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之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之家
戏剧之家

田跃鸣

月刊

1007-0125

hbxjzhjchina@163.com82976010@qq.com

027-87927022

430223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华师园北路12-1号

戏剧之家/Journal XIJUZHIJIA
查看更多>>《戏剧之家》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大型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戏剧艺术类专业理论期刊。其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兴民族地方戏曲。刊物集理论性、学术性、指导性于一体立足湖北,面向全国,以关注当代戏剧发展,宣传新人佳作,培育青年观众(读者)为己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歌剧戏剧结构的发展历程

    陈莉
    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剧作为内在综合艺术形式整体化、外在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艺术体裁,其构成主体从宏观上可视为戏剧和音乐的整合.二者的关系历来颇具争议,在西方音乐史和歌剧史中,对于二者的地位孰重孰轻,主从关系何主何从,不同时期的不同作曲家和编剧均持不同的态度.对于作为戏剧的歌剧而言,虽以音乐为主导性结构进行结构统一至关重要,但剧本仍是歌剧实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国内外对于歌剧剧本研究的忽视、匮乏或用非歌剧思维研究剧本的误导性现象客观存在,以至于歌剧的创研与评论容易呈现出误会的尴尬、片面、局限性的现状.本文作为课题成果之一,通过综合诸多个案剧本文本的分析与研究工作内容,并以论述性的写作方式,从狭义范围的戏剧(剧本)结构出发,探究歌剧剧本的历史发展逻辑.

    歌剧戏剧结构发展历程

    汉剧服装的审美功能与十大行的表演艺术

    陈燕勇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剧服装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汉剧十大行的表演形态上,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汉剧服装完善了十大行的表演体系,二是汉剧服装强化了十大行的表演艺术内涵,三是汉剧服装彰显了十大行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

    汉剧服装十大行

    皮影戏中常用吹管乐器分析

    陈柯宇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大部分皮影戏中的伴奏乐器多以打击乐和弦乐为主,运用吹管乐器的地方皮影戏占比较少,但正因吹管类乐器特殊的音色特点是其他乐器无法呈现的,所以使得这类皮影戏极具特色,值得研究和保护.笔者通过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一书中的第七章,归纳整理现存各地皮影戏的同时,对相关皮影戏中常用吹管乐器的特点及其在各类皮影戏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搜索分析,研究该类皮影戏音乐的旋律曲调与吹管乐器之间的联系.

    皮影戏伴奏吹管乐器

    从编剧理论谈易卜生作品中的前史引入与构建

    汪闻婕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易卜生的戏剧作品中,前史不只是未在舞台上演出的戏——它直接影响着人物的内心和今天在场上的行动、人物关系的递进与改变,并对场上事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前史在场上的使用与揭露也成了其作品的一大特色.通过分析其作品,我们可以清晰窥探到他是如何构建前史,并随着场上事件的发展引入前史.基于此,本文将从编剧技巧的角度,结合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群鬼》《野鸭》《博克曼》和《罗斯莫庄》,总结他是如何选择前史并引入前史的.

    编剧理论前史闯入者行动冲突

    从创作角度看待互联网与新技术推动下的歌剧研究

    黄萱韩文轩凌蔚杉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疫情的冲击,线下活动急剧减少,歌剧更需要从内容和技术两方面进行突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使观众在家感受线下活动的氛围.除此之外,歌剧还需要原创的优秀作品,创作与时代结合的内容,吸引年轻观众,打破圈与圈之间的壁垒,才能使歌剧"出圈",突破严肃音乐的藩篱,使中国歌剧不断向前发展.

