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心理医生(下半月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心理医生(下半月版)
心理医生(下半月版)

旬刊

1007-8231

心理医生(下半月版)/Journal Psychological Doctor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急诊普外手术中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刘春平
    120-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普外手术中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普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进行的是开腹手术和腹腔镜微创方式,治疗后对结果对比。结果:甲组和乙组不良不反应率分别是20%和7。5%,乙组的发生几率低于甲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等分析,乙组的各项数值优于甲组。结论:在临床研究中针对普外科患者给予微创方式进行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实施。

    急诊普外科患者腹腔镜微创技术

    微创小切口在单纯性阑尾炎手术中的运用效果观察

    李永申
    12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微创小切口在单纯性阑尾炎手术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单纯阑尾炎患者82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研究者组采用微创小切口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展开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8。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上明显少(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单纯性阑尾炎手术中实施微创小切口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少,且术后并发症少,患者康复比较快,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单纯性阑尾炎微创小切口效果

    多潘立酮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冯晓蕾
    123-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多潘立酮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2例慢性胃炎患者纳入本组研究,患者资料选择起止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1例,分别实施雷尼替丁治疗与雷尼替丁+多潘立酮治疗。完成治疗后,参照相关标准对两组实施疗效判定,并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经疗效评估与组间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3%,(P<0。05)。结论:多潘立酮在慢性胃炎临床治疗中效果确切。

    慢性胃炎多潘立酮疗效

    针灸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

    黄卫江
    12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和物理治疗面瘫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5年间门诊和住院患者共60例面瘫患者进行西医治疗和针灸物理治疗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的是西医治疗,观察组采取的是针灸和物理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针灸和物理疗法进行治疗的患者实施治疗,效果显著。

    针灸和物理治疗面瘫对照观察效果对比

    维生素D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病因亚型的关系

    刘永胜孙菲刘梦蕙
    12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Dbindingprotein,DBP)和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山东地区脑梗死病因亚型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相关遗传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外选择性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按照TOAST病因分型选取27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atherosclerosis,LAA)型脑梗死患者(LAA组按照脑动脉狭窄部位分为颅内/颅外/颅内外三组)、87例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malllacunar,SAO)患者及175例同期非脑梗死人群(对照组)。从VDR基因和DBP基因中分别选取2个代表性的单核酸多态性位点VDR基因[SNPs,rs2228570、rs1544410]和DBP基因[SNPs,rs4588、rs7041],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进行检测。结果:所检VDR基因的2个SNPs中,rs2228570的基因型频率在SAO组与对照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纠正混杂因素(吸烟、饮酒、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hs-CRP、GLU、TC)后差异有显著性[P=0。026,OR(95%CI)=2。48(1。117~5。508)],进一步纠正高血压后,虽然差异性仍有统计学意义,但显著性较前减弱[P=0。048,OR(95%CI)=2。309(1。006~5。299)];进一步统计发现,rs2228570在SAO组中ff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5。29%:1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所检DBP基因中的rs4588基因型频率,在LAA组与对照组纠正所有混杂因素后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01,OR(95%CI)=2。852(1。562~5。207)]。其它两个位点(rs1544410、rs7041)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组(LAA组及SAO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rs2228570基因多态性与SAO型卒中相关,机制可能与此多态性使人群对高血压易感有关。(2)rs4588等位基因A与LAA型脑梗死发病相关。

    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25(OH)DDBPVDR多态性单核苷酸rs4588rs2228570

    胃肠造影+CT扫描对急腹症疾病的诊断作用分析

    郭小震岳晓军
    127-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造影+C T扫描对急腹症疾病的诊断作用。方法:以2015年9月―2018年9月间入本院治疗的200例急腹症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均是100例。A组给予胃肠造影+C T扫描诊断,B组给予单纯的C T扫描,对比诊断效果。结果:A组的疾病检出率为95。00%,B组为84。00%,对比有差异(P<0。05)。对比两组对于各疾病类型的检出率无差异(P>0。05)。以手术结果为病理诊断标准,A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6。00%,敏感度为96。91%,特异度为66。67%,B组分别为82。00%,84。38%和25。00%,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为急腹症患者行胃肠造影+CT扫描诊断可有效检出疾病类型,且诊断效果佳,具有推广价值。

    胃肠造影CT扫描急腹症诊断

    血液灌流治疗毒蛇咬伤中毒的临床疗效研究

    蒋红莲梁劲松石海玲
    128-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血液净化对临床毒蛇咬伤所致中毒的治疗价值。方法:通过收集我院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因毒蛇咬伤所致中毒住院治疗的患者45例,分析包括血清ALT、sCr、BUN、CK等指标方面在行血液灌流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估血液净化对血清学指标的优化能力。结果:经使用血液净化治疗后,受试患者血清ALT、sCr、BUN、CK等指标较治疗前具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对于毒蛇咬伤所致中毒的治疗,血液灌流可有效清除患者体内多种毒素,改善中毒抢救疗效治疗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血液灌流毒蛇咬伤血清学指标疗效分析

    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姚丽马洁
    129-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40例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患者采取中医分阶段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临床疗效显著。

    中医分阶段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

    输卵管妊娠患者行输卵管切除术的影响分析

    马月梅
    130-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输卵管妊娠患者行输卵管切除术的影响。方法:纳入此次研究的对象为70例在我院治疗的输卵管妊娠患者,选取时间为2015年5月―2018年5月。所有入选对象均进行输卵管切除术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8。32±0。25)min,术中出血量为(50。11±0。58)ml,住院时间为(13。05±3。11)d。患者的术中不良情况发生率为5。71%。宫内妊娠率为92。86%,继发不孕率为5。71%,异位妊娠率为1。43%。结论:为输卵管妊娠患者行输卵管切除术可改善其临床指标和激素水平,且妊娠情况佳,术中不良情况较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输卵管妊娠输卵管切除术临床指标激素水平妊娠情况

    发散式冲击波对脊髓损伤后下肢内收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黄俊杰
    13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发散式冲击波对脊髓损伤后下肢内收肌痉挛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90例2017年9月―2018年1月脊髓损伤后下肢内收肌痉挛患者。按照治疗分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则予以常规药物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脊髓损伤后下肢内收肌痉挛抑制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的程度;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脊髓损伤后下肢内收肌痉挛抑制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疼痛的程度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常规药物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内收肌痉挛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更好改善疼痛的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发散式冲击波脊髓损伤后下肢内收肌痉挛临床疗效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