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

荣广润

双月刊

0257-943X

200040

中国上海华山路630号

戏剧艺术/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理论刊物。刊登戏剧理论和戏曲研究成果,介绍外国戏剧理论与作品,发表舞美、戏剧导演与表演艺术、戏曲教学、影视艺术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戏改"的政治与艺术理念探源

    傅谨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改"是中国戏剧有史以来最为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始于1948年末,大致终于1956年中,其内涵在1949年7月下旬经历了从"旧剧改革"到"戏曲改进"的变化.支持"戏改"的理念非常复杂,在政治方面,它包括艺术功能上的工具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和"革命"话语;在艺术方面,包括从欧洲古典主义的情节整一性、现实主义的表演真实性理念和浪漫主义对资本与商业的批判等等,最终归结为戏剧完整性和精致化的追求.但这些驳杂的观念基本上是外来的,"戏改"的进程就是这些外来观念与本土传统之间博弈与妥协的结果.

    戏改戏曲改进会工具论现实主义

    论戏曲表演教学中的"口传心授"法

    冉常建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传心授"是中国古典艺术长期使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向学生传授艺术知识、技能、法则、诀窍、原理等内容,帮助学生达到运化自如、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口传心授"内涵丰富深邃,运用变化多端,讲求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现代戏曲教育者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为"口传心授"教学法注入新的内涵,使其与现代教学法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戏曲表演口传心授教学法内涵特征

    清末上海时事剧的兴起及其戏剧史意义

    吕茹
    2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在政治社会变革、戏剧自身发展等内外合力推动下,上海京剧界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及政治事件,编演时事剧.《火烧第一楼》(1887年)开创了沪上演出的新局面,然而由于官方及当事方的干扰,旋即禁演.随着《铁公鸡》(1893年)的面世,上海京剧舞台掀起了时事剧竞演的高潮.大批时事剧在题材表达、表演艺术、舞台美术、演出形态等方面迥异于传统京剧,初步实现了京剧的近代化转型.不少学者将其称之为"时装现代戏",实际上这些剧作以市场意识为主导,并不具备真正意义的现代性.然而,对清末上海时事剧的兴起,不应只认识其之于海派京剧形成的标志性意义,还应思考其对戏剧改良时期时装新戏的启发、现代戏曲探索等层面的戏剧史意义.

    清末上海时事剧火烧第一楼铁公鸡海派京剧

    京剧"名角时代"的黄昏:梅兰芳抗战后至解放前演剧活动考述

    朱方遒
    3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兰芳在抗战胜利后恢复登台演出,通过在剧目选择上扬长避短、注重展现戏剧情境等策略,克服了身体退化、同业竞争等阻碍,实现了高水平的演出.但抗战后逐渐恶化的经济形势,使得上海各京剧场出于商业利润的考虑,不再邀请身价高昂的梅兰芳,致使他在1948年5月后被迫息演.梅兰芳之所以无力应对息演的局面,是因为他作为京剧名角高度依赖演出市场,无法改变其被各种资本势力控制的现状.

    梅兰芳抗战后至解放前演剧活动息演

    现代传媒与1943年曹禺演讲《悲剧的精神》之版本问题

    彭韵凌孟华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悲剧的精神》是曹禺1943年(《曹禺全集》误作1942年)受邀演讲产生的重要戏剧理论成果,有着"不容忽视的特殊重要性"与复杂的版本问题.《悲剧的精神》有三个版本系列,即李家安笔记版、海鸥笔记版与曹禺删改版.全面还原和综合把握《悲剧的精神》的不同版本,才能准确理解曹禺抗战时期的悲剧思想.《悲剧的精神》近八十年来的传播历程非常典型地体现了现代传媒对作家演讲传播的重要影响.

