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江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江月
西江月

吴华

旬刊

1003-2819

0774-3839498,2822282;2825431;3861466

543000

广西梧州市和平路28号

西江月/Journal Xi Jiang Yu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叔本华哲学与印度思想关系的几点疑问

    张昱
    324-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叔本华与印度思想之间的关系其实很难从其著作中获得一种绝对的确定性,因为在其著作中他并未将印度思想系统地与其思想进行一种有效的贯通,而是用为数不多的笔墨碎片式地在其文本中略有呈现,在这种呈现中印度思想也绝非以其思想的逻辑前提来发挥作用,更多的则是被叔本华用作其思想的直接的呼之即来的论据来使用,在这一点上印度思想资源并未获得比那些在叔本华著作中屡屡出现的自然科学知识更高的地位。所以在绝大多数研究两者关系的文献中,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学理上的类比分析而不是在文本细读基础上获得的一种直接关系,很大程度上这并非是研究者对第一种研究方式的偏好而应归咎于后一种研究方式的可行性过低。这里并非是要对叔本华与印度思想之间关系进行一种全面的清理与研究,而是对学界内认可度较高的两者之间的关联点重新进行一番审视与思考,以达到以管窥豹的效果,进而可以从叔本华对印度文化言之凿凿的神往下获得其极力推崇印度文化的真正意图,从而摸清其思想内核的真正落脚点究竟在何处。

    叔本华印度意志悲观主义

    理想类型视角下的“差序格局”与我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关系探析--读《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

    王金祥
    325-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学本土化一直是我国社会学研究所追求的境界。费孝通教授是我国社会学界中执牛耳者,他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中,观点鲜明的提出,中国要发展自己的社会学,社会学不仅仅是指定量的数理化研究。尤其是在中国,要讲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学的研究中去。马克斯·韦伯作为西方人文主义社会学的先驱,提出了理想类型的概念。无独有偶,费孝通教授也提出了一个类似于理想类型的本土化概念---“差序格局”。主张在“差序格局”的概念框架下发展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社会学。

    理想类型差序格局本土化

    中日公务员制度的比较探析

    黄冲
    326-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建立了文官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演变为公务员制度,对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公务员制度确立的时间较晚,参考日本的公务员制度,回顾公务员制度建立过程中与日本的交流状况,借鉴日本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民主与效率的高度一致以及培训的体系化等方面的启示来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及创新运作方式。

    公务员制度中日比较合作交流借鉴意义

    《四库全书》视域下中国哲学的创新--以“持平”的态度视之

    王博
    327-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库全书》作为集巨大人力财力的巨著,其恢弘的程度可见一斑;然后其中透露出的治学之道却是更让人深思。面对国学的热潮,其关键点---中国哲学的发展也提上了日程,创新之路必走无疑。以《四库全书》传达出的态度---“持平”来看待中国哲学的创新,并为中国哲学的创新找寻可行之径。

    中国哲学创新态度“持平”

    道德与人性的关系

    蒋劼
    328-328,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教育的实践只有合乎人性、完善人性和发展人性,才能够真正具有实效性。因此,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道德教育,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性原则,不但符合道德教育的最终出发点,而且也符合道德教育本身的客观规律。

    道德人性关系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与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之比较

    王倩
    329-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革命时期,陈独秀与毛泽东都对中国社会的阶级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他们的认识既具有相似性与继承性,又存在一些重要的分歧,本文试从工人阶级及革命领导者问题、农民阶级及工农联盟问题、资产阶级和统一战线问题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大革命时期陈独秀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异同,以期对陈独秀和毛泽东的革命思想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农民中国共产党

    哲学基本问题视域下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性原则探析

    崔珊珊李耀平
    331-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哲学基本问题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也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三大一般性原则,即唯物主义原则、辩证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社会科的一般性原则生动的体现在我们研究社会科学时运用的世界观、历史观、整体观和发展观之中。

    哲学基本问题社会科学

    体悟水德--老子善哲学浅议

    刘和超
    332-33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老子》一书中,老子提出了著名的上善若水的论断,老子以水喻道,通过对水的不争、柔弱、处下、虚静和博大等特性的描绘说阐述其对道对善的思想。本文通过对上善如水的思考,以水反推老子的道之善,阐述老子的善与德并不是道的主观意愿,而是一种顺道而行的不为而为。

    老子上善若水

    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问题探究

    时慧张光辉
    333-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城乡医疗救助虽然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初步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如救助对象不够规范,救助标准偏低,救助程序复杂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从统一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设计;统一资金筹集机制,统一界定救助对象,统一规范服务方式,统一提高救助标准与加快即时结算服务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体系建设。切实建立具有“低水平、广覆盖、广受益、多层次”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并且与“大病医疗保险”相结合的城乡医疗救助模式。

    医疗救助城乡医疗一体化医疗救助模式

    孟德斯鸠分权理论及当代启示

    李燕成
    335-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权力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其自身就孕育着使本身异化的东西,并逐渐与其发展壮大的沃土---社会相背离,成为绑架整个社会的枷锁。自由又使人竭力去破除枷锁,孟德斯鸠看来政治自由就是“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制他做的事,也不禁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的事”,分权理论便应运而生,可见分权理论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整个社会的政治自由,达到一种“权力服务权利”的终极目的。

    孟德斯鸠分权制衡和三权分立异化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