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熊猫源犬瘟热病毒株H、F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蒋梅陈武翟俊琼卜婉迪...
    1670-1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1株圈养小熊猫源犬瘟热病毒(CDV) GD-1的遗传变异情况,通过RT-PCR方法对该株CDV进行H、F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显示:该分离株的H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丹麦报道的登录号为GU266280的犬源CDV毒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6%;F基因序列与巴西报道的登录号为KY057355的犬源CDV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5.7%.下载CDV代表毒株序列进行遗传演化、氨基酸序列比对及分子特征分析.结果 显示:H蛋白共有8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分别位于19、149、309、391、422、456、587、603位点;H蛋白的SLAM受体结合位点氨基酸序列与欧亚野生型毒株一致,与疫苗株相比,530、549位氨基酸不同,与其他CDV参考毒株H蛋白相比还存在24、41等9处氨基酸位点发生明显变异,与标准强毒株A75 /17的氨基酸相似性为95.2%,与Onderstepoort、Convac等5株疫苗株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88.2%~89.3%;F蛋白共有6个N-糖基化位点,分别位于62、108、141、173、179、517位,与Onderstepoort等疫苗株氨基酸相似性为89.1%~89.7%;与其他参考毒株相比还存在115、130等11处氨基酸发生变异;构建基于H、F基因的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该毒株位于Asia-4型的一个小的进化分支,这与目前我国流行毒株主要位于Asia-1型存在明显不同.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小熊猫源的Asia-4基因型CDV野毒株,并对毒株的H及F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对于了解我国CDV流行株的遗传变异情况、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防控及疫苗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小熊猫犬瘟热H基因F基因序列分析

    特异性识别K1荚膜大肠杆菌的噬菌体PNJ1809-36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分析

    巩倩雯李一昊曾颃于沛欣...
    1677-1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K1荚膜大肠杆菌DE058(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为宿主菌,从鸡粪中分离烈性噬菌体PNJ1809-36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和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将噬菌体PNJ1809-36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观察、最佳MOI测定、一步生长曲线测定、温度和酸碱耐受性测定、体外裂解能力测定以及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来研究该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特征.结果 显示:噬菌体PNJ1809-36能够形成清晰透明的噬菌斑,其电镜照片显示为具有收缩尾部的肌尾科噬菌体;宿主谱分析结果显示,该噬菌体能够特异性裂解具有K1荚膜的大肠杆菌;最佳MOI为0.01;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其潜伏期为10 min,爆发期为40 min;噬菌体PNJ1809-36在40和50℃下存活良好,60℃30 min可使噬菌体完全失活;噬菌体在pH3~11之间均可存活,最适pH为6;体外裂解试验表明,该噬菌体可在6h内完全抑制宿主菌的生长.经基因组测序与分析,噬菌体PNJ1809-36基因组全长为152343 bp,GC含量为39.11%,含有277个开放阅读框(ORF),11个tRNA基因.同源性分析显示其与早期发现的K1特异性的短尾噬菌体(如K1F、K1E)的同源性较低,而与噬菌体nepoznato、PVP-SE 1和phAPEC8等K1特异性噬菌体同源性较高,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0%.噬菌体PNJ1809-36是一株特异性识别K1荚膜大肠杆菌的烈性噬菌体,属于肌尾科噬菌体新的系统发育分支.其针对K1荚膜的特性,提示该噬菌体在鉴定K1型大肠杆菌和治疗K1型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方面存在潜力.

    噬菌体K1荚膜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全基因组分析

    猪丹毒丝菌CbpB蛋白对小鼠的免疫效果分析

    刘君雯吴琼娟邢刚占松鹤...
    1689-1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猪丹毒丝菌(ER)CbpB蛋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为深入研制ER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储备.以表达的ER重组蛋白CbpB、SpaA、CbpB+SpaA以及ER灭活全菌体(V-AEr21)、商品化弱毒疫苗、商品化灭活疫苗分别免疫小鼠.利用间接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gG抗体,血清杀菌试验测定功能性抗体水平,攻毒试验测定免疫保护率,组织荷菌数试验测定ER定植情况,并采集小鼠组织脏器(脾、肺、肝、肾)制备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显示:与免疫原性最优的商品化弱毒疫苗相比,CbpB和SpaA虽产生的IgG抗体均仅为1∶6400,但血清杀菌效果强;对小鼠的免疫攻毒保护率与商品化弱毒疫苗相同,均为100%,且在脾、肺、肝、肾组织中均无细菌定植,病理组织学观察与空白对照无明显区别.CbpB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以作为猪丹毒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抗原.

