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心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心理学报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心理学报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林文娟

月刊

0439-755X

xuebao@psych.ac.cn

010-64850861

10010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内

心理学报/Journal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协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包括心理学各领域(包括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企业管理与社会心理、心理测验、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报告、综述、研究简报与评介等。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不是物:社会认知的稽古维新

    董达陈巍
    173-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社会认知的理论版图可分为经典概念工具箱与正在与之对抗的新概念工具两部分.经考证,理论论和模拟论等经典概念工具集中诞生于 1980 年代的美国认知科学界,可以被视为 1956 认知革命蔓延至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产物,而新概念工具可以被视为与第二代认知革命相适合的替代理论.历史上,社会心理学接受了认知主义的"物"的抽象认知原理,也全盘接受了它带来的理论负荷,即对"人"的感知被还原为对"物"的感知,并且隶属于后者.然而,基于"物"的抽象认知原理始终无法与社会认知的以"人"为本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也未能实现该领域的自治.事实上,这一理论困难并非一直存在于"社会认知"的历史路径中,至少在以Heider为标志性人物的 1950 年代早期社会认知中便不是这样.Heider"人不是物"理论体系在个体层面上包括知觉实在论、事件归因和生命性-非生命性范畴区分三个部分,但是第三个理论部件彼时囿于作者主题侧重、证据不足、技术匮乏等多种原因未能完成.结合当代来自演化和比较的、行为和发展的以及神经通路假设的新证据,通过重新发掘并最终完整构建了"人不是物"论题,尝试为当代社会认知理论困难提供一个建设性意见.

    社会认知人的感知认知革命生命性主体间性

    沉痛悼念周永迪教授

    《心理学报》编辑部
    1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