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厦门大学

张鸿斌

双月刊

0438-0479

jxmu@xmu.edu.cn

0592-2180367

361005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囊萤楼218-221室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厦门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是中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载数学,物理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技术科学,化学,化工,海洋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倡“双百”方针,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传播科技成果,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提供了一个总结经验、相互交流的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单细胞多组学揭示低免疫状态下肝移植患者术后系统免疫的重塑规律

    785页

    肿瘤治疗电场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和机制研究进展

    王潇邓小宝于海文王安奇...
    786-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肿瘤治疗领域缺乏高效、安全的非侵入式治疗方法.近年来,肿瘤治疗电场(tumor treating fields,TTFields)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物理治疗技术,通过释放中频、低强度的交变电场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引发的副作用较小.[进展]目前TTFields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肿瘤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包括脑胶质瘤、间皮质瘤、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卵巢癌、肝癌及胃癌等.TTFields通过向生物分子施加生物物理力,扰乱肿瘤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从而抑制其生长,但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研究TTFields在肿瘤治疗中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和搭建不同电极和交变电场发生平台,在体外研究TTFields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TTFields干扰细胞分裂、DNA修复、自噬、细胞迁移和细胞膜通透性等生物学过程,也影响血脑屏障、血管生成和肿瘤免疫等肿瘤微环境.[展望]本文回顾了近年来TTFields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用于体外研究的电极设计和电场发生平台,及其潜在的抗肿瘤机制.然而,TTFields抑制肿瘤生长的分子机制仍需深入研究,评估其对能够自我更新的非肿瘤细胞和终端分化细胞的影响,以减少可能的副作用.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提升TTFields的治疗潜力,为更多恶性肿瘤的治疗开辟新的可能性.

    中频交流可变电场肿瘤治疗电场肿瘤治疗方法电极设计联合治疗

    长链非编码RNA及其编码的微蛋白在乳腺癌中的功能及其研究进展

    温子靖杜俊陈雪刘文...
    799-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相关药物靶点的发现及其分子机制研究一直是乳腺癌防治领域的前沿问题.近年来,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作为表观遗传调控的关键参与者受到广泛关注.部分lncRNA存在开放阅读框(ORF)并可编码功能性蛋白.越来越多研究表明,lncRNA及其编码的微蛋白在细胞分裂、钙及线粒体代谢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在多种疾病尤其是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可参与多种癌症信号通路并调控肿瘤进程,调控肿瘤的生长增殖、侵袭转移与耐药,并与患者的预后相关,暗示其可能应用于癌症的诊断与治疗中.[进展]本文系统综述了lncRNA及其编码的微蛋白在乳腺癌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作为lncRNA分子,lncRNA可以在转录或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mRNA稳定性、蛋白翻译和蛋白稳定性,从而调控乳腺癌细胞增殖、分化、侵袭和转移及免疫应答等恶性进程.lncRNA的表达特征和存在形式也赋予其作为临床诊断标志物与治疗靶点的可能性.作为编码微蛋白的载体,lncRNA可以进一步翻译产生长度小于100个氨基酸的微蛋白,并在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及癌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在乳腺癌中也发现lncRNA来源的微蛋白可以参与乳腺癌细胞的生长、转移和侵袭及耐药等恶性病变进程,并可能应用于癌症的诊断与治疗中.[展望]lncRNA及其编码的微蛋白被证明具有作为新治疗靶点和抗肿瘤药物的巨大潜力.然而,验证lncRNA的编码潜力是后续微蛋白功能研究的前提.如何从真核生物基因组数以万计的ORF中准确识别可编码的ORF,区分其与真正的转录或翻译"噪声"面临挑战;同时,这些微蛋白的具体结构、定位、表达水平仍待进一步研究,其作为新药靶点或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实用性也需更深入的探索和评估.

    乳腺癌长链非编码RNA短开放阅读框微蛋白

    多梳蛋白抑制复合体(PRC)在植入前胚胎发育过程中对染色质三维结构重建的影响

    吕晓雯
    813-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多细胞生物发育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协调的过程,伴随着组织特异性基因的时空特异性表达.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除转录因子及组蛋白翻译后修饰能影响邻近基因的表达外,染色质的三维(3D)结构组装同样对转录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植入前胚胎及胚胎干细胞因具有分化为多种器官组织及持续增殖保持更新的能力,成为研究基因转录调控与染色质3D构象等表观遗传修饰相互作用的重要模型.[进展]多梳蛋白抑制复合体(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PRC)在哺乳动物不同物种中都发挥多种功能,特别是在哺乳动物的植入前胚胎发生过程中其活性及基因组结合位点均发生显著变化.PRC不仅可以通过组蛋白修饰直接参与靶基因的转录调控,也可以协同其他转录因子,通过影响染色质微环境进而参与靶基因转录调控进程.本文重点探讨哺乳动物(人与鼠)的植入前胚胎发育过程中染色质3D构象剧烈变化的规律,并归纳PRC在上述过程中作用机制的新进展.[展望]考虑到PRC在不同细胞中参与转录调控过程的复杂性,未来需要进一步实验来研究PRC的不同组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染色质3D构象构建中的贡献,特别要注意不同附属蛋白的功能代偿性及协同性.

