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牛种布鲁氏菌A19ΔBtpA缺失株生物学特性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徐朕宇邓肖玉王月丽孙灿...
    2135-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鲁氏菌四型分泌系统(T4SS)效应物BtpA是布鲁氏菌的重要免疫抑制分子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BtpA对牛种布鲁氏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探究BtpA基因缺失是否会影响布鲁氏菌的免疫原性.在牛种布鲁氏菌疫苗株(A19株)上对BtpA基因进行了缺失,通过qRT-PCR检测布鲁氏菌A19ΔBtpA缺失株中的BtpA mRNA表达水平,并探究布鲁氏菌A19株和A19ΔBtpA缺失株在生长曲线、胞内生存、黏附侵袭和体外应激方面的差异.此外,将A19株和A19ΔBtpA缺失株免疫小鼠,在免疫后的第7、14、21、28和35天使用间接ELISA检测小鼠体内的布鲁氏菌特异性抗体水平;通过ELISpot检测免疫第21天时小鼠脾淋巴细胞中IFN-γ的表达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小鼠脾淋巴细胞中IFN-γ阳性CD4+、CD8+T淋巴细胞以及CD4+、CD8+T淋巴细胞的分类情况.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A19ΔBtpA缺失株,A19ΔBtpA缺失株中BtpA的转录水平显著低于A19株,A19ΔBtpA缺失株与亲本株在生长曲线、胞内生存和黏附侵袭方面呈现相似的趋势.而体外应激试验显示,高渗应激条件下A19ΔBtpA缺失株的存活菌量明显低于A19株(P<0.05).免疫原性研究中,与PBS组相比,A19组和A19ΔBtpA组均可极显著诱导小鼠产生布鲁氏菌特异性抗体(P<0.01);与A19组相比,A19ΔBtpA组淋巴细胞IFN-γ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使小鼠产生的IFN-γ阳性CD4+、CD8+T淋巴细胞以及CD4+/CD8+T细胞比值显著增高(P<0.05).BtpA基因缺失不会影响布鲁氏菌A19体外胞内增殖,但可能参与布鲁氏菌抗高渗环境能力相关.此外,A19ΔBtpA缺失株比A19株更好地诱导Th1型免疫应答,诱导宿主产生与A19株相当的IgG特异性抗体,具有布鲁氏菌基因缺失疫苗的潜力.该研究将为进一步探究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和开发基因缺失株疫苗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布鲁氏菌BtpA生物学特性免疫原性

    竞争ELISA和间接ELISA方法应用于牛布鲁氏菌病净化的研究

    赵灿奇冯宇吕浪李彦军...
    2146-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评价竞争ELISA方法和间接ELISA方法联合使用在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净化中的效果,为布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采用本实验室开发的动物布鲁氏菌病竞争ELSIA(c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牛布鲁氏菌病间接ELISA(i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及微量法补体结合试验(mCFT),对西北某牛场3 271份牛血清进行检测.本研究采用cELISA初筛、iELISA确诊的净化策略,对检测阳性牛进行淘汰,可疑牛和阴性牛在完全消毒后隔离饲养,并在前一次检测后每隔1个月重新对群体采样,进行多次连续的"检—淘"策略,在群体的个体阳性率低于2%或全部转阴后使用微量补体结合试验(mCFT)进行验证.并在群体全部转阴后继续检测2个月后确定净化结果.结果显示,首次检测阳性率35.36%的感染群体实施本净化策略后,在第1个月阳性率下降至25.41%,第2个月下降至7.16%,第3个月下降为1.86%,到第4个月则实现了布病阳性群体的全面转阴,mCFT验证个体阴性率100%.此后持续检测2个月,个体阳性率均为0,至此实现了感染群体的布病净化,使得群体内近一半的牛免于扑杀,大大减少了经济损失.综上发现,将cELISA用于布病初筛,iELISA用于布病确诊的联合使用,经多次连续检测并结合常规的隔离消毒措施,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对于布病感染群体的全面净化.

