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哈木拉提·吾甫尔

月刊

1009-5551

xjykdxxb@163.com

0991-4366313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医路393号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新疆医科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性刊物,突出地方特点和我校的研究特点,做到报道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快速准确地传递医学信息,努力成为新疆医学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CTLA-4的表达与临床特征分析

    范佩文马苗苗冯亚宁王若峥...
    1129-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HPV16感染的中晚期宫颈鳞患者外周血和癌组织中CD4+、CD8+T细胞上CTLA-4表达水平的差异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患者外周血中CTLA-4表达水平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的变化,为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探索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收集2017年2月-2018年8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放射治疗科的63例HPV16型感染的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收集患者放射治疗前、中及治疗结束时外周肘静脉血,患者行治疗前的宫颈癌组织,分离外周血中PBMCs和组织中的TILs.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PBMCs和TILs中T细胞上CTLA-4的表达.结果 (1)HPV16感染的中晚期宫颈癌鳞患者PBMCs中CD8+T细胞上CTLA-4的表达22.50(8.36,25.40)%高于TILs中4.95(2.60,1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患者PBMCs中CD4+CTLA-4+T细胞在病理分级中比较,由低到高分别为低分化组4.33(2.37,7.25)%,中分化组4.97(1.48,8.78)%和乳头状组17.55(8.29,3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PBMCs中CD8+CTLA-4+T细胞在病理分级中表达逐渐升高,低分化组21.80(11.69,26.75)%、中分化组22.20(7.21,29.33)%和乳头状组43.25(31.30,4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PBMCs中CD4+T细胞上CTLA-4表达量随放疗进度呈升高趋势,放疗前3.94(1.85,5.70)%、放疗中6.80(3.38,41.13)%、放疗结束时7.86(4.47,13.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16感染的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外周血和癌组织T细胞中均可检测到CTLA-4分子的表达,放射治疗过程中T细胞上CTLA-4的表达呈动态变化.

    宫颈鳞癌人乳头瘤病毒CTLA-4临床特征

    宫颈癌NY-ESO-1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分析

    袁源亮刘凯冯亚宁王若峥...
    1136-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癌症-睾丸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CTA)中纽约食管鳞状上皮癌抗原1(New York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1,NY-ESO-1)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及其临床相关性,为其在宫颈癌免疫治疗中的初步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8年8月-2019年6月收治的31例宫颈癌初治患者,用合成的NY-ESO-1抗原重叠肽刺激宫颈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采用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ntracellular cytokine staining,ICS)技术同时检测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等5种细胞因子,FlowJo 10.6流式细胞软件分析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胞内细胞因子分泌和共表达水平,再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1)宫颈癌患者外周血对NY-ESO-1抗原肽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率为67.4%(21/31),其中CD4+T细胞免疫应答阳性率为32.3%(10/31),CD8+T细胞免疫应答阳性率为54.8%(17/31).(2)宫颈癌NY-ESO-1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反应频率中无流产史者(63.6%)明显高于有流产史者(1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宫颈癌NY-ESO-1特异性CD8+T细胞免疫反应频率中≤52岁者(70.6%)明显高于>52岁者(35.7%),二者统计学差异为临界值(P=0.052).结论 NY-ESO-1抗原肽能在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产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

    宫颈癌NY-ESO-1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胞内细胞因子染色

    局部晚期宫颈鳞癌患者中BTLA的表达与近期疗效分析

    张典刚王晓青王若峥
    1143-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宫颈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患者外周血和癌组织中T细胞上表达B、T细胞弱化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的差异,初步评价其与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7年1-10月收治的45例CSCC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和癌组织中T细胞上BTLA的表达量,并结合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局部晚期CSCC外周血中CD4+T细胞上BTLA的表达量(60.60%)高于CSCC组织(0.5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SCCBTLA外周血CD8+T细胞上的表达量(32.20%)高于CSCC组织(1.0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节型CSCC外周血CD8+T细胞BTLA的表达量(33.40%)高于菜花型(25.60%);低分化CSCC患者癌组织CD8+T细胞上BTLA的表达量(2.99%)高于中分化(0.72%),差异君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34);BTLA在有、无恶性肿瘤家族史的CSCC患者癌组织CD4+、CD8+T细胞上的分别为表达量(7.04%、6.96%、0.54%、0.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TLA在局部晚期CSCC患者癌组织T细胞上的表达低于外周血,提示应用抗BTLA治疗CSCC可能会导致机体产生较严重的全身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推测BTLA可能不是CSCC免疫治疗的理想靶点.

    BTLA宫颈鳞癌T细胞免疫治疗

    T细胞免疫检查点封堵效应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王若峥范佩文
    1150-1153页

    MYO1D对自噬溶酶体生成机制的研究

    冯学召伊力亚斯·艾萨雷秀英陈倩...
    1154-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肌球蛋白1D(myosin 1d,MYO1D)对自噬溶酶体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免疫荧光观察大鼠肾上皮(normal rat kidney,NRK)细胞内MYO1D蛋白质与自噬体标志性蛋白质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的共定位关系;CRISPR-Cas9技术敲除NRK细胞中MYO1D基因,并分为MYO1D基因未敲除组,即NC组(non-specific control,NC)与MYO1D基因敲除组,即KO组(myosin1d knockout,KO);免疫荧光观察两组细胞中LC3与溶酶体关联膜蛋白1(lysosomal 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1,LAMP1)的共定位关系;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两组细胞自噬底物蛋白P62(p62/sequestosom-1,p62)的表达水平;对两组细胞进行荧光融合蛋白GFP-RFP-LC3(GFP-RFP-LC3)转染,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示踪自噬溶酶体的形成,并利用溶酶体标记探针(lyso-tracker red)检测溶酶体活性的变化.结果 在NRK细胞中,可观察到MYO1D与LC3存在显著的共定位关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KO组中自噬溶酶体的形成受阻,荧光拟合程度降低;与NC组比较KO组P6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KO组内绿色荧光与红色荧光共同标记的自噬体比例升高;与NC组比较KO组溶酶体活性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YO1D参与并影响自噬溶酶体的生成过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MYO1D参与了自噬体转运至溶酶体并与之融合.

