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乾隆年间,流人高秉、张锦和殷宝山在流徙地伊犁进行戏曲评点、创作和演出.他们的活动互有交集,涵盖了古典戏曲的三种活动形态,而且在清代戏曲史上有着标志性的意义.高秉被遣戍的罪证之一便是私藏禁毁曲本《喜相逢传奇》,而这个案件也可能成为清廷设立词曲局大规模删改曲本的开端.流徙期间,高秉从批判诲淫诲盗的立场评点了《西厢记》.这部评点本成为张锦创作《新西厢》的直接动因.张锦的《新西厢》将崔莺莺塑造成封建礼教的信徒,并且对《西厢记》的"淫秽"情节大加删减.《新西厢》在短时间内便翻刻三次,并且诱发了同时代的汤世潆创作《东厢记》,形成一股《西厢记》翻案风.《新西厢》完成后曾在伊犁演出.殷宝山在流放期间曾教授秦腔戏班五福班昆曲,由此可证伊犁曾有昆曲演出.因此,《新西厢》可能是由五福班用昆曲演出,亦有可能是外来戏班演出.流人在遣戍期间深受精神和肉体折磨,因此迫切希望释还.高秉评点《西厢记》以及张锦创作《新西厢》都是借此宣传忠孝以向清廷输诚,希望获得朝廷认可及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