    布鲁氏菌病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酶联吸附试验微量补体结合试验初筛确诊

    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T10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序列分析

    罗婷韩著徐业芬蔡林...
    2154-2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进一步完善牛支原体全基因组数据库,阐明其生物学功能和遗传进化关系,对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T10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序列分析.使用Nanopore和Illumina PE150测序平台对T10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其进行基因组特征分析和利用基因系统进化树与国内外分离株进行遗传进化关系比对.基因测序结果显示,T10株全基因组大小为987 812 bp,GC含量为29.27%,预测到822个编码基因,编码基因总长度为709 129 bp;通过功能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注释到与膜转运蛋白相关基因22个,碳水化合物酶相关基因7个、糖基转移酶类相关基因4个,分泌蛋白基因相关43个、T3SS效应蛋白相关基因51个,病原与宿主互作相关基因28个,细菌毒力相关基因14个,抗性相关基因10个;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显示,T10与08M、CQ-W70、Hubei-1、Ningxia-1和PG45均存在氨基酸突变和基因片段的插入或缺失,以及基因家族数量的差异,其中基因家族数量差异在8~32个.通过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显示:T10与HB0801、16M、Hubei-1、CQ-W70、NM2012、Ningxia-1、08M、JF4278、KG4397 和 PG45 均在同一分支,但与 PG1、PG2 处于不同分支,其中与 HB0801亲缘关系最近,与PG45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不仅完善了牛支原体全基因组数据库,详细阐述了与致病性相关基因,还充分阐明了T10株以及与国内外其他牛支原体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明确了T10株基本基因组信息以及与国内外菌株亲缘关系,为后续进行致病机制以及疫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牦牛牛支原体全基因组测序基因功能注释比较基因组

    荚膜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囊泡生物学特性分析与免疫效果评价

    高洁李晓成穆杨张慧...
    2168-2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荚膜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的生物学特性及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利用超高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方法提取荚膜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OMV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 OMVs 的形态及大小,采用 SDS-PAGE、LC-MS/MS 分析 OMVs 主要蛋白,以蛋白定量试剂测定其蛋白浓度以及鲎试剂法测定其内毒素含量,然后以新西兰白兔为动物模型,开展免疫保护效果评价.结果显示,荚膜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OMVs呈完整规则的球形结构,平均粒径108.3 nm,其中的蛋白质主要集中在33、40、53 ku处,内毒素含量为3.31×106 EU·mL-1,用制备的OMVs以50μg·只-1免疫新西兰白兔2次后,免疫兔血清抗体效价可达1∶405 600,外周血淋巴细胞IFN-γ和IL-4转录水平明显升高,对荚膜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攻击的保护效率为75%.综上表明,荚膜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外膜囊泡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有作为候选疫苗的潜质,本研究为外膜囊泡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囊泡生物学特性疫苗

    CD44通过影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复制调节钠氢交换体3活性

    王静张淑娟胡霞刘向阳...
    2176-2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CD4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4)对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中钠氢交换体3(NHE3)表达及膜转移的影响.以IPEC-J2为细胞模型,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感染PEDV后不同时间点IPEC-J2细胞中NHE3和PEDV N表达量变化;转染质粒调控IPEC-J2中CD44表达后,采用TCID50和Western blot检测PEDV感染后不同时间点PEDV复制水平和NHE3蛋白表达变化,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检测IPEC-J2细胞内外Na+浓度变化.转录组数据和细胞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EDV感染后IPEC-J2细胞中CD44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量均呈上调趋势,24~48 h内上升显著(P<0.05),而PEDV N蛋白表达水平在12~48 h内则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此外,CD44重组质粒转染试验结果显示,与PEDV感染组相比,过表达CD44后感染PEDV组细胞中病毒滴度和PEDV 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干扰CD44后感染PEDV组细胞中病毒滴度和PEDV N蛋白表达水平则显著上升(P<0.05).以上结果表明,高表达CD44具有抑制PEDV复制的作用,干扰CD44后PEDV复制增多.同时,为研究PEDV感染情况下,CD44是否参与了IPEC-J2细胞中NHE3表达的调节,采用Western blot和火焰原子吸收法检测了调节CD44后膜NHE3蛋白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内外Na+浓度.结果表明,过表达CD44显著促进了膜NHE3蛋白的表达和活性(P<0.05),细胞内外Na+浓度逐渐恢复正常水平.相反,干扰CD44显著降低了膜NHE3蛋白的表达和活性(P<0.05),细胞内外Na+浓度呈现失衡状态.结果提示,CD44可能是缓解PEDV引发仔猪腹泻的潜在治疗靶点,它通过抑制IPEC-J2细胞中PEDV的复制来增加转移至质膜上的NHE3数量,从而维持细胞内外Na+运转平衡.