    细胞自噬肌球蛋白1D自噬溶酶体

    PI3K/AKT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骨骼肌GSK-3β表达水平的影响

    史浩楠王婷婷董惠娟张羽珊...
    1159-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使用PI3 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观察血糖与骨骼肌中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探讨PI3 K/AKT通路在糖尿病发病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糖尿病组(G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D组)、抑制剂/LY294002组(L组),每组均为10只.G、D、L组每日灌胃脂肪乳,N组每日灌胃纯净水.同时N、G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D组每日腹腔注射DMSO溶液,L组每日腹腔注射LY294002溶液,至第10天,G、D、L组腹腔注射STZ,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至第15天,麻醉取血检测血糖,取股四头肌Western-blot法检测PI3K/AKT/GSK-3β表达水平.结果 各组大鼠实验后血糖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96,P<0.05),其中G组高于N组,G、D、L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各组骨骼肌PI3K/AKT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1,P<0.05;F=24.37,P<0.05),其中G组低于N组,G组与D组间无明显差异,L组低于D组;各组骨骼肌GSK-3β表达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26.04,P<0.05),其中G组高于N组,G组与D组间无显著差异,L组高于D组.结论 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与PI3 K/AKT信号通路受损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其机制可能与GSK-3β的水平有关,通过抑制PI3 K/AKT信号通路,可使糖尿病大鼠的GSK-3β及血糖水平升高.

    糖尿病PI3K/AKT信号通路GSK-3β骨骼肌

    冷刺激诱导弱精子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性腺轴改变研究

    童卓云斯依提·阿木提刘文娟张盼盼...
    1164-1169,1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冷刺激对大鼠精子功能的影响,并建立冷刺激诱导的弱精子症大鼠模型,探讨其性腺轴功能改变.方法 取16只雄性SD大鼠在4℃低温环境(8 h/d)建模,根据弱精子症标准筛选并建立弱精子症模型组(8只)及未成模组(8只);另取12只SD大鼠为正常对照组.饲养23周后取材称睾丸与附睾质量计算器官系数,左侧附睾用于检测各组大鼠精子浓度、精子活力及活率,并对模型予以综合评价.利用放射免疫试剂盒检测各组血清T、E2、LH、FSH、PRL激素水平,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下丘脑、垂体、睾丸、附睾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冷刺激建模组、弱精子症组大鼠精子活力、活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精子症组大鼠睾丸、附睾系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弱精子症组大鼠E2水平升高,LH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可见正常对照组大鼠下丘脑、垂体、睾丸和附睾结构正常,未成模组、弱精子症组大鼠下丘脑、垂体、睾丸和附睾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结论 冷刺激可降低大鼠精子活力和活率,冷刺激可诱导建立弱精子症大鼠模型,其机制与性腺轴功能改变有关.

    冷刺激弱精子症性腺轴

    食管鳞癌患者EGFR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特点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丹尼尔·多里坤伊地力斯·阿吾提卡吾力·居买杨宁...
    1170-1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患者EGFR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特点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患者食管鳞癌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情况,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患者食管鳞癌组织EGFR蛋白过表达率为71.83%,不同性别组、不同年龄组、不同肿瘤分化程度组、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以及不同浸润深度组之间比较,EGFR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浸润深度患者之间比较,EGFR基因扩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之间比较,EGFR基因扩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相关,尤其是高表达(2/3+)与基因扩增密切相关.EGFR基因扩增的患者生存时间短于EGFR无扩增的患者,EGFR基因扩增是食管鳞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EG-FR基因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的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食管癌预后及指导靶向药物治疗的重要方法.

    食管鳞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组织化学

    宫颈癌组织中Ⅲ型和Ⅴ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研究

    艾尔肯·肉孜比拉力焦谊木叶斯尔·买买提林晨...
    1176-1179,1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癌发生与Ⅲ型、Ⅴ型胶原蛋的关系.方法 收集宫颈癌新鲜组织标本36例和对照组织25例,提取总RNA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COL3A1、COL5A1和COL5A2 mRNA进行定量分析.另选取宫颈癌和对照组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各30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OL3A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宫颈癌组织中COL3A1 mRNA表达水平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OL5A1和COL5A2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L3A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组织中COL3A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

    宫颈癌胶原蛋白COL3A1COL5A1COL5A2

    5/6肾切除致大鼠慢性肾衰竭模型对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马嵋汪惠才魏琴杨宁...
    1180-1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5/6肾切除致大鼠慢性肾衰竭模型,并探讨其心房电生理特性.方法 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30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与肾衰组(CKD组),各15只.对两组大鼠体重、血清指标、超声心动图、心率、血压、心房有效不应期(atrium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AERP)、房颤诱发率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 5/6肾切除可成功制作大鼠慢性肾衰竭模型.与control组比较,6周后CKD组肌酐、尿素氮显著增加,体重显著降低,心脏重量显著增加,心脏/体重比增加,血压显著增加,CKD组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室间隔舒张期厚度均显著增加,左室后壁厚度显著增加,左心房内径增大,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有效不应期显著缩短,房颤诱发率显著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5/6肾切除模型6周后可成功制作慢性肾衰竭模型,同时可引起高血压,心衰,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和房颤诱发率增加.

    慢性肾衰大鼠心衰心电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