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AF-1在体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机制

    张迎冰于芮峦乔培培杨莹...
    1769-1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染色质组装因子1(chromatin assembly factor-1,CAF-1),是由p150、p60、p48三个亚单位组成的组蛋白伴侣.CAF-1主要功能是在DNA复制中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相互作用,负责募集组蛋白H3、H4沉积在新合成的DNA上以促进核小体装配.越来越多的研究解析CAF-1复合体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并发现CAF-1在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重点介绍了 CAF-1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和在体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

    CAF-1体细胞重编程结构功能

    环状RN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家禽中的研究进展

    王卫振邓占钊辛国省蔡正云...
    1778-1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在生物学领域作为新起之秀备受关注.circRNAs是一种内源性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s),通常是由pre-mRNA的反向剪接(back-splicing)而来,形成一个共价闭合环.circRNA在真核细胞中没有自由表达的3'和5'末端,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其对核酸外切酶高度不敏感.本文综述了 circRNAs的研究简史、种类、可变剪接、生物学功能及在家禽中最新研究进展,为家禽的遗传改良提供新视野.

    环状RNA可变剪接生物学功能家禽

    食物摄入与下丘脑能量平衡

    马天瀛李怡霖董心玥佀蓉蓉...
    1789-1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量平衡(energy balance)是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相平衡的过程.动物机体在处于能量平衡时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下丘脑中的多个与摄食相关的神经核团,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发挥关键作用,并构成了复杂而精密的神经网络.本文将从影响下丘脑能量平衡的神经核团、神经肽、神经投射和外周激素等方面,对食物摄入与下丘脑能量平衡进行论述.

    能量平衡下丘脑神经肽外周激素

    食源性病原菌激发固有免疫细胞胞外诱捕网的研究进展

    钱满廖成水张春杰
    1800-1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固有免疫细胞在外源物质刺激后向细胞胞外环境释放由染色质DNA和多种胞内颗粒蛋白组成的纤维样网状物质,称为胞外诱捕网(extracellular traps,ETs).ETs是一种新型的宿主防御机制,能够捕获或杀灭病原菌,有效控制病原菌的扩散,从而使机体免受感染.大肠杆菌、沙门菌等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引发的疾病是全球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就食源性病原菌激发固有免疫细胞ETs的形成、ETs的生物学活性以及细菌部分蛋白对ETs形成的影响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食源性病原菌胞外诱捕网固有免疫细胞防御机制

    基于全基因组Fst和nSL分析鉴别苏淮猪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相关候选基因位点

    李开军侯黎明蒲广刘航...
    1809-1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鉴定苏淮猪(含25%淮猪和75%大白猪血统的国家级新品种)在培育过程中受选择的与纤维表观消化率性状相关的基因片段,为解析苏淮猪耐粗饲遗传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首先检测分析了 331头160日龄苏淮猪个体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表观消化率,计算群体NDF表观消化率估计育种值(esti-mated breeding value,EBV),选择其中EBV极高和极低各10%的个体(N=66)进行猪80K芯片基因分型.借助群体分化指数(fixation index,Fst)和按长度划分隔离点数(number of segregating sites by length,nSL)法分析苏淮猪群体内的选择信号分布情况,寻找选择信号区域内与纤维消化相关的重要基因.最后,选择两种分析中受选择的共有SNPs位点在苏淮猪全群分型,开展与NDF表观消化率的关联性分析,进一步确定影响苏淮猪NDF表观消化率的SNPs位点.结果显示,通过对高、低NDF表观消化率苏淮猪群体芯片分型数据质控,共有51 367个有效SNPs位点用于后续分析.通过Fst和nSL选择信号分析,共鉴定到146个受选择信号区域和361个受选择的基因,其中多个基因被报道与肠道健康和肠道发育等功能相关,包括MTHFD1L、PHLPP1、TRRPM6、MCC、NEDD9、UVRAG和KLF5等基因.选择两种分析中受选择且共有的8个SNPs位点,通过SNP与苏淮猪全群NDF表观消化率的关联性分析,发现rs81363074、rs327393763和rs81404927位点与苏淮猪群体NDF表观消化率存在显著关联(P<0.05),rs81347101和rs318870857位点与苏淮猪群体NDF表观消化率存在极显著关联(P<0.01).其中,rs81363074位点位于MCC基因第二内含子上.通过高、低NDF表观消化率苏淮猪群体Fst和nSL选择信号分析,筛选到146个受选择信号区域,鉴定到影响苏淮猪NDF表观消化率的受选择候选基因MTH-FD1L PHLPP1、TRPM6、MCC、NEDD9、UVRAG和KLF5,筛选到了 5个与NDF表观消化率显著关联的SNPs位点.本研究结果为解析苏淮猪耐粗饲性状的遗传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苏淮猪纤维表观消化率选择信号FstnSL纤维消化相关基因

