首页期刊导航|西江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江月
西江月

吴华

旬刊

1003-2819

0774-3839498,2822282;2825431;3861466

543000

广西梧州市和平路28号

西江月/Journal Xi Jiang Yu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挪威的森林》品味都市人的迷惘与孤独

    吴宏杰
    2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在其38岁时完成的知名文学作品,其在日本出版了1500万册,数量非常惊人,实属天文数字,在中国也出版了将近40万册。即使出版了四次,小说依旧不时脱销,是一部在日本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渡边彻与直子、绿子两位女性之间的恋爱故事,感人至极,令无数的少男少女为之流尽红泪。小说体现出了都市人的迷惘与孤独。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小说日本都市人青年

    从米切尔的四结构理论探析女性受压迫的根源

    颜爱丽
    2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借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异化等概念分析妇女受压迫的原因,进而对资本主义对妇女的压迫进行抨击,并寻求妇女解放的途径。朱丽叶·米切尔作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从生产、生育、性生活、儿童社会化这四个结构分析了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对寻求女性解放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米切尔生产结构生育结构性生活结构儿童社会化结构

    鲁迅与厨川白村的“苦闷”理论

    陈抒韵
    2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介绍了鲁迅对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翻译情况,对厨川白村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鲁迅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鲁迅厨川白村苦闷

    从《挪威的森林》看日本二战后的社会状态

    吴宏杰
    2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才春树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与《1Q84》两部作品都创下了小说销售的奇迹,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挪威的森林》都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欢与感动。小说以上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作为背景,这个时间段恰好是日本二战后的二十年,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特殊期间,日本的社会产生了不少的矛盾现象,青年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

    村上春树小说《挪威的森林》日本二战后社会状态

    美狄亚复仇心理形成要素浅析

    谷晓盼
    2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狄亚是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剧作《美狄亚》的主人公,剧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复仇女性的悲剧形象。其“杀子惩夫”的复仇手段是残酷的,但是如果深入探究美狄亚的复仇心理就会发现,这种残酷的复仇手段是可以理解的,而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狠毒”的女性又是值得同情和歌颂的。美狄亚复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爱情受挫的直接原因,也有外部文化环境因素和个体特殊性因素影响下的心理方面的原因。本文将着重分析美狄亚复仇心理形成的诸要素,希望能让我们从这一角度重新认识美狄亚。

    美狄亚复仇心理原因

    从《中国游记》看鲁迅对芥川龙之介的态度

    吴萍
    3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介绍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翻译后在中国的影响,比较几个著名作家对其态度,并重点论释鲁迅对其作品的态度,又比较鲁迅之后的作品创作方向,艺术手法及思想特色来进一步推测鲁迅的创作受到了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影响。最后,阐述了作家不同的艺术思想与人生道路。

    文学创作历史小说比较研究人生道路

    读《安娜·卡列尼娜》谈性别主义

    李钰
    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统治者模式走向伙伴模式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能当做划分优等劣等的条件,甚至本就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的社会分工是伙伴模式下,社会各组成部分各展所长的合作过程。女权主义者倡导打破二元对立,建立两性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安娜卡列尼娜》中所展现的19世纪俄国女性的生存状态现在也或多或少还有部分残留,所以从性别主义角度切入分析这部作品,有很强现实意义。

    性别主义《安娜卡列尼娜》俄国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内涵及其对文艺学、美学的影响

    高粉粉
    3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个命题,最初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但是这与文艺学和美学的要求是相通的,对我国绘画、诗歌、音乐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文艺学美学

    浅析麦克白人物形象

    贾丽
    3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麦克白这一主人公尤其引人关注,本篇论文就主要着眼于这麦克白,综合各家观点尝试探讨麦克白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并简单分析莎士比亚在刻画这一人物时所用的心理描写、侧面描写、行为描写的表现手法,分析时主要侧重于分析侧面描写与行为描写。

    麦克白本性表现手法

    李商隐的无题诗新探--以其表现手法为例

    杨棣森万学尧
    3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商隐的无题诗形式优美、意象深刻、意境深邃、内涵丰富、用典隐晦,是其诗作思想艺术特征与其所取得的成就的综合体现,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本文以无题诗的表现手法进行新的解探讨,展现了无题诗的朦胧美、旨意深远。

    无题诗表现手法用典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