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心理医生(下半月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心理医生(下半月版)
心理医生(下半月版)

张红丽

月刊

1007-8231

xlyszz@163.com

010-52580685,52580688,57462220

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84—177信箱

心理医生(下半月版)/Journal Xinli Yeshe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配偶心理状况的影响

    张雯菲李明孙秀华
    7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配偶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卒中患者的配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实验组予以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心理干预,观察6个月.于入组时及心理干预6个月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两组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两组入组时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和其他因子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5或<0.01);实验组心理干预6个月末,症状自评量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分显著低于入组时(P<0.05或0.01),对照组仅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因子分显著低于入组时(P<0.05或0.01),实验组抑郁、焦虑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脑卒中患者配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能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脑卒中配偶心理干预心理状况症状自评量表

    联合应用奥拉西坦与高压氧对96例血管性痴呆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

    卜桂文
    8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联合应用奥拉西坦与高压氧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6例血管性痴呆病人分成三组各22例,分别采取高压氧疗法、奥拉西坦疗法以及两者联合疗法,治疗前后以MMSE分值方法评价.结果:经3周治疗后,B组的总有效率为81.25%,C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均显著高于A组总有效率56.2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治疗前后MMSE 分值变化均有明显差异(P<0.05),C组的MMSE 分值变化最为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奥拉西坦与高压氧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病人的智力障碍以及日常活动能力,该方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提倡临床推广.

    奥拉西坦高压氧血管性痴呆

    白内障小切口手术与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疗效比对分析

    周伟雄
    8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小切口手术与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8月份-2011年7月份因白内障眼病就诊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80例患者共106眼,对照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80例患者共120眼,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治疗组患者视力检查治愈66眼,显效31眼,总有效率为91.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具有较好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白内障较为理想的方法.

    白内障小切口手术超声乳化手术

    单侧额颞部入路手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42例

    朱焕春
    8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单侧额颞部入路手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2例经单侧额颞部入路手术治疗的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27例,中残9例,重残3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2例。结论: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病人病情变化较快,继发性颅内压增高的发生和发展极为迅速,如不及时抢救治疗,常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死亡率致残率高。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脑疝形成前,及时采取有效手术方法,清除血肿及失活脑组织,对挽救病人生命非常重要。本组手术方式简便,避免了传统双侧骨瓣开颅的繁琐,缩短手术时间。效果良好。

    额叶脑挫裂伤开颅手术

    儿童患龋临床研究

    刘宏宇
    8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3-6岁儿童龋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危险性评估,为全面制定儿童龋病预防的综合措施,尤其是为高危患龋儿童的口腔健康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患龋情况调查,并通过发放问卷,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饮食习惯、口腔行为、家庭情况、生活环境、干预措施等6个方面的16个变量进行掊2检验及Logistic forward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结果:3~6岁儿童的乳牙患龋率为71.77%,龋均为4.70,龋面均为7.43.月龄、进食碳酸饮料频率、睡前进食、进食奶制品频率、开始刷牙年龄、家长受教育程度、托幼机构、居住地、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局部用氟、子女数目、进食甜食频率等与儿童龋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性别、每天刷牙次数、牙膏种类和家庭收入与儿童龋病的发生无相关性.建立的儿童龋病回归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龋危险性进行预测.结论:对儿童龋病应综合防治,从小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习惯,加强对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并合理局部用氟.

    龋病乳牙危险因素回归分析

    外固定支架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粉碎型骨折的临床疗效

    孟凡泽
    8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粉碎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期间收治的伸直型桡骨远端粉碎型骨折患者78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9例,给予观察组动力性外固定支架治疗,给予对照组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分别治疗后,观察组疗效优14例(35.40%),疗效良22例(56.41%),疗效中2例(5.13%),疗效差1例(2.56%),疗效优良率92.31%;对照组疗效优14例(35.40%),疗效良22例(56.41%),疗效中2例(5.13%),疗效差4例(10.26%),疗效优良率64.10%.两组患者在疗效优良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2=14.34,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粉碎型骨折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了复位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外固定支架伸直型桡骨远端粉碎型骨折

    120-ICU模式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

    熊堂
    8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120-ICU模式急诊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现场诊断的可疑AMI无溶栓禁忌证患者,按患者意愿直接送至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溶栓治疗(A组),或送至急诊科再转入至心内科溶栓治疗(B组).接受患者组后两组均立即给予尿激酶(UK)150万U溶于0.9%氯化钠液于30min内滴完,给予全程心电监护;比较两组患者从发病到溶栓时间、胸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冠状动脉再通率和死亡率情况.结果:A 组从发病到溶栓所用时间、胸痛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 B组(P<0.05);A组的冠脉再通率和死亡率均优于B组(P<0.05).结论:与常规模式急诊溶栓相比,120-ICU模式急诊溶栓可显著缩短AMI患者发病到溶栓时间,提高溶栓比例,降低病死率;是我国中小城市值得推广的AMI救治模式.

    心肌梗死急性急诊溶栓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应用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

    蒋云华
    8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5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实施利多卡因治疗,研究组实施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8例、9例无效,总有效率72.7%,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门冬氨酸钾镁胺碘酮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

    熊建华甘零飞
    8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小儿疝气患者为观察对象,利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小切口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等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小儿疝气患者接受小切口手术治疗,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因而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小切口小儿疝气临床效果

    浅表肿瘤细针穿刺免疫细胞化学诊断100例分析

    陈国群
    8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探讨将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应用于细针穿刺细胞学标本,在细胞学样本中检测确诊肿瘤、鉴别其良恶性和精确分类有关的抗原,达到提高穿刺细胞学对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的目的。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的细针穿刺标本,其中的疑难病例,即难以判断肿瘤良恶性或恶性肿瘤难以分类者,进行细胞免疫化学检查,另随机抽取常规染色的穿刺细胞学标本100例作为对照,共有200例患者,对患者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意义和价值。结果:实验组中的100例病例,经过免疫细胞化学诊断之后,有恶性肿瘤84例,占84%,良性肿瘤14例,占14%,总确诊率达到98%,另有疑癌2例,占2%;对照组100例有恶性肿瘤77例,占77%,有良性肿瘤8例,占8%,总确诊率为85%,另有可疑恶性肿瘤7例及8例没有定性,共占15%。结论:采用细针穿刺进行病理诊断可以快速有效地确定患者的肿瘤性质,本文研究细针穿刺进行免疫细胞化学诊断能够提高穿刺细胞学对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可以有效避免误诊,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浅表肿瘤/病理学细胞化学,针吸细胞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