    沉浸式戏剧校园戏剧创作全息投影

    贝多芬式莎士比亚悲剧:透过奏鸣曲理论解析《科里奥兰序曲》

    周嘉玥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贝多芬与莎士比亚的相遇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后期,当时德国正在进行一场被称为"狂飙突进"的文学解放运动.这场运动将莎士比亚视为"天才",自此,莎剧成为众文学家和艺术家的灵感源泉.贝多芬共创作了五部以莎剧为背景的作品,《科里奥兰序曲》是其中的唯一一部管弦乐作品.该序曲以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罗马史诗悲剧《科里奥兰纳斯》为叙事基础,再现了英雄科里奥兰纳斯与其母亲的冲突与最后的自我破灭.本文采用赫珀科斯基和达西的《奏鸣曲理论》观点,来探究贝多芬是如何通过奏鸣曲曲式结构表现这两种戏剧性内容的.在正式进入分析之前,本文首先在第一章里论述了莎士比亚在十九世纪的发展情况,继而揭示了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与莎士比亚产生联系的.接下来,在第二章中,通过对莎剧原作的整理与迄今为止对《科里奥兰序曲》的重要讨论,建立起对这部序曲的基本理解.最后,本文将运用《奏鸣曲理论》,分析贝多芬在《科里奥兰序曲》中使用了怎样的创作手法,最终总结出贝多芬是如何把莎士比亚的戏剧元素转化为具有奏鸣曲曲式结构的悲剧故事的.

    贝多芬莎士比亚《科里奥兰序曲》《科里奥兰纳斯》《奏鸣曲理论》

    关于"心象说"对"斯氏体系"的继承与创新

    郝翊唯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象说"是焦菊隐先生在排演《龙须沟》时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对体验派和表现派理论的融合,是经过总结、吸收和创新后,由北京人艺演剧派实践验证过的科学演剧方法.但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对"心象说"的研讨中,一些研究者认为,它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其是对斯氏体系的"精心校正",甚至有学者认为"心象说"在理论上的创新并不大,甚至不能称为一种学说.本文对"心象说"提到的"从生活出发"与斯氏"从自我出发"进行对比分析,对"心象"和"内心视像"以及"理想范本"进行比较和辨析,以辩证地、全面地、综合地认识焦菊隐的"心象说",理解"心象说"创作方法和"斯氏体系"的内在关系,也希望帮助演员更好地掌握"心象说",掌握塑造角色的科学方法论,为中国戏剧演出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心象说斯氏体系从生活出发从自我出发内心视像理想范本

    浅谈《推销员之死》中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依据

    董恒显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可谓是西方古典美学理论的"鼻祖",而悲剧理论又是《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有六个要素:"整个悲剧艺术包括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本文将结合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从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两方面对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进行解读,从而揭示阿瑟·米勒的悲剧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

    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创作构思与演出实践

    李艺通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创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是以 20 世纪 60 年代发生在内蒙古达茂旗草原的真实故事为蓝本改编的一部现代舞剧,该舞剧于 2016 年在内蒙古艺术学院策划开始,历经两年的策划、排演和制作,于 2017 年成功上演.舞剧突出"致敬英雄"主题,在舞剧表演结构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为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基于此,本文对剧作的历史语境、创作构思、演出实践探索和启示进行了分析,以期加深人们对民族舞剧的认识,促进民族舞剧创新发展.

    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创作构思演出实践

    从《北京人》看曹禺戏剧的"契诃夫色彩"

    周伊晞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界的泰斗,契诃夫给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带来深远影响.其创作了《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经典剧作而享誉世界.他以精妙的笔墨生动地刻画了俄国百姓的普通生活,一字一句间饱含着对底层人民的关切和怜悯.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被誉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日出》是曹禺首个体现"契诃夫色彩"的剧作,在该剧的创作过程里,曹禺进一步吸收了契诃夫式戏剧风格的精华,并在之后的《北京人》中,"契诃夫色彩"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契诃夫和曹禺同处于时代更替的过渡时期,他们作品都从社会变更的细节出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主题,正因为如此,《北京人》也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价值.本文从象征手法、生活化氛围的营造和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探究了曹禺戏剧《北京人》中的"契诃夫色彩".

    曹禺契诃夫《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