    曹禺悲剧的精神演讲版本现代传媒

    滑稽戏的审美特质研究

    张丽芬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滑稽戏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审美特质.其一,滑稽戏以滑稽性为主要审美特性,滑稽戏的滑稽性具有狂欢性、反常性和游戏性.中西交融的上海都市文化的多元化,带来滑稽戏狂欢性的多声部特色;民间滑稽文化带来滑稽戏语言的狂欢;滑稽戏艺术自身的交叉性和边缘性带来狂欢性的边缘化特征.滑稽戏的反常性包括悖反常貌、悖反常态、悖反常言、悖反日常情境、悖反常理以及悖反常规思维等类型.而滑稽戏的游戏性体现在创作主体的反事实想象的游戏思维、接受主体拥有游戏心境及其审美功能的欣悦喜乐.其二,民间性为滑稽戏的文化渊源,主要体现在创作题材、审美趣味、民俗事象等方面.其三,情节的纵向线性结构与噱头的横向板块结构始终是左右滑稽戏的两极,两者结合程度决定滑稽戏的优劣成败.

    滑稽戏审美特质滑稽性民间性

    透视方言话剧:话语争夺、艺术困局与传播生成

    贺思齐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期,大众语运动引发了话剧使用国语还是方言的"应宜"论争,之后理论研讨转为对方言话剧的自然用语与舞台艺术等艺术本体的探究.方言作为舞台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面临艺术困局:一是非方言语系观众对方言的接受问题,二是部分批评家对方言剧的误读与偏见,三则是非方言语系的创作者们因传播对象的错位而忧思如何自处.追问方言话剧在当代的发展张力,除需充分利用方言承载声音的"刻板印象"之外,方言话剧还需纳新,一方面利用多重方言版本建立新的地域连接并不断形成品牌聚合效应,另一方面适度放弃对方言的固守转向对叙事内容的探寻,以此完成自我提升.

    方言话剧艺术困局话语争夺叙事空间

    异化与重构:20世纪中国儿童戏剧的儿童观流变

    宋敏谭旭东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整个20世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建立起来的"儿童本位"的现代儿童观到战争时期异化为战争宣传工具的"民族本位"的儿童观,到"十七年"时期的革命接班人,再到新时期以后回归尊重儿童自然天性的"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的人格与权利的儿童观,中国儿童戏剧中呈现的儿童观有着复杂的多重面相,背后受到时代背景、文化基因、政治形态、文艺政策等多重因素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的中国儿童戏剧史就是一部儿童观的流变史.

    儿童观儿童戏剧儿童形象

    试论《雷雨》悲剧人物的出场、在场与退场——以2007年新解读版《雷雨》为例

    王延松
    9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7年新解读版《雷雨》以"一个男人与先后两个女人情爱故事的循环再现"作为戏剧的主线,在原剧本的基础上对人物出场的时间与顺序进行了重构,将原剧本的"序幕"与"尾声"搬上了舞台,重现了曹禺将《雷雨》视为"叙事诗"的创作初心,在剧中人的出场、在场和退场艺术格局之中,挖掘人物内在的悲剧价值与能量.除了戏剧结构,新解读版《雷雨》还摆脱了惯常的伦理道德式解读,以剧中人物命运之相扣、境遇之循环所展现的残酷的诗意美,完成了一种悲情的终极解读——透过死亡看到重生.

    雷雨曹禺新解读版悲剧在场

    白先勇1988年版《游园惊梦》舞台演出探析

    胡雪桦
    10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游园惊梦》1988年在广州的演出实现了原小说创作者白先勇与导演胡伟民大师级的"艺术对话",是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话剧针对"中国戏曲与中国当代话剧的结合点"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探索.白先勇《游园惊梦》从小说到戏剧的演绎,缘起于他"对昆曲这种最美艺术的怀念";导演胡伟民则紧紧把握文本中的历史沧桑和人性呼唤,突出"人性解放"的主题.胡伟民充分理解白先勇"意识流"的内涵,为全剧设想了一个"从写实到写意、从实象到抽象、从具体氛围化到整体诗化的爬坡结构",实现了四个空间的时空交错,强调了舞台表演的虚实融合,把演员推到了剧场艺术的中心,增强了演出的"戏剧气质".

    游园惊梦白先勇胡伟民中国戏曲美学现代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