    CD44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钠氢交换体3钠离子

    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小鼠基质金属蛋白酶-9介导紧密连接蛋白损伤血脑屏障的研究

    张颖宋春莲张莹沈鸿...
    2186-2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对小鼠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影响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与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的相关性.将昆明SPF小鼠96只,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24只对照组小鼠滴鼻生理盐水,72只试验组小鼠滴鼻感染PRV,将试验组分为感染24 h组、感染48 h组和感染72 h组,每组24只.观察临床症状并采用H&E染色观察病理损伤情况;通过改良型神经学评分和脑组织病毒载量测定评价PRV感染后神经损伤情况与病毒载量的关系;通过干湿重法和伊文斯蓝染色法探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通过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水平探究MMP-9和TJ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攻毒后脑组织病变程度随时间延长而加剧,在攻毒48 h后,脑组织病毒载量出现显著性差异;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在第72小时达到最高;干/湿重值及脑组织伊文斯蓝浓度呈时间依赖性;MMP-9与TJ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RV攻毒后MMP-9表达量增加,TJ表达量减少.结果表明,PRV感染通过MMP-9介导的TJ蛋白表达量的降低损害BBB的完整性及通透性.综上所述,PRV感染可能通过MMP-9介导的破坏来损害BBB,为进一步阐明PRV入侵机制奠定基础.

    MMP-9伪狂犬病病毒血脑屏障TJ蛋白

    猪肺炎支原体乳酸脱氢酶在诱导猪支气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王吉英尹蕊如谢星王海燕...
    2195-2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猪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引起宿主上皮细胞的损伤及凋亡.上皮屏障的破坏往往导致细菌和病毒的继发感染,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但具体的致病机制及毒力因子尚未完全阐明.前期研究发现猪肺炎支原体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不仅参与猪肺炎支原体的代谢还与猪肺炎支原体的毒力相关.因此,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及亲和层析获得猪肺炎支原体乳酸脱氢酶重组蛋白(recombinant LDH,rLDH),之后分别用不同浓度的rLDH与猪支气管上皮细胞(porcine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PBEC)孵育,经显微镜观察rLDH对细胞形态的影响,通过CCK-8法检测rLDH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选取对细胞形态及活力影响不显著的50和100 μg·mL-1 rLDH分别与PBEC孵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反转录荧光定量PCR(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法和免疫印记检测凋亡相关基因 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9、Bax、BCL-2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结果显示:猪肺炎支原体rLDH呈剂量依赖性地诱导PBEC凋亡,其作用与猪肺炎支原体菌株一致.用rLDH及Mhp 168孵育后,PBEC的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 3和caspase 9的mRNA水平显著上调,凋亡抑制因子BCL-2的mRNA水平显著下调,caspase 8的mRNA水平未发生显著变化.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 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凋亡抑制因子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果表明,猪肺炎支原体可能通过LDH诱导PBEC内源性细胞凋亡,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 3、caspase 9、Bax和BCL-2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猪肺炎支原体(Mhp)乳酸脱氢酶(LDH)猪支气管上皮细胞(PBEC)凋亡

    花生茎源茉莉炭疽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郑芮刘紫石张康友颜勇...
    2206-2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首次从花生茎中分离出茉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jasminigenum)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三点接种法,经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otato dextrose agar,PDA)培养基分离培养,分别用乳酸酚棉蓝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提取分离真菌DNA,用PCR方法扩增ITS区并测序,比对该基因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关系.将孢子悬液以5×107 CFU·mL-1剂量感染昆明小鼠,并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血清生化指标和剖检病变.用K-B纸片法探究其耐药表型.结果显示,分离株分生孢子长29.6 μm±0.87 μm,呈月牙形;菌丝透明无性,有隔和分枝,无刚毛;附着孢呈棍棒状或者卵球形.PCR扩增得到该菌ITS区序列长度为586 bp,序列提交GenBank(OR472966).根据形态学结合ITS区序列分析结果确定分离株为茉莉炭疽菌,命名为SLY01.用SLY01菌株攻毒小鼠14 d后导致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肝脏器指数显著下降(P<0.05),并从感染小鼠体内再次分离鉴定出茉莉炭疽菌.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试验组小鼠肺泡壁水肿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出现大面积颗粒变性,肝小叶内见出血和肝细胞坏死;肾可见肾小管上皮发生颗粒变性.药敏试验显示,SLY01菌株对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耐药,对两性霉素B敏感,对伊曲康唑中度敏感.本研究分离鉴定得到茉莉炭疽菌,感染小鼠主要损伤靶器官为肝、肺,并且对多种药物耐药.这为进一步研究茉莉炭疽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茉莉炭疽菌分离鉴定致病性耐药性

