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之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之家
戏剧之家

田跃鸣

月刊

1007-0125

hbxjzhjchina@163.com82976010@qq.com

027-87927022

430223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华师园北路12-1号

戏剧之家/Journal XIJUZHIJIA
查看更多>>《戏剧之家》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大型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戏剧艺术类专业理论期刊。其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兴民族地方戏曲。刊物集理论性、学术性、指导性于一体立足湖北,面向全国,以关注当代戏剧发展,宣传新人佳作,培育青年观众(读者)为己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布莱希特史诗剧理论下的卡里尔·丘吉尔戏剧——以《顶尖女性》为例

    应诺小雨
    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里尔·丘吉尔是当今英国乃至全球戏剧领域最为重要的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摒弃了传统现实主义戏剧的套路,其探讨的思想性和女性主义议题,成为她创作的指导原则.在她的叙事体戏剧中,多次采用并发展了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理论,即通过运用间离化效果对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提出挑战.以《顶尖女性》为例,该作品以非线性情节轻松吸引观众关注,通过角色对话、演员表演以及文本中的叙事性引导观众客观思考有关女性就业、生育、婚姻等社会问题.丘吉尔不仅在戏剧作品中传承了布莱希特史诗剧理论,还继承了布莱希特的精神,即通过戏剧唤醒观众和演员的社会责任感.

    卡里尔·丘吉尔《顶尖女性》布莱希特史诗剧理论

    从小说到话剧——论北京人艺版《白鹿原》的时空转换策略

    王旸犀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兆华导演于 2006 年将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搬上戏剧舞台,把这部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小说凝练成将近两个半小时的舞台表达.从小说文本到戏剧舞台,为了解决时空转换问题,编剧在剧本中打乱并重置了原小说的情节结构,在最大程度展现小说内容的前提下,使舞台叙事的空间更为集中、情节更加紧凑.导演在排演中,通过人物的流动、舞台空间的多重分区、舞美灯光与音乐音响等舞台语汇的巧妙使用,让时空转换得更加流畅自然.

    北京人艺《白鹿原》戏剧叙事时空转换

    粤剧《霸王别姬》的守正创新:从叶绍德剧本看当代粤剧改编

    蒋丽平唐晓兰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社会,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备受关注,而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改编作品更是备受瞩目.本研究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比叶绍德与梅兰芳演出定本《霸王别姬》,剖析叶绍德粤剧改编作品的特点与创新之处,并从中发掘出其在传统戏曲改编中的独特之处.研究发现,叶绍德在传承传统故事、融入现代审美以及传统与现代艺术元素结合方面作出了创新尝试,为粤剧改编作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这一研究有助于促进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空间.

    叶绍德粤剧改编《霸王别姬》传承创新

    虚拟道具的象征意义研究——以莎士比亚《麦克白》为例

    秦勇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道具是指没有实在形体,但能够通过激发观众的联想、想象等方式,表达角色的内心和主题的深层含义的道具.本文分析了《麦克白》中的三种虚拟道具:匕首、班柯的鬼魂和移动的森林,它们分别象征麦克白的罪恶欲念、嫉妒和恐惧以及女巫的蛊惑和预言.本文认为,使用虚拟道具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其可以强化戏剧的氛围和张力,深化戏剧的思想内涵,让观众在想象中体验戏剧的魅力.

    虚拟道具莎士比亚《麦克白》象征意义

    关于现代京剧《邓稼先》的外衍思考——如何走好新编京剧的创新之路

    宋井阳王瞻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编京剧《邓稼先》用极具矛盾与冲突的剧情张力和明暗交错的灯光舞美真实地再现了"两弹元勋"一生的责任与担当.在戏剧内容、表达与展演等方面兼具古典与现代的双重美感.《邓稼先》的成功,不禁引发出对如何走好新编京剧创新之路的思考.作为创作者应增强故事叙述逻辑,注重戏剧冲突的铺陈与延展;作为表演者应审慎地把握"本我"呈现以凸显角色"自我";作为剧院应搭建全媒体运营网络,深度挖掘新编京剧的潜在市场和文化承载力.

    新编现代京剧《邓稼先》京剧艺术戏曲创新

    克莱斯特《论木偶戏》美学观——以《彭忒西勒亚》为例

    罗祎凡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木偶戏》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创作晚期的理论名篇之一,集中体现了克莱斯特的美学与哲学观点.在一场虚构对话之中,克莱斯特对一系列美学概念如"秀美"与"造作"、"意识"与"无意识"进行解构,提出对人类发展三阶段论新的理解,靶向理性主义与古典主义下人的自由困境,否认人接近"全知"的可能.本文将着眼于《彭忒西勒亚》一剧,从亚马逊女王彭忒西勒亚在理性规范与情感欲望之间挣扎的身份认知悲剧,分析克莱斯特的"木偶"美学观对现代主体的观照.

    克莱斯特《论木偶戏》《彭忒西勒亚》认识主体

    移步换形·传承出新——以儒林有戲戏曲工作坊"沉浸式演艺"为例的戏曲新型模式探析

    林特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可于当下社会,其面临着如何吸引年轻观众这一重大难题.在过去的十年中,传统的艺术形式通过整合多媒体的方式进行了改造,并从 2020 年开始引入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演类型,即"沉浸式"戏剧.本文以福州闽剧的儒林有戲戏曲工作坊为研究实例,研究戏曲新样式"沉浸式"演艺的发展及实践情况.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案例分析,对儒林有戲戏曲工作坊的运营模式、创新演出形式、观众的互动方式展开了深度剖析.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戏曲如何走出传统剧场,以创新的演出模式来到观众面前的策略和实践,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沉浸式演艺活动儒林有戲戏曲工作坊创新型演出形式文化传承

    华实欲茂,根本须固——粤剧传统戏《马福龙卖箭》的学演心得

    梁文超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粤剧南派传统戏《马福龙卖箭》自诞生 67 年以来历演不衰,是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靓少佳"小武流派"艺术的经典代表之作.其中运用了"卖箭"的排场,功架、动作讲究"寸劲"和节奏,体现出粤剧南派武戏的热烈火爆.笔者承演此剧,在师父欧凯明、师公苏辉的艺术启发下,吸收了广东下四府、上六府和广西粤剧武戏表演的优点,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演绎方式.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和经验总结,笔者领会到保护、传承、发展粤剧传统表演艺术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粤剧《马福龙卖箭》南派武技表演节奏传统戏剧

    契诃夫戏剧《万尼亚舅舅》的荒诞性研究

    陈治名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契诃夫的剧作《万尼亚舅舅》于 1897 年问世,随即便引发戏剧界诸多讨论.该剧虽为批判现实主义戏剧作品却带有强烈的荒诞色彩,体现出契诃夫对当时俄国社会的敏锐洞察与感知.《万尼亚舅舅》既展现了19世纪俄罗斯人民真实的生存状况,又体现出契诃夫对人类生存现状的深刻思考.本文对《万尼亚舅舅》重新进行解读,认为荒诞的产生与对荒诞的反抗贯穿于该剧始终.

    《万尼亚舅舅》荒诞反抗

    论如何做好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杜俊喆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持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物质层面的需求满足之外,也开始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其推动了文化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戏剧表演越发受关注,要想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就需要牢牢把握戏曲表演的重点,即人物形象塑造,有效的人物形象塑造可以使戏剧表演效果更好,戏剧表演的艺术色彩更突出.有鉴于此,本文首先介绍戏剧表演的含义、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戏剧表演与人物形象的关联,再结合现实情况指出演员在戏剧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时面临的困难,最后针对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提出建议,以期为中国戏剧表演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戏剧表演人物形象塑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