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之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之家
戏剧之家

田跃鸣

月刊

1007-0125

hbxjzhjchina@163.com82976010@qq.com

027-87927022

430223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华师园北路12-1号

戏剧之家/Journal XIJUZHIJIA
查看更多>>《戏剧之家》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大型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戏剧艺术类专业理论期刊。其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兴民族地方戏曲。刊物集理论性、学术性、指导性于一体立足湖北,面向全国,以关注当代戏剧发展,宣传新人佳作,培育青年观众(读者)为己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学视角下科幻电影对现实解构的影响

    王高阳
    125-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现代文化研究理论为基础,探讨科幻电影对于现实的解构及其影响.通过对于现实解构的主题和元素、超现实表达手法的分析,将科幻电影与当代现实的关系进行评估,进一步阐述了科幻电影对于当代社会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

    文化学视角科幻电影现实解构

    从类型电影的核心角度看《独行月球》的"科幻"碰撞

    李晓旭
    128-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类型电影要抓住其核心,即主要冲突,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影片表达的观念.《独行月球》作为 2022 年暑期档大热影片之一,其科幻+喜剧的宣传为其带来更多的关注,使其收获不错的票房.本文通过梳理科幻片的概念,探讨科幻片不变的核心要素,并重新认识《独行月球》中的"科幻"设置,进而对其作出评价,最后对国产科幻片的发展提出建议.

    独行月球科幻片类型电影

    人类学纪录片《缅北高地来的女人》叙事策略分析

    刘梦菲刘宣如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王秀岳执导的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缅北高地来的女人》为我们展现出人类学纪录片的最新呈现,故本文以克罗德·布雷蒙的枝形结构理论,结合纪录片的特性,探析人类学视域下的纪录片创作所使用的叙事策略,感受其对缅北高地追求幸福人生的女性同胞的致敬之情.

    缅北高地来的女人人类学纪录片叙事策略

    语言学视角下电影《降临》的解读

    李欣
    13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 2016 年发行的科幻电影《降临》讲述了外星飞船降临在地球后外星人与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故事.本文从语言学视角解读该影片,分析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和索绪尔的"语言的任意性"理论在影片中的体现,阐释了语言对人类的巨大影响,以期为解决生活中的冲突和语言问题带来启示.

    《降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的任意性理论

    新世纪哈萨克斯坦历史题材电影中的文化记忆与国家认同

    赵娟
    13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利用电影媒介梳理民族与国家历史记忆以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一直是哈萨克斯坦电影探索的重要方面.新世纪以来的哈萨克斯坦电影善于利用丰富的历史记忆来形塑国家认同.具体体现在对民族创伤记忆、英雄记忆与国家记忆的征用上.这些电影通过表层民族风景的影像建构、中层民族传统叙述方式的应用和深层民族与国家话语的缝合,希望以民族故事的影像呈现实现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创作目标.然而,多元民族的社会现实却让这种以哈萨克族民族记忆为主体的记忆书写策略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哈萨克斯坦电影历史记忆国家认同

    剪纸类非遗题材纪录片人物形象塑造研究

    司念王志荣
    14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非遗题材纪录片为非遗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渠道,通过画面、声音、镜头等元素,将非遗文化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对于剪纸类非遗纪录片来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意义重大.以"人"作为主要记录对象,深入解读匠人形象,挖掘匠人形象的内涵,让观众清晰感知传承人对非遗文化的坚守,感受其文化内涵.本文从拍摄手法、技艺描绘、细节方面,阐述了剪纸类非遗题材纪录片如何塑造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

    非遗纪录片人物形象剪纸

    家园意识与文化寻根——《脐带》精神归乡的温度呈现

    侯梦瑶
    14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园"作为影像作品中永恒不变的社会议题,在故乡叙事中经常作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形态的载体出现.电影《脐带》中,家园的呈现不再是单一的物质空间,也是迷失身份的现代人所寻找的精神空间.本文置身现实文化语境,从大时代下的"失根"群像、生命观照的意象图式和精神家园的诗意回归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实现从"失根"到"寻根"再到"归根"逐层深入的三重叙事,探究影像对异乡人的生命书写的文化意象及故土家园的文化寻根,指向观众心中关于故乡议题的"团圆""温馨""安定"的精神旨归.

    精神家园《脐带》文化寻根母亲失根

    浅析《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的叙事策略和多重意蕴空间

    廉晴晴
    14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是玛利亚·施佩特执导的纪录片,该片于 2021 年 3 月 5 日在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映.影片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最终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奖.影片采用直接电影的创作方法,并在叙事方面进行了精心地组织和安排,这使得影片趣味横生.影片除了讨论教育主题外,还探讨了各种社会问题,具有丰富的意蕴空间.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简要分析该片的艺术特色.

    直接电影教育叙事策略意蕴空间

    迪士尼花木兰题材电影的外文文献综述

    李梦雨李莉
    15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迪士尼花木兰题材电影相关的外文文献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版本的研究,从教学、跨文化、性别等视角对动漫版和真人版电影分别展开分析,二是基于运用比较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和符号学分析法等方法的研究,研究成果丰富,部分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

    花木兰外文文献综述

    电影《在空荡的阳台上》的创伤记忆表达研究

    王彤旭
    15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空荡的阳台上》是拉美电影史上首部以在孩童时期经历西班牙内战的"第二代"为主线的电影.电影中以主人公加布里埃拉成年后的视角对自己童年时期所经历的关于战争和流亡的创伤记忆进行闪回和讲述,因此创伤记忆是其贯穿情节发展的重要主题.文章从创伤记忆的主要特征入手,分析主角童年时期创伤记忆的两大表现:战争下的恐惧和沉默、流亡带来的失去和遗忘,以及成年后试图修复创伤的心路历程.该部电影成功实现了对难以言说的创伤记忆的呈现,也从一定程度上帮助经历同样伤痛的"第二代"重构有序完整的集体记忆.

    《在空荡的阳台上》创伤记忆"第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