    妊娠期奶牛黄体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培养特性

    费国庆宁致远赵泽芳刘艳秋...
    2214-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妊娠期奶牛黄体细胞的分离、纯化、鉴定及体外培养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通过采集健康荷斯坦奶牛的妊娠期黄体组织,利用Ⅱ型与Ⅳ型胶原酶联合消化法分离奶牛黄体细胞(bovine luteal cells,BLCs),通过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获得高纯度的BLCs.运用3β-HSD活细胞染色法、油红O脂滴染色法鉴定BLCs的纯度,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LCs特异性标志物催产素和突触素.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孕酮;G显带核型分析BLCs染色体、CCK-8法测定BLC生长曲线和血清依赖性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析BLCs的体外培养特性.结果表明,1)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和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可一次性分离纯化获得大量高纯度的BLCs;2)3β-HSD染色、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分离纯化所得BLCs细胞类型均匀,其形态呈不规则多边形的典型上皮细胞样,胞核大,胞质丰富,有小脂滴弥散分布;3)免疫荧光结果表明,BLCs可表达催产素和突触素等黄体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4)BLCs培养上清中孕酮的浓度呈时间依赖性;5)核型分析结果显示,黄体细胞由30对染色体组成,包括29对常染色体和一对XX性染色体,CCK-8及流式结果显示,BLCs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具有稳定的增殖活性.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分离纯化获得具有典型生物学特性的高纯度BLCs,并提供了一套完善的BLCs分离、纯化、鉴定及体外培养的方法,可为体外研究黄体的发育、退化及其功能调控提供稳定的细胞模型和技术参考.

    奶牛黄体细胞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

    SOCS2对山羊鼻甲骨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李秋云田芯源廖文圣张焕容...
    2226-2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2(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2,SOCS2)在动物体内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肿瘤和炎症反应等.本研究在首次克隆山羊SOCS2基因的基础上,研究过表达和干扰SOCS2表达对山羊鼻甲骨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以1周岁的健康简州大耳羊(6只)的心、肝、脾、肺、肾、瘤胃、大肠、小肠和山羊鼻甲骨细胞共9个样本为模板,采用反转录PCR技术克隆山羊SOCS2基因CDS区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利用RT-qPCR技术检测SOCS2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将克隆得到的SOCS2基因CDS区连接载体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SOCS2.根据山羊SOCS2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并筛选有效siRNA.利用LipofectamineTM 3000试剂将pcDNA3.1-SOCS2和siRNA片段分别转染至鼻甲骨细胞,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SOCS2蛋白表达,MTT法检测SOCS2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SOCS2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并利用RT-qPCR技术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p21、CDK2和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7、PARP1、p53、Bax、BCL2L11和Bcl-2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成功扩增山羊SOCS2基因序列,总长为1 065 bp,CDS区长为597 bp,编码198个氨基酸残基.SOCS2基因在肝中表达水平最高;SOCS2可以抑制细胞增殖.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SOCS2,且该基因在鼻甲骨细胞内成功表达.SOCS2过表达可导致G2/M+S期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且下调CDK2和p21基因的mRNA表达;促进细胞凋亡,且上调Caspase3、Caspase7、Bax、p53、BCL2L11、Bcl-2基因的mRNA表达,PARP1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而干扰SOCS2表达后,G0/G1期细胞数量显著升高,且CDK2和p21基因的mRNA表达上调;细胞凋亡被抑制,且Caspase3、Bax、p53、PARP1基因的mRNA表达下调,Caspase7、BCL2L11、Bcl-2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综上所述,SOCS2可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S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研究结果为全面揭示山羊SOCS2功能提供试验数据.

    山羊SOCS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