    基于重测序的民猪与大白猪SLAⅠ类基因多态性及抗病潜能差异分析

    李婧娜疏泽吴俊超程锋...
    1820-1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中外猪种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有一定差异,原因之一是不同猪种猪白细胞抗原(swine leukocyte anti-gen,SLA)分子的多样性不同.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外猪种的SLA基因差异,为阐明地方猪的抗病机理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首先对健康的8头民猪以及4头大白猪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并对所获得的SNP进一步质控用于后续分析.使用VCFtools、GEVALT软件分析SLA Ⅰ类基因的SNP以及单倍型,并将SNP利用ENSEMBL中的VEP工具进行注释,在全局层面阐述两个猪种的SLAⅠ类基因多样性.通过Mega软件比对两猪种的经典SLAⅠ类基因外显子2和3的核苷酸及编码氨基酸序列,利用Expasy服务器上的ProtParam工具和Protscale程序分析蛋白质特性,并利用DnaSP软件计算核苷酸多样性,分析两个猪种经典SLAⅠ类基因抗原递呈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民猪的SLAⅠ类基因具有更多的SNPs和长度较短的单倍型块,并且错义突变的碱基数量较多.在经典SLAⅠ类基因的外显子2和3可分别鉴定出2个等位基因,民猪在等位基因上的核苷酸多样性要明显高于大白猪,并且民猪具有更多的碱基突变以及位于抗原结合位点上的氨基酸突变.两个猪种的经典SLAⅠ类基因氨基酸表现为亲水性,民猪的亲水性要强于大白猪.综上所述,SLAⅠ类基因在民猪上有更强的多态性.民猪经典SLAⅠ类基因的碱基突变数量和抗原结合位点上氨基酸突变的数量都要多于大白猪.本研究所检测到的民猪在经典SLAⅠ类基因ARSs上的变异可为猪抗病育种标记的筛选提供参考.

    民猪大白猪SLAⅠ类基因抗原结合位点抗病力

    绵羊mtDNA变异与产羔数关联分析

    肖帆张利平吴建平靳继鹏...
    1831-1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分析线粒体DNA变异与产羔数性状的关系,寻找影响绵羊繁殖性能的分子遗传标记,为高繁殖力绵羊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本研究以有产羔记录的健康小尾寒羊多羔母羊(multiple Small tailed han sheep,XM)、湖羊多羔母羊(multiple Hu sheep,HM)、蒙古羊双羔母羊(twins Mongolian sheep,MT)、蒙古羊单羔母羊(singletons Mongolian sheep,MS)、欧拉羊双羔母羊(twins Oula sheep,OT)、欧拉羊单羔母羊(singletons Oula sheep,OS)、甘肃高山细毛羊双羔母羊(twins Gansu alpine fine wool sheep,GT)和甘肃高山细毛羊单羔母羊(sin-gletons Gansu alpine fine wool sheep,GS)为研究对象,通过PCR和测序法检测试验羊mtDNA多态性,并结合产羔数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在A1099T、T1112C、C13576T、T13837C和T13855C位点,XM与HM之间基因型分布基本一致,XM与MS、OT、OS、GT、GS之间基因型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T15668C位点,MT与MS 之间基因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 T15445C、T15627C、T15657C、T15732C、G15977A、A16101G 和C16429T位点,OS与OT之间基因型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A15923G位点,GT与GS之间基因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T15668C变异位点显著影响蒙古羊产羔数(P<0.05);T15445C、T15627C、T15657C、T15732C、T15956C、G15977A和C16429T变异位点显著影响欧拉羊产羔数(P<0.05);A15923G位点显著影响甘肃高山细毛羊产羔数(P<0.05).单倍型Hap_2(TTCTTACGC)和Hap_4(TTTTTATGC)对试验绵羊产羔数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绵羊线粒体DNA产羔数

