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

荣广润

双月刊

0257-943X

200040

中国上海华山路630号

戏剧艺术/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理论刊物。刊登戏剧理论和戏曲研究成果,介绍外国戏剧理论与作品,发表舞美、戏剧导演与表演艺术、戏曲教学、影视艺术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Theatricality"的历史维度和当代用法

    托马斯·波斯特威特特蕾西·C.戴维斯吴冠达王慧敏...
    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名不正言不顺",但是我们拒绝为"剧场性"(theatricality)下定义,因为"剧场性"的辽阔疆域不为任何单一的定义、时代或实践所限.对"剧场性"进行阐释会伴随哪些问题?一方面,必须探究"剧场性"这一当代观念如何与之前的概念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既要探究"剧场"(theatre)一词的本义及其隐喻的涵义,也要分析最近两个世纪的观念和实践如何影响我们对"剧场性"的理解.我们反对在今天的批评话语中,不尊重历史和事实随意使用"剧场性"这一概念,同时也希冀以相互联系、系统的阐释代替对"剧场性"东拼西凑的解释.

    剧场性剧场主义元剧场剧场符号学操演性

    布莱希特与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剧场性"

    颜海平吴冠达
    1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典戏剧(戏曲)的审美追求既不同于布莱希特诉诸理性的"间离效果",也与因循理解中目标为由"移情"而"认同"的西方资产阶级戏剧相异.这一古老而常新的传统之宗旨是"以情动人",又从不为一种自然化的再现表达费心机.她的艺术前提可称为是一种虚拟审美观:这种虚拟审美通过"虚拟表意"的组织方式和"非凡程式"的具体展现发生.观众在完全意识到其"虚拟性"的心智过程中,决定去相信其真;作为这一过程中的内在结构性部分,他们由参与戏曲展开的"感天动地"而更新其人间绵延的"情感之域".笔者称此为"剧场性".

    剧场性虚拟性布莱希特窦娥冤汤显祖琵琶记

    俄罗斯戏剧的新趋势

    陈世雄
    37-4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在戏剧艺术领域表现出来.1917年革命前的俄罗斯经典作品为了适应当代观念而被改编和"重铸",苏联时代剧目绝大多数遭到排斥,理论界对西方戏剧思潮的影响产生不同看法,对国内的戏剧新流派、新剧目持不同评价.剧坛生态的改变引起俄罗斯高层的关注,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近几年来,俄罗斯戏剧理论界深入思考"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将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扭转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回顾俄罗斯戏剧的历史,探讨苏联时代剧作传统在后苏联时代戏剧中的折射、继承和延续,对否定文本在戏剧中占主导作用的论调有所批判,剧坛前景比较乐观.

    俄罗斯后苏联时代戏剧新趋势传统

    西方左翼戏剧的介入实践与美学创造

    李时学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左翼戏剧美学在剧本、舞台空间、演出形式和观演关系等方面的创造和革新,除了受马克思主义社会介入观念的影响外,真正动因是工人运动的实际需要、左翼戏剧本身突出的意识形态本性以及现代戏剧观念和美学思潮的激荡,其直接的动力机制在于由强烈的政治诉求引发的主体介入和参与.主要受现实政治和意识形态诉求推动的左翼戏剧改变了传统的戏剧惯例,跟戏剧艺术的先锋派一道创造了极具影响力的新的戏剧美学.

    西方左翼戏剧介入实践参与美学创造

    论皮斯卡托的叙事戏剧创作

    常佩婷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斯卡托是德国戏剧史上叙事戏剧的先驱.他主张以整体性时空观构建作品的文本结构.叙事戏剧的文本结构特征是连接相对独立的多个事件和场景的快速转化,与之相对应的舞台呈现手法也进行了创新性的变革.皮斯卡托倡导的舞台蒙太奇手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多种艺术形式的拼贴与组接、共时性舞台的创建.皮斯卡托叙事戏剧的文本结构和舞台表现方式力图从整体上呈现时代及社会发展状况,引导观众以批判性的眼光思考社会现状,对布莱希特等戏剧工作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皮斯卡托叙事戏剧舞台蒙太奇共时性舞台舞台投影

    身体的舞台呈现与戏剧共情——论玛格丽特·埃德森剧作《灵智》

    李晶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当代剧作家玛格丽特·埃德森在普利策获奖剧作《灵智》中关注受癌症折磨的身体.主人公薇薇安是研究玄学诗歌的教授,在她看来,身体是从属于灵魂的次级物.然而,癌症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临床医学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冲突以及人文感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都在薇薇安的病体中得到具化.摆脱肉体束缚与禁锢后,薇薇安最终超越了身体与灵魂的对立,回归到人性的温暖之中.埃德森通过患者的身体叙事,唤醒观众的同理心,实现了戏剧共情.

