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心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

李其维

双月刊

1671-6981

xinlikexue@vip.163.com

021-62232236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心理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全面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和心理科学数据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贪婪与跨期决策的关系:基于解释水平理论的探讨

    李晓明孟员刘小丹
    1224-1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通过测查或客观操纵个体的解释水平,旨在基于解释水平理论探讨贪婪与跨期决策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个体越贪婪,越倾向选择近期小收益选项,其解释水平也越低;一般解释水平可中介贪婪与跨期决策的关系;客观操纵的解释水平可调节二者间的关系,相比控制组,高解释水平可有效缓冲贪婪对跨期决策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贪婪会通过降低个体对事件的解释水平使其更倾向选择近期小收益选项,通过提升贪婪者的解释水平可有效改善其短视倾向.

    贪婪解释水平跨期决策

    拟人化对关系视角下手机自我扩展的影响:威胁感的调节作用

    乔璐刘勤学
    1235-1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自我扩展理论,从关系视角探索手机自我扩展的成因及其机制.研究1通过问卷法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初步探索拟人化、手机纳入自我、手机自我扩展间的关系及威胁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2采用2x2的组间实验对假设模型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一致发现:(1)手机纳入自我在拟人化与手机自我扩展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2)威胁感调节了这一中介效应,当个体感知的手机威胁感高时,拟人化对手机纳入自我的作用、手机纳入自我的中介效应均减小.上述结果表明手机拟人化可以实现关系视角下的手机自我扩展,威胁感是这一过程发生的边界条件.

    智能手机拟人化自我扩展理论威胁感

    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网络积极反馈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

    张璐乌云特娜金童林
    1246-1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大学生主动性人格、网络积极反馈、生命意义感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选取850名大学生,采用主动性人格问卷、网络积极反馈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学生主动性人格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网络积极反馈和生命意义体验在主动性人格与网络利他行为间起单独和链式中介作用;生命意义寻求对网络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这意味着未来可通过塑造主动性人格、增加网络积极反馈和提升生命意义体验的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

    主动性人格网络积极反馈生命意义体验生命意义寻求网络利他行为

    生成主义预测加工:一种动力系统立场

    刘林澍叶浩生
    1254-1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测加工理论主张大脑是一台多层概率预测引擎,致力于最小化预测误差,主要策略包括:(1)修正先验以改变预测;(2)采取行动以改变输入.尽管预测加工理论依然预设了内部表征,但其作为一种动力学理论同时具有鲜明的生成主义色彩.从底层系统动力学出发,对比预测加工理论与认知科学的生成主义取向,可知"生成主义预测加工理论"有望推动认知科学的"动力学化",揭示认知的意义来源、知觉的现象学与心智的动力学.

    预测加工生成主义动力学系统

    关系框架理论模型的最新发展:从MDML到HDML

    王淑娟陈晶祝卓宏
    1262-1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系框架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Hayes等人于1985年提出的基于行为分析的当代语言与认知理论.关系框架理论将一类由语境控制并明确规定了刺激之间关系的反应称为任意适用的关系反应,并将其作为关系框架理论的基本过程.文章系统梳理了关系框架理论的最新发展,包括研究者对早期关系框架理论研究的反思、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多维度多水平模型和超维度多水平模型,并对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该理论在中国的实证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系框架理论行为分析AARRMDMLHDML

    神经决定论:核心命题、逻辑错误与理论修正

    李莉莉
    1271-1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决定论将脑和神经活动看作个体心理、行为和社会性的原因,否定人的自由意志,力图通过观察、改变脑神经活动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心智.然而,神经决定论借以否定自由意志的论据既有实验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又表现出对意识的狭隘理解.此外,意识的神经相关物不能等同于意识的原因,修复脑并不能治愈心灵.否定自由意志将阻碍人类对自身心智问题的全面理解、使人的主体性被消解,并带来技术革新的伦理问题.在修正心脑关系后,一种相容论的立场更具适恰性,即物理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更为合理的、更具建设性的提问方式应该是脑是如何活动而使拥有它的个体产生了意识并具有了自由意志.

    神经决定论意识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