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

荣广润

双月刊

0257-943X

200040

中国上海华山路630号

戏剧艺术/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理论刊物。刊登戏剧理论和戏曲研究成果,介绍外国戏剧理论与作品,发表舞美、戏剧导演与表演艺术、戏曲教学、影视艺术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俞振飞对表演艺术理论的重要贡献

    李晓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俞振飞不仅在表演艺术上取得了卓著的成就,而且在表演艺术理论上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认为书卷气是昆曲小生表演的艺术特征;他是戏曲界第一个从学理上阐述"四功五法"之"法"的涵义的人;他在演艺实践中总结出,人物的性格基调决定人物的性格,决定戏剧结构,也决定人物的性格行为,等等.这是他对戏曲表演艺术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

    俞振飞昆剧表演艺术理论

    做戏、协调与格调:俞振飞表演思想揭橥

    赵晓红张聪
    13-2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俞振飞作为肩挑京、昆的小生泰斗,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这不是一句"书卷气"所能概括和形容的.在京剧中,小生作为旦角的附属角色主要承担配戏的任务,而俞振飞在京剧小生的演出实践中形成了 自觉的表演意识,建立了戏剧情境中的表演主体性.他在个体表演和整体的舞台配合中都以协调为原则,并对程式动作进行了重新编码,形成了丰富的表演经验.而对戏曲格调问题的重视,则成为俞振飞戏曲表演贯穿始终的艺术追求.

    俞振飞表演思想做戏舞台协调表演格调

    俞振飞曲唱理论探微

    白宁
    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俞粟庐认为"字、音、气、节"是昆曲演唱的四个关键之处.俞振飞在继承叶堂唱口基础上,融汇传统曲论精华,结合舞台实践积累,将其父"字、音、气、节"理论具化,逐一阐释,并源于受众的"出场"、板腔体的"显像"等缘由对该理论进行拓展,在近代昆曲艺术沉浮、东西方文化对冲等历史境遇下尝试建构中国曲唱理论体系.俞振飞的曲唱理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其他戏曲声腔的演唱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俞振飞叶堂曲唱理论字音气节

    花雅互鉴与开放性传承:俞振飞演剧理论探究

    刘轩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俞振飞是20世纪的京昆表演大师,特别是在昆剧小生行的表演艺术方面,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舞台风格,使得昆剧小生行当的表演在20世纪后期与前代艺人的传统艺术审美范式发生了较大转变,并使之成了衡量昆剧小生表演优劣的"新"标准与"新"传统.同时,他以较强的理性思维对京昆的表演特色及各自的艺术优劣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形成了与实践紧密结合且较为完整的理论阐述.当今在继承俞振飞的表演艺术本体时,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其表演理论对昆剧艺术的活态传承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俞振飞演剧理论京昆互鉴开放性传承

    论契诃夫戏剧艺术的秘密

    陆炜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契诃夫研究界普遍承认契诃夫创造了戏剧的"新形式".但"新形式"的本质与形态长久以来未能得到清楚的说明.其实,契诃夫戏剧的"新形式"的实质就是"写状态".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写行动(以至写冲突),是主导戏剧创作的概念.这意味着戏剧呈现为一个有严密因果链条的故事,"写状态"却意味着戏剧可以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平面展现."写状态"在戏剧史上有迹可寻,其理论可以追溯到梅特林克的《日常生活中的悲剧》一文,而荒诞派戏剧则提供了最完备充分的实践例证."新形式"在契诃夫戏剧中经历了发展的过程,其丰富的样态可以归结为四个特点:(创作的基础概念)写状态、(场景)日常化、(描写手法)小说化、(笔触)精准化.