    二甲基砷酸对辽宁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赵凤琴周蕾王智阅孙东禹...
    1845-1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用类金属毒性物质——砷对辽宁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染毒试验,探索砷对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毒性作用和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为后续研究砷对绒山羊皮肤细胞生长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随机选取1只7月龄各项机能正常,体重为25 kg左右的雄性辽宁新品系绒山羊,取其腹部皮肤,进行细胞培养.将二甲基砷酸药物配制成11个不同浓度组(0、0.1、0.2、0.4、0.8、1、5、10、25、50、100 mmol·L-1),对细胞量为3×104个·mL-1皮肤细胞进行药物染毒24、48、72、96 h后,经MTT法进行3次重复试验,得到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抑制情况以及后续试验所选用的时间点和4个浓度组(对照、促进、临界、半抑制浓度(IC50)),进一步借助免疫荧光检测观察细胞骨架形态变化;彗星试验检测细胞DNA损伤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质与细胞器的变化;测定细胞内荧光染料Mito-Tracker Green的染色强度分析线粒体跨膜电位(△Ψm)以及观察分析溶酶体的数量情况.结果,24 h时不同浓度的OD值均能明显地反映出二甲基砷酸对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抑制趋势,而48、72、96 h时增殖作用逐渐减弱甚至消失,24 h时细胞增殖与抑制效果最佳,因此选取24 h时的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促进浓度组(0.8 mmol·L-1)、临界浓度组(1 mmol·L-1)、IC50浓度组(38.68 mmol·L-1)进行后续的试验.24 h时,剂量范围0.1~1 mmol·L-1的二甲基砷酸促进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此阶段细胞骨架形态完整,细胞DNA未出现拖尾现象,凋亡率较小,线粒体数目增多,膜结构清晰,嵴致密,形态完整,膜电位升高,溶酶体数量增多;浓度大于1 mmol·L-1的二甲基砷酸抑制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引起明显的细胞毒性(P<0.01),此时细胞骨架形态发生改变,DNA未出现拖尾现象,凋亡率显著上升,线粒体发生肿胀,形态不规则,嵴断裂溶解,膜电位降低,溶酶体数量减少.IC50组细胞骨架形态差异很大,细胞DNA出现彗星尾,最多最明显(P<0.01),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增多,膜电位明显降低(P<0.01),溶酶体数量显著下降(P<0.01).本研究探索了二甲基砷酸对辽宁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表明一定浓度的二甲基砷酸对辽宁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并具有进一步诱导细胞凋亡作用.

    二甲基砷酸辽宁绒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牦牛IGFBP4 和 IGFBP5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各组织和不同生长阶段肝中的差异表达分析

    傅芳王利罗晓林官久强...
    1858-1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克隆牦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和5(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4 and 5,IG-FBP4 and IGFBP5)基因,并检测其在牦牛不同组织及不同生长阶段肝中的表达水平.本研究选取1日龄、15月龄和5岁龄健康雌性麦洼牦牛共9头(每组各3头),体重分别约为(12.35±1.85)、(98.88±2.50)和(268.55±27.82)kg,采集5岁龄牦牛心、肝、脾、肺、肾、小肠组织及3个不同生长阶段牦牛肝组织.本试验克隆IGFBP4和IGFBP5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方法、Western blot技术与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其在5岁龄牦牛6种组织及1日龄、15月龄和5岁龄3个不同生长阶段肝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获得牦牛IGFBP4和IGFBP5基因的CDS序列分别为777和816 bp,分别编码258和271个氨基酸,GenBank序列号分别为MT012934和MT003005.在同源性比较中,牦牛IGFBP4 和 IGFBP5序列均与黄牛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6%、99.5%.组织表达谱分析显示,IGFBP4和IGFBP5基因均在5岁龄牦牛肝中表达量最高,与肾、心、小肠、脾、肺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且6种组织中IGFBP4基因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IGFBP5基因(P<0.01).不同生长阶段肝中差异表达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IGFBP4和IGFBP5的mRNA与蛋白水平在牦牛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即5岁龄>15月龄>1日龄,在5岁龄时表达量最高,与1日龄和15月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IGFBP4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IGFBP5(P<0.01).结果提示,IGFBP4和IGFBP5可能协同调控牦牛肝的生长发育,这为深入研究IGFBP4 和 IGFBP5 在牦牛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表达调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IGFBP4IGFBP5牦牛克隆与表达

    鹅MyoG基因启动子活性及转录调控元件分析

    陈哲陈蓉闫乐艳陈佳彬...
    1869-1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分析鹅MyoG基因启动子活性区域和转录因子,探究该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本研究首先通过PCR扩增泰州鹅MyoG基因5'侧翼区序列1 245 bp并对其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其次,构建4个不同缺失片段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转染C2C12细胞系.进一步利用在线软件预测核心启动子区关键转录因子,对转录因子结合位点HNF4(-521~-503 bp)、USF(—379~-370 bp)和E2(-296~-281 bp)进行定点突变并构建突变报告基因载体,在C2C12细胞系内初步鉴定MyoG基因核心转录调控因子.最后,采集70日龄泰州鹅胸肌、腿肌、心、肝、脾、肺、肾和下丘脑组织样,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MyoG基因和核心转录调控因子的组织表达谱.结果表明,扩增得到的鹅MyoG基因5'侧翼区序列包含启动子元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检测到鹅MyoG基因启动子区-624~-154 bp区域存在关键顺式调控元件;结合定点突变技术初步鉴定USF是鹅MyoG基因核心转录调控元件.组织表达谱研究进一步表明,MyoG和USF基因在鹅8个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胸肌、腿肌和心组织中共同高表达(P<0.01).鹅MyoG基因5'侧翼区具有启动子转录活性,-624~+37 bp是核心启动子区,USF是MyoG核心转录调控因子.试验结果为探究MyoG基因在鹅肌肉发育过程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MyoG基因启动子活性点突变转录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