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之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之家
戏剧之家

田跃鸣

月刊

1007-0125

hbxjzhjchina@163.com82976010@qq.com

027-87927022

430223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华师园北路12-1号

戏剧之家/Journal XIJUZHIJIA
查看更多>>《戏剧之家》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大型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戏剧艺术类专业理论期刊。其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兴民族地方戏曲。刊物集理论性、学术性、指导性于一体立足湖北,面向全国,以关注当代戏剧发展,宣传新人佳作,培育青年观众(读者)为己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消费视域下地方戏曲的多维认同——以广西牛娘戏为例

    梁炜昌陈勤学
    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文化消费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这意味着人们对文化的感知和认同正在增加.然而,不同的文化消费者对地方戏曲的文化认同和地方认同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广西牛娘戏的文化消费者群体中.本文从文化消费者的视角切入,重点考察广西牛娘戏的文化消费者群体,探讨广西牛娘戏观众在活动、环境、空间等方面的体验所反映出的牛娘戏对于展示地域文化特性、功能及意义的重要性.文化消费者对于牛娘戏的文化感染力及其培养审美情操的文化价值有明显的文化认同,这些认同受到个体文化水平、生活背景和作品艺术语言的影响.在后疫情时代,人们通过参观文化遗迹和欣赏牛娘戏地方戏曲展演形成真正的地域文化共同体,使牛娘戏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形成共鸣.

    文化认同文化感知地方戏曲牛娘戏文化消费者

    黔剧《秦娘美》与《天渠》唱词的程式性对比研究

    孙丹丹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戏曲程式讲究"唱念做打",此称为四功.其中的"唱",是戏曲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戏曲演员通过掌握戏曲唱词的规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本文将对贵州地方戏曲黔剧的两部经典代表作《秦娘美》与《天渠》唱词进行细致分析,通过对比,分析黔剧唱词在近 60 年的时间里,有无程式性变化.在借鉴、吸收、保留传统黔剧艺术优秀之处的同时,进行探索与发展,更好地了解中国地方传统戏曲的审美文化内涵,以便提出黔剧保护传承途径.

    黔剧唱词结构程式性对比研究

    元代戏剧《墙头马上》的悲喜剧因素辨析

    王天婵何秀瑜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墙头马上》是元代剧作家白朴的代表作.在传统意义上,这篇作品属于喜剧.无论是作品结尾的大团圆,还是女主人公李千金的抗争精神,其喜剧基调一直被人们认可和支持.但是这部喜剧作品的背后,却蕴含着浓浓的悲剧色彩.一方面,作品取材于悲剧,而女主人不被重视的婚姻,更是注定了她悲剧的一生.白朴用悲喜交织的叙事手法,使作品极具悲喜剧因素,可谓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元代戏剧《墙头马上》喜剧悲剧

    在坚守与突破中前行——浅谈话剧《德龄与慈禧》中的导演创作

    岑婧怡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戏剧学院 19 级表演系本科生的毕业大戏《德龄与慈禧》由何冀平编剧,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肖英教授导演,讲述了封闭落后的紫禁城在十九世纪末短暂地迎来一缕朝阳,却又随即晦暗下去的一段时光.在导演的二度创作层面,该剧致力于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与现实主义戏剧的写实性融合,形成"幻想现实主义"式兼具梦幻与真实的戏剧呈现效果,连接历史与现实,为中国当代戏剧提供了可参考的发展方向.

    《德龄与慈禧》戏剧表演戏曲程式二度创作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看戏剧观演结构——以环境戏剧和沉浸式戏剧为例

    梁金奖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观演关系在环境戏剧和沉浸式戏剧中历来受重视,因其打破了传统戏剧中演员在舞台上、观众在舞台下的传统观演模式,最大程度上发挥演员和观众在戏剧表演过程中的"主动权".沉浸式戏剧通常被当作后现代语境下的环境戏剧,其中包含了表演角色和浸入角色双重特征,强调演员和观众在表演空间、剧情发展和角色情感体验中"自我"和"本我"的认知.

    观演关系环境戏剧沉浸式人格三重结构

    艺术与商业——中国音乐剧创作的二维思考

    马冰洁袁紫轩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剧自诞生以来,经过漫长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广泛喜爱的艺术形式.本文通过对中国音乐剧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论述了其在中国发展的基本条件,并进一步提出"中国音乐剧未来发展两大基点——艺术性与商业性".

    中国音乐剧艺术性商业性

    从陈其钢《万年欢》来看昆曲曲牌的延伸与创新

    霍运哲姜羚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其钢创作的小号协奏曲《万年欢》以昆曲曲牌《万年欢》为创作素材,以小号模仿曲笛、二胡等乐器音色,通过色彩和声、点描手法、线条对位等手法,塑造欢快、神秘、灵动的神乐情景,展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有利于推动传统音乐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打破"文化自觉"意识所构建的传统音乐创作的思维桎梏、有利于展现并延伸传统音乐的意蕴张力.

    昆曲曲牌万年欢小号协奏曲意境

    论京剧裘派铜锤花脸的表演特征——以《铡美案》为例

    樊圣楠王鼎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裘派"花脸的产生,于京剧净行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论是唱腔、音乐、表演、服饰皆有历史性的革新.因此,后人无不以学习"裘派"为花脸正统,故在净行中素有"十净九裘"的说法.可以说,研究"裘派"花脸表演特征,就是研究了半部京剧净行流派表演史.本文以裘盛戎唯一存世的京剧电影资料《铡美案》为例,概述和探究裘派花脸的表演特征、艺术风格、创新理念以及发展流变,从而初步获得对裘派表演特征的艺术思考与理论支撑.

    铡美案表演特征京剧铜锤花脸

    非遗文化与舞剧叙事交融的民族性审美表达——以舞剧《醒·狮》为例

    林芷安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中国舞剧的历史发展脉络,民族舞剧的创作成为当下的炙热话题之一.大型民族舞剧《醒·狮》是对近现代历史场景与民族精神风貌的重温再现,它是非遗文化、戏剧艺术、舞蹈艺术的结合之作.本文旨在剖析其叙事中的民族性,揭示中华民族精神之"醒",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大义相结合,构建共同历史记忆下的文化精神与审美品格,以舞蹈肢体语言表达物象化的符号,进而传承传统文化,聚焦民族认同.

    非遗文化民族舞剧民族性民族认同

    粤语式微背景下传承粤剧文化的策略

    范晓玲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粤剧作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传统之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粤语作为其核心语言日益式微,其文化传承困境日益显现.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粤剧传承的困境,并提出五项策略,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策略包括:强化本土意识,树立岭南人的文化自信;加强粤语保护与推广;将粤语纳入教育体系;充分利用数字传媒以及在基层社区中鼓励群众参与传承.本研究的目标是鼓励跨界合作,寻找创新途径,促进粤剧文化的持续传承和蓬勃发展,为保护和传承粤剧文化带来新的希望,为古老的文化传统注入新的活力.

    粤语保护粤剧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