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心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

李其维

双月刊

1671-6981

xinlikexue@vip.163.com

021-62232236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心理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全面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和心理科学数据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构水平对文化自信的影响

    李雪珂黄薇毕重增
    432-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自信是完成"我—我们—文化大我"自我过程中重要的心理构念,其建构会受到表征文化事物抽象水平的影响.研究分别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探究文化建构水平对文化自信的影响.研究发现,建构水平对文化自信具有提升作用,该提升作用仅体现在文化自信的文化认知和行为层面.建构水平越高的个体对文化信息的评价越抽象,更注重文化信息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其文化自信水平也更高.建构水平对文化自信的影响需要以文化内容作为桥梁才能凸显,即建构水平对文化自信的提升作用具有文化领域性.

    文化自信建构水平文化建构水平

    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心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祝婷李凌智温芳芳佐斌...
    440-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内群体认同是不同子群体成员进行再分类后,对共同的上位群体产生的积极认同的情感.共同内群体认同能够产生促进心理融合、降低群际偏见和增加亲社会行为等积极效应;但在某些情况下,共同内群体认同也会产生降低信任与内疚感、增加群际敌意与偏见和减少亲社会行为等消极效应.对不同群体的感知相似性和形成共同内群体的动机等个体心理属性、群体规模和群体地位等群体属性、不同情境类型以及再分类方式会对共同内群体认同效应产生影响.检验共同内群体认同效应出现矛盾的原因、探索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并结合现实背景考虑群体身份变换性在再分类中的应用,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共同内群体认同再分类群际关系积极效应消极效应

    依赖或分离: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的关系

    乔亚兰温芳芳佐斌柯文琳...
    450-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群体偏爱表现为将积极态度和更多资源分配给内群体成员,外群体贬损表现为对外群体成员的敌意、歧视和不公平态度.研究发现,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存在依赖或分离这两种关系.从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和群体互动的群际因素出发,找到影响两者关系的重要因素:群体认同、动机意图、群际威胁和资源竞争.进行实证研究更精准地找出这些影响因素在二者关系上的作用,采用多样社会认知范式和策略操纵结合的方法厘清二者关系,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群际关系内群体偏爱外群体贬损群体认同群体威胁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自尊的作用

    黄莲琼罗曦侯玉波
    458-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探究了中国人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和自尊在其中的作用.对630份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思维的联系性正向预测心理健康,矛盾性则负向预测心理健康;心理弹性在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间起中介作用;自尊不仅调节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调节思维方式与心理弹性以及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该研究模型中起核心作用.这些结果不仅揭示了思维方式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而且特别强调自尊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思维方式心理健康心理弹性自尊

    同胞嫉妒的概念、测量及理论机制

    钱国英
    467-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胞嫉妒指家庭中一个孩子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受到同胞威胁或挑战时出现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合体,对于寻求三孩政策背景下的儿童健康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关系视角下简述了同胞嫉妒的概念及发展;其次介绍了同胞嫉妒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访谈法和情境实验观察法;最后分别从个体、家庭及相互关系的视角阐述了同胞嫉妒的理论机制,并提出了未来研究需要深入揭示同胞嫉妒的影响机制、创造虚拟情景实验范式和深入考察同胞嫉妒的积极意义.

    同胞嫉妒测量三合会实验法理论机制

    认知诊断模型中题目拟合评估的研究

    高旭亮王芳夏林坡侯敏敏...
    474-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应用认知诊断模型(cognitive diagnosis model,CDM)的一个关键步骤是检查模型和测验题目是否拟合.尽管已有研究将1RT中的题目拟合检验方法应用于CDM中,然而这些方法在CDM中的表现仍缺乏系统的比较研究.本研究通过模拟实验比较了 x2,G2,S-x2,z(r),z(l)和Stone-Q1的一类错误率和统计检验力.实验结果显示,综合一类错误率和统计检验力而言,当用ACDM作为生成模型时,z(r)和z(l)的效果最优;当生成模型是DINA或DINO时,在高质量测验中,z(r)的表现最好,而在低质量测验中,x2和G2的表现更好.最后通过一个实测数据分析,进一步检验了题目拟合检验方法的实证应用效果.

    认知诊断模型题目拟合一类错误率统计检验力

    主题统觉测验用于自杀风险识别——基于语音及文本特征的机器学习研究

    杨劲寅吴雯李世佳张亚...
    485-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杀风险识别是自杀预防的重要环节,但传统的自陈量表筛查存在虚报/漏报率高的局限.通过两步连续实验对主题统觉测验(TAT)进行的改编实现了基于TAT的小程序自助施测方案,并获取音频及文本数据用于机器学习建模,构建了针对自杀意念的自杀风险识别模型.结果发现,在测验耗时更短的情况下,该模型取得了与前人研究相比综合指数更优的模型效果;词频分析及关键词共线网络分析发现高自杀风险组被试在叙述文本中提及了更多与自杀、自伤相关的词汇以及主题,且使用了更多的排除词.经改编后的TAT小程序施测方案流程标准化且施测便捷,后续可收集更多高质量的样本以构建泛化性能更优的模型,应用于自杀风险识别的辅助评估中.

    自杀风险识别主题统觉测验机器学习语音识别文本分析

    恐惧反转学习:一种新的恐惧调节手段

    刘欣梅颖吴奇雷怡...
    494-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恐惧反转学习指在安全和威胁刺激之间发生反转后,个体灵活地调整自身的恐惧反应,是一种适应性的恐惧调节手段.本文以条件性恐惧学习和反转学习为切人点,突出恐惧反转的特点,并从恐惧调节的角度厘清其与恐惧消退的关系,探讨两者神经机制的差异,继而揭示恐惧反转对焦虑障碍临床治疗方面的启示.未来研究可进行脑区发育、衰老与恐惧反转的发展性探索,扩展恐惧反转学习的神经回路以及尝试使用外源性激素干预恐惧反转学习.

    条件性恐惧学习反转学习恐惧反转学习恐惧消退神经机制

    双向视角下受助者心理困境及其化解路径

    娄宇谢晓非
    502-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他行为由助人者发起,旨在使受助者获益.受助者的获益是衡量利他行为有效性的关键指标.然而,并非所有利他行为都使受助者获益.助人者帮助受助者解决现实难题,但若其帮助行为伴随对受助者心理的负性影响,受助者将陷入现实和心理的双重困境.从助人者和受助者双向视角出发,有助于分析受助者心理困境的成因,发掘来自助人者和受助者两个视角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化解受助者心理困境的两条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厘清不同帮助类型对受助者心理的影响,增加对受助者个体和群体差异的关注,丰富对受助后人际互动和长期结果的探索.双向视角的观点也为提升公益和慈善实践的有效性提供启发.

    利他行为受助者助人者视角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