    猪丹毒丝菌CbpB蛋白小鼠免疫原性免疫保护力

    羊蜱蝇携带巴尔通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PCR检测及遗传关系分析

    向阳袁东波侯巍莫茜...
    1700-1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四川省石渠县羊蜱蝇巴尔通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情况,采集藏绵羊体表羊蜱蝇,经形态学鉴定后,提取羊蜱蝇总DNA,PCR扩增巴尔通体gltA和rpoB基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和OmpB基因,对阳性产物测序、比对及构建进化树,从而确定羊蜱蝇感染巴尔通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种类及感染率.在石渠县的4个乡镇总计采集到407只羊蜱蝇成虫,4个乡镇均检出了Bartonella melophagi,总感染率为14.0%(57/407).在阿日扎镇、呷衣乡和长沙贡马乡检出了Rickettsia raoultii,总感染率为11.1%(45/407),且长沙贡马乡感染率显著高于阿日扎镇和呷衣乡(P<0.05);在新荣乡检出了Rickettsia sp.,感染率为6.6% (8/121).本次试验中,未发现混合感染.石渠县藏绵羊源羊蜱蝇携带巴尔通体和立克次体,首次在石渠县藏绵羊源羊蜱蝇中检出了B.melophagi、R.raoultii和Rickettsia sp..

    巴尔通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羊蜱蝇石渠县

    猪m6A甲基化酶WTAP基因与F18大肠杆菌感染的关系

    肖叶懿郜重丞包文斌吴正常...
    1709-1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猪m6A甲基化酶WTAP表达水平与大肠杆菌(E.coli)感染抗性的关系.选取35日龄苏太断奶仔猪(Sus scro fa)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个体各4头,采集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利用RT-qPCR检测WTAP在E.coli抗性型和敏感型个体十二指肠、空肠的表达差异,并分别利用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18ab、F18ac)刺激和内毒素(LPS)诱导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检测WTAP基因的表达变化.同时构建WTAP基因干扰载体并转染IPEC-J2细胞,通过菌毛定量、菌落计数以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该基因沉默对大肠杆菌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 显示: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中,WTAP基因在E.coli抗性型个体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型个体(P<0.01);并且在F18ab和F18ac刺激后表达量显著下降,与LPS诱导6h后结果相一致(P<0.01).沉默WTAP基因后,大肠杆菌黏附能力极显著上升(P<0.01).本研究在细胞和个体水平上验证发现,m6A甲基转移酶WTAP的高表达可能有助于仔猪抗大肠杆菌感染,为进一步揭示仔猪抗大肠杆菌感染的RNA甲基化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N6-甲基腺嘌呤(m6A)RNA甲基化酶肾母细胞瘤1-相关蛋白大肠杆菌

    猪舍细颗粒物促进猪原代肺泡巨噬细胞向M1极化

    沈家鲲唐倩崔洋洋金晓明...
    1717-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猪舍细颗粒物(PM2.5)对猪原代肺泡巨噬细胞(PAMs)精氨酸代谢、炎症因子表达和极化标志物表达的影响.利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方法,体外分离PAMs,细胞纯化后,利用Diff-quik染色和F4/80标记鉴定PAMs,并测定细胞活力.将纯化培养的PAMs分为对照组和PM2.5处理组(50 μg·mL-1),继续培养4、8和12 h,测定细胞活力,收集细胞上清测定一氧化氮(NO)的含量,裂解PAMs测定精氨酸酶的活性,并采用RT-PCR检测PAMs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L-10以及M1、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80和CD206的表达水平.结果 显示,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方法成功分离培养了PAMs,并发现PAMs的细胞活力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0.05).PM2.5处理PAMs,显著提高了细胞上清中NO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细胞精氨酸酶的活性(P<0.01),并显著提高了细胞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 mRNA表达水平(P<0.01),降低了IL-10 mRNA表达水平(P<0.05).另外,PM2.5处理PAMs早期,显著提高了CD80 mRNA表达水平(P<0.01),在后期显著降低CD206 mRNA表达水平(P<0.01).综上表明,猪舍PM2.5促进了PAMs向M1表型极化,促进了炎症的发展.

