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之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之家
戏剧之家

田跃鸣

月刊

1007-0125

hbxjzhjchina@163.com82976010@qq.com

027-87927022

430223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华师园北路12-1号

戏剧之家/Journal XIJUZHIJIA
查看更多>>《戏剧之家》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大型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戏剧艺术类专业理论期刊。其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兴民族地方戏曲。刊物集理论性、学术性、指导性于一体立足湖北,面向全国,以关注当代戏剧发展,宣传新人佳作,培育青年观众(读者)为己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死亡的变奏是如何奏响的?——试析《死亡变奏曲》中导致女儿走向死亡的可能性因素

    张烜
    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死亡变奏曲》是挪威当代剧作家约恩·福瑟的一部杰出剧作.故事在一位年老女人向她的前夫诉说女儿的死亡中拉开帷幕,两人在争吵和沉默中拼凑着过往的点滴,最后在女儿的一句未说完的"我不应该"中戛然而止.女儿选择死亡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冲动,而是在"是否选择死亡"的挣扎中,情绪和意念的不断积累、变化,最终走向了死亡.

    约恩·福瑟《死亡变奏曲》生命

    中西方表演理论的互融互鉴——从狄德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的表演理论出发对比研究

    秦瑶
    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西方戏剧各自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漫漫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双方各自进行了众多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但由于地理环境、政治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同,中西方戏剧内容及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逐步深入,中西方戏剧也在互融互鉴,探索着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将从狄德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的表演理论出发,对比研究中西方戏剧表演理论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戏曲狄德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中西方表演理论

    谈春晚《碇步桥》中线性语言的美学意蕴

    马冉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春晚舞蹈作品《碇步桥》在形式结构与叙事结构中糅合了舞蹈语言的线性美,表现了江南意象之美.《碇步桥》通过调度的"流"与动作的"变",模拟"桥"和"水"的形态特征,创造了多时空叙事的线条,丰富了情感的抒发与理念的表达.

    《碇步桥》舞蹈线性艺术美学

    正身与替换:接近角色的第一步

    孙祥峰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身与替换"是乌塔·哈根方法中的重要理念.通过认识"正身与替换"这一理论,演员能够在接触文本时发现角色的线索,通过自身创造使角色重焕新生.通过对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笔者发现其理念在现代戏剧表演中为演员提供了更细微的工作方法,帮助演员从新视角分析角色.

    乌塔·哈根方法"正身与替换"现代戏剧

    中国戏曲创作"审美现代性"的新探索

    文也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戏曲有三百六十多个剧种,如何传承与发展它们,以及如何使它们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一直是戏剧界内外讨论的热点.然而,在学术界,究竟根据哪个范畴定义戏曲的"传统"与"现代",至今并无普遍达成共识的学术定论.本文没有陷入这个存在学术争议的讨论中,而是以2022 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七届文华奖参评剧目演出上出现的现代昆剧《瞿秋白》和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为例.本文从"审美现代性"的两个共同特征——"主体至上"和"以表现为核心"出发,探讨戏曲创作的新空间和可借鉴之处.

    现代戏曲审美现代性昆剧赣南采茶戏张曼君

    新时期闽西戏剧艺术传承与发展

    叶静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闽西戏剧艺术形式的考察,试图探索出一条在现代环境中传承并赋予其新生命的道路.结合实地调研,本文发现闽西戏剧正面临着传承困境,同时也蕴藏着创新的潜力.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的策略,并探讨了利用数字技术、教育体制等手段推动闽西戏剧艺术融合发展的可能性.

    闽西戏曲艺术传承发展

    "异题同旨"与"以不变应万变":基于梅山"搬"系列傩戏的艺术思辨

    李宸钰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梅山傩戏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本文秉承尊重传统文化的原则,为避免梅山傩戏相关的艺术创作出现"文化挪用""文化模糊"等问题,详细解析了"搬"系列傩戏的历史源流与当代存续;对典型傩戏剧目进行戏剧解构,点出"异题同旨"的现象.并指出"以不变应万变"是基于这一现象所凝练的应对策略,揭示了主旨一致性与主题异质性之间的动态关系.同时提出梅山傩戏的二度创作需要尊重传统文化、增强社会适应性、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等策略建议."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不仅能提升傩戏的现代适应性,也可以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梅山傩戏异题同旨以不变应万变传承与创新

    从防御机制视角解读莎士比亚经典悲喜剧的深层意蕴

    陶正兴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视角深入分析莎士比亚悲喜剧中角色所表现出的防御机制.本文选取莎士比亚多部经典作品中的角色为例,探讨他们在面对内外冲突时所采用的否认、投射和回避等防御策略,并揭示这些防御机制如何影响角色的行为逻辑和情感表达.本文认为,莎士比亚通过其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示了人类心理防御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解读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喜剧提供了更丰富的路径.

    莎士比亚悲喜剧精神分析批评角色分析防御机制

    花有重开日,爱有再忆时——广东原创舞剧《人在花间住》广州首演印象

    梁少欢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 年 4 月 26 日,广东歌舞剧院出品的舞剧《人在花间住》在广州大剧院首演.该舞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广州骑楼街的花店中的亲情故事:母亲年迈罹患阿尔茨海默症,中年儿子疲于生计忽略了母子之间的交流,两人逐渐疏离.在一个追梦人角色"百花仙子"的引领下,母子共同面对生活的困境,重新建立起了温情的交流关系.本文分析了舞剧《人在花间住》首演中的各章节的观感,旨在探讨这部广东本土原创舞剧的创作亮点.

    《人在花间住》原创舞剧岭南文化阿尔茨海默症

    从《白蛇传》到田沁鑫话剧《青蛇》"异类"形象悲剧性成因的演变

    刘曼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文化中,"异类"形象的悲剧性命运的主要成因在于人类对外来事物的排斥和歧视.而在现代文化中,"异类"形象的悲剧性成因则更多来自个体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对民间故事《白蛇传》与话剧作品《青蛇》两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异类"形象的悲剧性命运的成因,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类"形象所体现的不同价值观和思想.

    白蛇传青蛇异类悲剧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