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江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江月
西江月

吴华

旬刊

1003-2819

0774-3839498,2822282;2825431;3861466

543000

广西梧州市和平路28号

西江月/Journal Xi Jiang Yu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相似的传奇,不同的评说--对比阿喀琉斯和项羽的形象塑造

    沈进宇
    1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喀琉斯和项羽分别出自《荷马史诗》和《史记》。作者通过这两部分别代表各自时代的纪史性作品,演绎这两位人物的传奇事迹,把他们塑造成性格丰满、形象奇伟的英雄,但在盖棺定论时却并非都全然肯定。《荷马史诗》和《史记》对阿喀琉斯和项羽的塑造,折射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反映出两种文化不同的天命观和人本思想。

    阿喀琉斯项羽天命观性格

    唯美和唯美的爱--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

    周舟
    1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尔德的唯美主义通过对艺术的独到见解,确定了四条唯美主义理论,即艺术具有独立性,不完美的生活要用完美的艺术加工,生活模仿艺术,道德无法约束艺术。在生活和创作中,王尔德极度推崇唯美主义,否定现实,最终导致了他在与情人道格拉斯的相处中,让自己人散尽钱财,名誉扫地。他用他的人生演绎了现实版的“快乐王子”。

    王尔德唯美主义同性恋快乐王子

    革命主题下的人道主义写作--论柔石的小说创作

    贺秀玲
    1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柔石是“左联五烈士”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一个,他的很多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他的《二月》和《为奴隶的母亲》。作为一个英勇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他的作品中却很少有左翼文学的风格,作家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阵地,保持着对自我风格的不懈追求。

    人道主义知识分子妇女

    浅谈《阿Q正传》中的国民性

    陈佳嘉
    1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Q正传》集中表现出了鲁迅的思想,特别是其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贯穿着他对病态国民性的探索和批判。它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自我批判的代表作,它是病态国民性的最集中展示,是一次对病态国民性的系统的大清算,几乎融会了病态国民性的全部主要因素。《阿Q正传》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暴露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国民的弱点,而且也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本文旨在通过阿Q这个典型人物,从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分析其国民的劣根性。通过分析,试图达到更加深刻的理解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鲁迅的思想及其精神。

    国民性劣根性精神胜利法病态革命

    《飘》中斯嘉丽的女性意识

    寇亚男
    17-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飘》是一部女人写女人的书,斯嘉丽是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其书中极力塑造的女强人形象。以往的评论者习惯于对此书作阶级分析,在此,笔者试着用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斯嘉丽的性格特征及其命运处境。

    《飘》斯嘉丽女性意识

    诗性心灵的长调--论冯至在不同时期对“寂寞”的体悟

    李艳婷
    1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坎坷的身世和遭遇使寂寞成为冯至幼时的心灵底色;在其求学的二十年代里,深受德国早期浪漫派影响,冯至此时所感悟与书写的寂寞是孤立、消极、空幻的;而在1931年研究里尔克后,寂寞的关联词转化为忍耐、成熟,最终成就了冯至生命中的谦虚、严肃、虔诚的创作态度。

    寂寞德国早期浪漫派里尔克

    从《名利场》中的女主人公看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道德

    李飒杨东英
    2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名利场》是展现维多利亚时期女性道德标准的力作,本文通过对于《名利场》中利蓓卡与爱米利亚性格与命运的分析,总结出当时社会女性道德的标准:贞洁,顺从,善良与奉献。而通过对于当时男权社会现实的剖析,可以看出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也是早已注定的。

    萨克雷女性道德男权社会

    论李白诗歌中的“大鹏”意象

    樊荣
    21-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被后世称为“诗国大鹏’的诗仙李白在诗歌中大量运用了大鹏鸟的意象。大鹏鸟是自由与豪放不羁的象征,这与李白热爱自由,豪情万丈的性格相符,同时,它也象征着李白豪放不羁,兼济天下的宏伟抱负,寄托了李白的政治理想和入世精神。

    李白诗歌大鹏意象政治理想入世精神

    从整体视角看杜丽娘在《牡丹亭》中的潜流成长

    杨莼莼
    2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丽娘是汤显祖《牡丹亭》中倾力塑造的女性人物。有关杜丽娘的形象分析,前人多在故事高潮部分着力下笔,往往突出其反抗性的一面。但人物形象的研究不能过于片面化、简单化,杜丽娘在《牡丹亭》中自始至终地呈现一种潜流成长态势,在与封建礼教的过程中,除了抗争外,也时时表现出顺从、主动妥协,乃至迎合。而这一切正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个人与社会环境的融合。

    《牡丹亭》杜丽娘整体视角潜流成长

    平静而坚强地活着--评余华的作品《活着》

    符颖
    2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余华在《活着》中用一系列人物艰难与不幸的活着,用一种极其冷静的方式讲述死亡和苦难,让读者在一个个死亡故事中体会生命的残忍,也让读者在一个个温情瞬间中去理解生活的幸福。在温情与残忍的相互消融中,让我们明白,人活在世上,像福贵一样,虽然会面临各式各样的苦难,但是我们仍会坚强地活下来。

    余华活着苦难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