    契诃夫新形式写状态

    意义的"封闭"与"震动"——论罗兰·巴特的戏剧观

    赵英晖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兰·巴特对资产阶级戏剧、布莱希特戏剧和人形净琉璃的认识体现了他"意指行为"研究的三个阶段.他最初撰写剧评是出于对资产阶级戏剧的不满和对戏剧改革的期盼,他认为资产阶级戏剧与诸多资产阶级文化现象一样,是以特定的意指行为造成意义"封闭"的"神话"编造术.后来,他在有关布莱希特戏剧和人形净琉璃的文章中使用"震动"一词描述这两种戏剧对意指行为的改变.布莱希特带来的"震动"在于他以"姿势"和"陌生化"把历史性和社会性赋予了戏剧符号,瓦解了资产阶级戏剧对世界"封闭"的理解.最终,巴特在人形净琉璃表演中发现了新的"震动",找到取消意指行为、"免除"意义的方式.

    资产阶级戏剧布莱希特人形净琉璃意指行为

    作为事件的戏剧集体创作:历史、进路与意义

    龙佳滕宇
    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兴盛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戏剧集体创作,作为一种激进而持续的内在变革力量,打破了语言戏剧稳固的中心地位,为审视和认识戏剧本体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方法,因而成为西方戏剧史上无法回避的重要事件.作为事件的戏剧集体创作这一命题既已提出,集体创作的发生、创作意图、发展路径、内部相互影响,以及对后世戏剧创作的影响是需要被探究与讨论的问题.作为事件的集体创作是一场对戏剧功用、戏剧创作以及戏剧本体进行叩问的尝试:它既是"断裂",也是"生成",并最终以丰富多元的表演美学理论与方法导向戏剧艺术的未来.

    戏剧集体创作事件历史进路意义

    布莱希特史诗剧中性别表演的建构与解构——以《四川好人》为例

    陈书盈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刻画了女主人公沈黛及其通过变装扮演成的另一个男性角色隋达,描绘了两个角色在动作、姿态和举止上的不同性别表现,以及他们在相同社会环境下不同的生存境遇.布氏演剧法中的"姿态"概念较好地体现了朱迪斯·巴特勒提出的"性别表演"理论,生动地揭示出社会对性别表现和性别角色的塑造和建构.同时布莱希特通过剧中角色的变装强化间离效果,颠覆和解构观众对传统的性别角色和规范的认知.《四川好人》中性别表演的建构与解构促进了观众对性别身份和性别表现的思考和再审视.

    布莱希特史诗剧性别表演间离效果四川好人

    民国时期评剧名伶朱宝霞沪上演剧考述

    包海英
    9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宝霞并非沪上演出评剧第一人,早在1926年就有唐山蹦蹦戏班到上海演出,但"立蹦蹦戏之基业于上海"、改变大众对评剧偏见使之获得沪上观众特别是上流社会认同的是朱宝霞.1935年,朱宝霞在新世界河北歌剧场的演出开启了沪上评剧演出的新纪元.她的成功吸引了诸多评剧艺人和班社相继赴沪,使评剧艺术"风靡了上海滩",促进了评剧的南下传播.1936-1944年,朱宝霞是坚持在沪上演出评剧最久的艺人.她技艺高超、擅演悲剧,且致力于评剧改良,提升了评剧的品位.朱宝霞在上海演出的成功,使部分文化人轻视甚至无视评剧和其他地方戏的状况有所改观.

    评剧蹦蹦戏朱宝霞沪上演剧改良

    睡魔神的流变与昆曲《惊梦》的表演传统

    石倩
    110-12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曲自清代形成的表演传统不仅包括演员身体表演的代际传承,还包括身体表达背后叙事逻辑的惯性延续,它们共同构成了优秀表演艺术家的舞台直觉.《牡丹亭·惊梦》的舞台表演至迟在清代已经定型,其中"以睡魔神引导杜、柳入梦"的表演结构在历代演员的舞台实践中逐渐稳固为表演传统.它既凝结了中国戏曲的舞台智慧,也符合世界戏剧的审美诉求.昆曲表演从古典到现代的兼容转化应当考虑代际传承中表演结构的根本性延续.这不仅是维持"昆"味乃至传统戏曲表演风格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华美学精神存续并走向世界的"道"之所在.

    惊梦睡魔神梅兰芳张继青表演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