    胚胎发育染色质三维构象多梳蛋白抑制复合体

    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钟力
    824-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复杂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近年来,人类遗传学研究揭示了小胶质细胞在AD发病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显示多数AD相关基因在这些细胞中高表达,部分基因甚至显示出特异性表达.[进展]当前研究揭示小胶质细胞在AD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它们通过清除β淀粉样蛋白(Aβ)和在斑块周围形成屏障来减缓Aβ病理导致的神经毒性;另一方面,它们可通过tau病理传递、异常的突触修剪及炎症介质的释放等方式加剧神经元损伤.本文综合当前的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概述了小胶质细胞在AD病理进程中的最新发现,为深入理解其在AD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详细阐释.[展望]单细胞技术的应用揭示了小胶质细胞在AD大脑中的显著异质性,为理解其复杂角色提供了新视角.未来的研究需要探讨这些亚细胞群体在AD发病过程中的分子和功能异质性,以期为开发精准的治疗策略提供科学基础.

    阿尔茨海默病小胶质细胞β淀粉样蛋白tau病理突触修剪神经炎症

    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和突触修剪参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孟健张云武
    841-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类以社会交往缺陷和重复刻板行为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许多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可导致ASD的发生,但ASD明确的致病机制仍不清楚.[进展]近年来,小胶质细胞在ASD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证据表明小胶质细胞在突触形成和ASD疾病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根据ASD患者临床样本和ASD动物模型中关于小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详细综述了 ASD中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和对突触功能的调控作用.[展望]ASD中小胶质细胞功能为何发生异常以及小胶质细胞如何参与ASD的发生发展仍需进一步探究.小胶质细胞中参与ASD的风险因子有待鉴定,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影响ASD进程的分子机制也急需阐释.这些将有助于更深入了解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与ASD之间的联系,从而为AS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自闭症谱系障碍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突触修剪

    视网膜再生中调控Müller细胞重编程的表观遗传修饰和微环境因素研究进展

    廖怿何婉玲
    850-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Müller细胞(Müller glia,MG)重编程是视网膜再生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斑马鱼(Danio rerio)不同,哺乳动物视网膜损伤后MG丧失再生视网膜能力,发生反应性胶质化产生胶质瘢痕,导致哺乳动物MG重编程再生视网膜能力丧失的分子机制仍存在许多不清楚之处.[进展]随着干细胞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等技术从转录、表观遗传修饰、细胞外微环境等多层次深入挖掘视网膜再生中MG重编程的调控机制,以期实现哺乳动物的视网膜再生.本文总结了不同物种中已发现的影响MG重编程能力差异的关键分子,着重关注表观遗传修饰和微环境因素.[展望]视网膜再生中MG重编程是受细胞内外多种因素协同调控的复杂过程.对斑马鱼和哺乳动物视网膜再生中MG重编程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将有助于突破哺乳动物视网膜再生瓶颈,为开发有临床转化潜力的疗法提供新的途径.

    Müller细胞视网膜再生表观遗传修饰微环境

    眼表稳态失衡与组织重建策略

    金梦怡刘真曾百卉康红花...
    86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眼表位于眼球的最外层,是一个精细且复杂的系统,包括角膜、结膜以及相关的眼睑和泪腺,在维持人类视觉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眼表组织器官培养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能够更全面地探索其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复杂特性.[进展]环境污染、干燥应激等因素会对眼表组织构成威胁,导致稳态失衡和损伤.近几十年来针对环境污染对眼表组织影响的研究不断涌现,与此同时,眼表重建技术不断发展,如组织工程角膜、小分子化学药物应用,以及先进的眼表药物递送系统等.本文系统地梳理了眼表组织器官培养技术的最新进展、环境污染和干燥应激下眼表细胞的功能紊乱,以及多样化的眼表重建策略.[展望]未来持续深入研究眼表系统的稳态维持机制和疾病发生机制,探索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递送策略,将为眼科医生、研究人员及决策者提供更深入的参考和启示,推动眼表组织健康与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眼表器官培养环境污染小分子药物药物递送

    基于Transformer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游至宇阳倩傅姿晴陈庆超...
    883-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自然语言处理(NLP)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而基于Transformer框架的预训练语言模型(T-PLMs)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文本的分析,有效地推动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和基因组学数据的解读.[进展]本文聚焦于T-PLMs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探讨其在处理和理解生物医学文本数据方面的潜力和挑战.首先回顾NLP技术的演进,从传统的特征工程到预训练语言模型的兴起,特别是BERT等模型如何改变生物医学文本分析的范式;随后详细介绍T-PLMs的训练范式,包括预训练和微调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特定领域的预训练和Prompt工程来提升模型在生物医学任务中的性能;进而深入探讨T-PLMs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多样化应用,包括文本表示和知识挖掘、临床决策支持、医学影像理解、蛋白质预测、分子表示和药物设计等,并特别归纳收集了上述多个生物医学细分领域相关的数据库资料.[展望]当前研究和应用中仍面临许多挑战,如模型可解释性、数据隐私保护、多模态数据等.基于此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以充分发挥NLP在推动生物医学研究和改善患者护理方面的潜力.

    自然语言处理生物医学应用预训练语言模型多模态学习医疗文本挖掘

    人工智能驱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准诊疗研究进展

    朱子锐曾卓曾惠清罗雄彪...
    894-9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全球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早期精准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为COPD早期精准诊疗开辟了新的思路.[进展]本文梳理了 AI技术在COPD诊疗中的应用现状,尤其是AI单模态和多模态模型的应用研究进展.单模态模型专注于单一类型的数据源,显示了其早期诊断和监测能力;而多模态模型通过融合来自医学影像、生物医学数据、电子病历等多源信息,进一步提升了对COPD患者病情的全面理解和个性化精准治疗,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展望]AI技术在COPD早期诊断、区分疾病严重程度、预测急性加重、治疗、管理监测及康复等方面展示出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当前通用AI、生成式AI以及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等前沿AI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大力促进医生更加精确地诊断疾病,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患者治疗方案,大幅度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工智能单模态数据多模态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呼吸病学精准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