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之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之家
戏剧之家

田跃鸣

月刊

1007-0125

hbxjzhjchina@163.com82976010@qq.com

027-87927022

430223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华师园北路12-1号

戏剧之家/Journal XIJUZHIJIA
查看更多>>《戏剧之家》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大型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戏剧艺术类专业理论期刊。其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兴民族地方戏曲。刊物集理论性、学术性、指导性于一体立足湖北,面向全国,以关注当代戏剧发展,宣传新人佳作,培育青年观众(读者)为己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宋词》中的琴器类型探微

    邵蓓漪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宋词》作为宋代诗词文化高度繁荣的史料见证,其中四千余首词作涉及对乐器的描述.这些词中提及的乐器种类非常丰富,如气鸣乐器、弦鸣乐器、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本文选取居弦鸣乐器数量之首的古琴作为研究对象,对《全宋词》中涉及古琴琴材、琴式、琴弦、琴徽的词作进行探讨,体会感受宋代琴器之美,感受古琴寄寓的理想信念、美学理念和文人精神,以及宋代琴人观象于物的人文内涵.

    古琴《全宋词》宋代音乐

    中国民族器乐创作语汇研究——以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曲》为例

    林川智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城随想曲》在民族性旋律中体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新中国建设中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本文立足于《长城狂想曲》创作的背景、对社会的影响、音乐分析以及对民族器乐创作的思考.分析了作曲家在创作民族音乐时,如何立足传统文化,探索创新,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器乐作品.

    民族器乐二胡《长城随想曲》

    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

    魏群
    7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获得了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之后,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有了一定的追求.当前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味调味剂,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音乐审美体验,优美的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影响人们的情感,同时音乐也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音乐背后通常蕴含着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听者能够从音乐中与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当前钢琴音乐艺术是一种主流的音乐艺术,被大众广泛地接受,其在审美情感表达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本文将对钢琴音乐艺术审美情感表达进行讨论.

    钢琴音乐艺术审美情感表达

    多媒体视频运用于音乐欣赏的问题解析

    付祥奎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多媒体视频应用于音乐欣赏活动,常被称为"视听结合",其最初多见于电影音乐的演出,人们边观看电影画面边欣赏乐队的现场演奏,享受着视听艺术大餐.如今,这种视听结合的音乐欣赏方式早已超出电影音乐的范畴,广泛运用于各种类型的音乐会、中小学音乐课堂等.但笔者认为,视听结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作用被夸大了,致使其常被滥用,本文就此现状略谈陋见.

    多媒体视频音乐欣赏情绪体验音画建议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研究

    王珲张冀文
    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为了满足人民在精神生活上需求,我国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是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因为历史原因和自身特殊性,目前我国传统音乐在艺术表演、形式创新、传承发展、社会普及、时代融合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意义、存在问题、实践策略、有效途径、表演艺术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究,初探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建设路径.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研究

    对我国打击乐器及打击乐传承与发展领域的介绍研究

    黎乃玮
    8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打击乐器诞生于原始人民的敲敲打打之间.历经千年发展,中国的打击乐器种类由少到多、演奏手法愈发多样、运用范围逐渐拓宽.与此同时,各种类打击乐器与其他乐器种类相互配合,构成了如今中国形式多样的打击乐演奏类型.目前,我国音乐相关人员对打击乐器和打击乐演奏皆有所发展、创新.这既丰富和发展了打击乐器的理论、实践范畴,也在无形中传承、保护和发展创新了打击乐表演形式.

    打击乐器历史现状演奏者打击乐传承发展

    壮族天琴音乐之探究——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

    薛婧姝
    8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琴是壮族古老的民族乐器,起源于中国广西中越边境一带,被誉为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天琴音乐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壮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以壮族天琴音乐为主线,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外形结构以及演奏风格,旨在对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壮族天琴结构特点起源历史

    广西新民歌的民族艺术特征与传播路径探究

    罗圣威
    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新民歌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从曲式结构、和声技法、唱词内容、唱腔特点、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出发剖析广西新民歌的创作特征和艺术特征,探究广西新民歌的艺术特点,并通过多渠道探究广西新民歌的传播路径,以期更好地推动广西新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广西新民歌民族音乐文化传播文化传承

    黎英海创作初期七首齐唱作品中的和声技法分析

    魏博
    9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黎英海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为我国的音乐创作和教学均作出巨大贡献.其在 1959 年出版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是我国最早较为全面地介绍五声性调式和声的教材之一,在当时具有划时代意义,为我国 20 世纪民族和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从黎英海早期创作的七首齐唱作品入手,旨在了解五声性调式和声在其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创作中的应用特点.

    黎英海民族和声和声技法

    李斯特《侏儒舞》的演奏技巧与演奏版本对比

    陈泓睿
    9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侏儒舞》练习曲由弗朗茨·李斯特于1862-1863年间创作,收录在《两首音乐会练习曲》中.在《侏儒舞》中,李斯特以大量快速的顿音,倚音,快速音阶,琶音,八度音,双音,装饰音等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音乐形象.本文在分析李斯特《侏儒舞》曲式结构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了乐曲演奏的技巧和不同钢琴家的演奏版本,使演奏者和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侏儒舞》的演奏技巧和特点,更好地演绎和诠释这首音乐.

    李斯特调性与节奏型演奏技巧演奏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