    细颗粒物猪肺泡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极化

    羊脑包虫病CT、MRI影像特征

    邓威姚大伟张壮志康强...
    1727-1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羊脑包虫病CT、MRI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选择3只表现出脑包虫病典型症状的新疆细毛羊进行神经学检查及血常规、血清生化检查.对其中2只羊头部进行CT和MRI扫查.最后进行病理剖检,观察病理解剖变化.动物神经学检查发现动物出现眼球震颤,双侧眼睑反射、角膜反射减弱,动物的翻正反应、双侧独轮车反应存在异常;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CT影像可见颅内数量不等囊性低密度影,内部CT值与脑脊液相近,边界清晰,有占位效应,囊壁分布大量点状中等到高密度的原头节影像,其余脑组织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像.MRI影像可见颅内数量不等囊性病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近,可见沿囊壁分布大量点状T1等信号,T2低信号的原头节影像,病灶周围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病理剖检可见充满澄清囊液的寄生虫包囊,内含有数量不等的原头节.寄生虫包囊位置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结果 说明羊脑包虫病具有特征性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诊断方法可准确定位寄生虫包囊数量和位置,显示病灶累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手术治疗计划的制定.

    脑包虫病CTMRI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小型猪腹腔镜肝损伤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焦智慧张千振王月刘涛...
    1734-1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conditioned medi-um,ADSCs-CM)对小型猪肝损伤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作者选取24头健康小型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模型组(IRI)、DMEM对照组(DMEM)、ADSCs-CM治疗组(CM)和ADSCs治疗组(ADSCs).4组均通过腹腔镜技术建立小型猪肝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合并部分肝切除的肝损伤模型,IRI组移植生理盐水,DMEM组移植浓缩的基础培养基,CM组移植浓缩的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ADSCs组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3、7d采集血液与肝组织样本,使用肝功能检测试剂盒对血清中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进行检测;使用氧化应激检测试剂盒对肝组织中丙二醛(MDA)、髓内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进行检测.结果 显示:术后1、3 d:模型组和对照组肝功能严重损伤,发生明显氧化应激反应,CM和ADSCs治疗组显著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且氧化应激相应指标较模型组和对照组表达明显下降.术后7d,各组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果 显示:腹腔镜肝缺血再灌注合并肝部分切除损伤可致小型猪发生氧化应激反应,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条件培养基均可改善肝损伤后的氧化应激反应.

    小型猪腹腔镜肝缺血再灌注合并部分肝切除损伤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氧化应激

    猪瘟病毒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麻园石正旺罗俊聪杨波...
    1744-1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建立猪瘟病毒(CSFV)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本研究以CSFV E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山羊抗猪IgG-HRP抗体作为酶标抗体,鲁米诺为底物溶液,优化检测方法,成功建立CSFV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在室温20 min内完成对CSFV抗体血清特异性检测,灵敏度与商品化CSFV抗体检测试剂盒相当,且与A型口蹄疫病毒、O型口蹄疫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塞内卡病毒、非洲猪瘟病毒抗体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批内变异系数为1.80%~6.88%,批间变异系数为1.11%~9.18%,重复性好.通过对152份田间猪血清样品的检测并与商品化CSFV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其Kappa值为0.929,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综上表明,本研究建立的CSFV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性高、重复性好、简单快速,可应用于临床血清CSFV抗体的检测.

    猪瘟病毒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

    1种布鲁氏菌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梅力王英超程汝佳于国际...
    1753-1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构建1种布鲁氏菌(Brucella)微滴式数字PCR方法(droplet digital PCR,ddPCR).以布鲁氏菌BCSP31基因为靶基因,选取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和探针,构建了布鲁氏菌微滴式数字PCR方法.然后优化了ddPCR反应中的引物、探针浓度及退火温度,并进行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 表明,ddPCR的最佳引物和探针浓度分别为900 nmol·L-1和250 nmol·L-1,最佳的退火温度为58℃.ddPCR的线性良好,最低检测下限为1.12 copies·μL-1,与大肠杆菌O:157菌株等其他4种细菌无交叉反应,而且批内重复性和批间重复性都较好.综上表明,本研究建立的dd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对布鲁氏菌感染的临床样品进行定量检测.

    布鲁氏菌数字PCR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