    玛格丽特·埃德森灵智身体共情

    郑振铎与百年中国戏剧

    陈福康
    79-93,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振铎为百年中国戏剧事业做出了重大的甚至他人无可替代的贡献,但有些方面却几乎被当代研究者忽视甚至遗忘.郑振铎是五四时期新戏剧运动的先驱者,他的戏剧活动从一开始就目的明确,全方位进行,显示出开创性和指导性的显著特点.他把戏剧运动称为"光明运动",是他一辈子坚持的初心和使命."五四"后他仍然积极参与了大量的、多方面的戏剧活动,而且一以贯之地与其爱国的、进步的社会活动紧密结合.他与20世纪中国一大批最著名的戏剧家及戏剧研究者、外国戏剧翻译者都是好友,或给过他们巨大帮助.他一生对中国古典戏剧作了深入研究和精心保护.1949年以后他积极参与领导了戏曲改革,发表过重要意见,倾注了很大的心血.

    郑振铎中国戏剧百年

    戏曲改编域外故事的成功探索——越剧《春香传》的创演经验

    朱恒夫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剧《春香传》是上海越剧院根据朝鲜同名故事改编而成的剧目.自1954年公演后,受到了观众热烈欢迎,越剧的许多剧团及京剧、黄梅戏、评剧等十多个剧种纷纷搬演.六十多年来,越剧《春香传》演出不断,其唱段"爱歌""别歌"等至今仍为长三角地区广大的普通百姓喜闻乐唱.越剧《春香传》成功创演的经验,约有四点,即:原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原故事具有越文化精神,适合用越剧来表现;反对门第观念、追求平等和敢于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剧旨,迎合了时代的要求;融汇中朝戏剧艺术,既保持了中国戏曲的美学质地,又具有异域的特色.它还能给我们这样的启发:一个民族要使自己的文化在异域扎根,最好的方式是让代表自己优秀文化的文艺作品与他民族文化相融合,以他民族的文艺形式来表现,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主动、热情地向输入者提供帮助.

    越剧春香传域外故事改编成功经验启发

    昆剧传习所之功首先属于谁——论民国知识阶层对昆曲文化保存的主动性追求

    邹青
    10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演员为中心"的昆曲史研究视角下,昆剧传习所的文化传承之功主要归于"传"字辈艺人.然而揆诸史实,就会发现并理解"传"字辈艺人的"被动性",并关注到更具"主动性"的民国知识阶层:他们对昆曲文化价值加以独立判断,视昆曲传承为社会责任,进而将这种文化自觉意识转化为人才培育过程中的文化主导思维;他们作为"清醒的理想主义者",在彼时文化保存与艺人生存的矛盾中反复权衡、尽力周全,以持续、具体、全面的扶持行动竭力延续"传"字辈艺人的艺术生命.因此,昆剧传习所文化传承之功应首先属于更具主动性的知识阶层.这也启示我们:只有破除演员为中心的惯性思维,才能更加客观地审视百年昆曲史;只有秉持文化思维在昆曲传承工作中的主导性地位,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一文化遗产.

    民国昆曲教育知识阶层主动性追求昆剧传习所

    晚清民国江南曲社曲家与昆剧传习所关系考论

    裴雪莱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民国时期江南曲社曲家与昆剧传习所共同构筑江南昆曲生态共同体,呈现互生共荣之势.江南曲社曲家对传习所的生存发展倾注心力,他们通过技艺传授、策划宣传、参与串演、心灵呵护和文化理论提升等诸多方面,对传习所发挥巨大作用.而传习所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学员的迅速成长又对江南曲社曲家产生反向作用,最终促进江南昆曲生态共同体双向互动的内循环,助推古典昆剧的近现代转型.

    晚清民国江南曲社曲家昆剧传习所关系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