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江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江月
西江月

吴华

旬刊

1003-2819

0774-3839498,2822282;2825431;3861466

543000

广西梧州市和平路28号

西江月/Journal Xi Jiang Yu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理的真实--浅析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

    李婧竹
    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流是风行于20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独具创造性的文艺理论与创作方法。它完全脱离传统的轨道,摒弃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本文结合意识流小说公认的三大理论来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和柏格森的“心理时间”,深入分析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技巧,探讨意识流理论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影响和小说中注重刻画心理的真实的特征。

    意识流《达洛维夫人》柏格森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妇女解放思想

    梁梦荻
    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内容,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的活动,一直被视为中国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在赵树理的小说当中这种女性意识在中国最底层妇女群体中自觉的产生,由精神层面真正的走入到真实的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当中呈现出其独特的地方,本文通过对赵树理的小说来讨论小说当中的妇女解放思想。

    赵树理小说妇女解放思想

    竹坡词艺术研究

    谢恩淮
    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众所周知,周紫芝晚年在政治上附会秦桧而遭后人的鄙夷与诟病,对他的诗歌与词作流传上有负面影响,过去鲜少引起关注。近年对他的关注度有所提高,在其人、其诗、其词上都有相关研究,可谓开启了周紫芝研究的先河。周紫芝的《竹坡词》共存词156首,在南渡词人的词集中,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容忽视,然而梳理为数不多的已有研究成果后发现,对竹坡词的研究依然存在研究格局失衡的问题。学者更多倾向于对竹坡词题材内容方面的分类与论述,而对竹坡词的艺术特色成就分析鲜有涉及,存在有较大研究空间。

    意象分析词风风格语言特色

    北方工业文明批判与南方贵族文明理想--简析《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蔡萌
    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福克纳以“北方佬”1荷默伯隆和南方杰斐逊小镇上“最后一个格里森”---艾米莉小姐的爱情为一条线索,从相识到各自离世。这正从一个方面体现了福克纳对北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作为一个南方贵族所怀有的不灭的南方贵族文明理想。这是本文的主题意义所在。

    福克纳艾米丽荷默北方工业文明批判南方贵族文明理想

    符号、附庸和工具--论《三国演义》的女性形象

    刘莹
    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三国演义》中故事情节的设计和对女性的描写,认为在男权社会制度下,女性没有独立存在的人格和尊严,化为了封建道德的符号,是男人的附庸和政治交易的工具。

    符号附庸工具《三国演义》女性

    《雷雨》中的戏剧冲突体现

    杜义
    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分析《雷雨》中的戏剧冲突体现,戏剧美学的基本要求就是戏剧冲突,是戏剧效果的主要来源,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能不但可以营造悬念氛围,更能推动剧情发展,激起并保持读者或观众的兴趣,四幕剧本《雷雨》充分运用了戏剧冲突的功效,整出戏冲突不断,展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剧情发展跌宕起伏,人物性格丰富多姿,表现了深刻的悲剧主题。

    《雷雨》戏剧冲突矛盾悲剧

    论李渔小说的戏剧性特征

    赵天印
    8-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在创作了大量戏剧作品的同时,也创作了不少的白话小说,这些小说都带有明显的戏剧性特征,本文从其中的情节结构、语言特点、人物形象三个方面考察其特点个性,并从小说史角度进行观照,总结其创作得失,以求得到客观审美评价。

    李渔小说戏剧文体

    浅谈刘亮程诗歌中的生态意识

    杨冬华
    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亮程的诗歌往往以西部地方风物为素材,展现新疆本土特色。他的诗歌蕴含着丰厚的生态意识,有对自然的守护,有对村庄宁静的守护,也有对人畜和谐共居的描写。刘亮程在与大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把握村庄和自然界的精神内蕴,并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他对村庄和土地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

    刘亮程诗歌生态意识

    从《芙蓉镇》的政治反思看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李婧竹
    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芙蓉镇》是古华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反思文学的代表作,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主人公胡玉音的命运起伏为主线,描写了胡玉音、秦书田、王秋赦、李国香等人物的悲欢离合,再现了芙蓉镇从1963年至1979年四个不同时代的政治风云和历史轨迹:农村经济复苏时期、“四清”运动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时期,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危害,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反思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引发对探索新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切思考。

    《芙蓉镇》反思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浅析穆旦诗歌中的自然精神

    和晓峰
    1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穆旦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总是变动不羁的,这是因为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语言,它所表现的自然并不是那个真实的,科学意义上的自然,而是通过人的心灵之眼所看到的那个自然。所以随着乱世生活的动荡、漂泊,穆旦诗歌中的那个自然便逐渐地在个体与社会的投影之下变形,甚而扭曲,那些或清丽,或厚重,或恐怖,或冷漠的自然,实际上都是穆旦这个个体最深处的心灵的影像。

    谐美变异冰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