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饲粮蛋氨酸水平对安哥拉兔产毛性能和毛囊发育的影响

    张莉蕊张北育李玉娟刘永需...
    3024-3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饲粮中蛋氨酸添加水平对安哥拉兔产毛性能和毛囊发育的影响.选取9月龄体重相近、生长状况良好的安哥拉兔20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蛋氨酸含量为0.26%),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15%、0.30%、0.45%和0.60%的蛋氨酸(试验组饲粮中蛋氨酸的总体水平分别为0.41%、0.56%、0.71%和0.86%),试验期70 d.试验结束后计算生长性能相关指标并采集毛发和皮肤样品,检测兔毛品质、皮肤毛囊密度以及毛囊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30%和0.45%蛋氨酸显著提高了安哥拉兔的平均日采食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15%蛋氨酸显著提高了安哥拉兔毛的伸长度和伸长率(P<0.05),显著降低了安哥拉兔初级毛囊密度(P<0.05);饲粮中添加0.30%蛋氨酸显著提高了安哥拉兔的产毛率和次级毛囊密度/初级毛囊密度(S/P)(P<0.05),显著降低了安哥拉兔毛25μm以上纤维含量、粗毛率和初级毛囊密度(P<0.05);饲粮中添加0.45%蛋氨酸显著提高了安哥拉兔的料毛比、伸长度、伸长率和S/P(P<0.05),显著降低了安哥拉兔毛25μm以上纤维含量、粗毛率和初级毛囊密度(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30%蛋氨酸显著上调了安哥拉兔皮肤中表皮生长因子(EGF)mRNA表达水平(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适宜的蛋氨酸添加水平能够提高安哥拉兔的产毛性能,改善毛品质;促进家兔毛囊发育,EGF信号可能参与此过程.基于本研究,建议蛋氨酸在安哥拉兔饲粮中适宜的添加量为0.30%(饲粮中蛋氨酸的总体水平为0.56%).

    安哥拉兔蛋氨酸产毛性能毛囊发育

    不同饲粮铜水平对安哥拉兔生产性能及毛囊发育的影响

    王小松李冬李淑陈佳力...
    3032-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饲粮不同水平铜对安哥拉兔生产性能以及毛囊发育的影响.选取5月龄安哥拉兔18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3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铜添加量为0、5、10、20和40 mg·kg-1的日粮,预试期3 d,正式试验76 d.结果显示:1)当铜的添加水平为5 mg·kg-1时,产毛量达到最大值,料毛比也相对较低(P<0.01),但是对安哥拉兔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铜添加量为40 mg·kg-1时,显著增加了兔毛的断裂强力、断裂强度、断裂功(P<0.01),显著影响了伸长、伸长率(P<0.05),改善了兔毛品质.3)饲粮中添加铜显著增加了次级毛囊密度(P<0.01)和总毛囊密度(P<0.05),当铜的添加量为5 mg·kg-1时,总毛囊密度和次级毛囊密度达到最大值.饲粮中添加5 mg·kg-1的铜显著增加了 Wnt10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mRNA表达量(P<0.01),显著增加了角蛋白相关蛋白6-1基因(Kap6.1)的表达量(P<0.05),铜添加量为40 mg·kg-1时,mTOR的表达量达到最大值.铜的添加对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基因相对表达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铜可以提高安哥拉兔的产毛性能,改善兔毛品质,促进皮下毛囊发育,家兔可能通过Wnt10b、mTOR和Kap6.1基因来调控毛囊发育.在本试验条件下,安哥拉兔饲粮中铜水平为13.72 mg·kg-1最为适宜.

    安哥拉兔生产性能毛囊发育

    猫1型疱疹病毒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

    郑焕琴姜晓敏岳红王宝岩...
    3040-3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从临床样品中得到猫1型疱疹病毒(feline herpesvirus-1,FHV-1)分离株,为FHV-1疫苗候选毒株的研究奠定基础.从宠物医院采集疑似感染FHV-1的猫的眼鼻拭子,用猫肾细胞(Crandell reese feline kidney,CRFK)进行病毒分离,并进行分离株的遗传进化分析、形态学电镜观察以及动物回归试验等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用CRFK细胞对临床样品进行分离培养,经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鉴定为FHV-1,并命名为"FHV-ZH2202"株.经高通量测序以及基因参考组装拼接获得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后,将其与国内流行毒株进行SNP分析,发现非同义突变SNP主要集中分布在UL22和US7基因.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对FHV-ZH2202与国内外流行株进行分析,FHV-ZH2202株与国内外流行株在UL22基因的同源性较高,但对于US7基因具有相对较远的亲缘性.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FHV-ZH2202株感染组猫全部发病,出现打喷嚏、眼鼻分泌物等典型症状,但无死亡病例出现.感染后第2天开始,感染组猫通过眼鼻向外界排毒,持续6~8 d.本研究成功分离到1株FHV-1病毒,并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证明FHV-ZH2202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为FHV-1疫苗候选毒株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猫1型疱疹病毒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分析高通量测序动物回归试验

    一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强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刘维哲罗成刚袁蓉廖艺杰...
    3049-3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掌握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最新流行毒株的病原特征与致病性,开展了 PEDV的分离与鉴定.将PEDV阳性病料样品接种Vero细胞连续盲传,分离PEDV流行毒株,并开展了分离毒株的培养特性、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仔猪致病性评价.结果显示:传至第3代(P3)分离出一株病毒,病毒在细胞上形成典型的"合胞体"样病变;电镜下病毒大小 60~110 nm;P10 到 P35 代滴度从 104,7 TCID50·mL-1 升至 106.43 TCID50·mL-1;CHN-SC2021(P5)基因组全长28 014 bp(GenBank收录号:OM505025.1),与中国地区、欧美地区、亚洲其他国家毒株的相似性分别为99.16%~96.32%、99.01%~96.57%、98.94%~96.33%;系统进化树显示CHN-SC2021株与江西CH/JXJA/2017(MF375374.1)、河南 CH/HNAY/2015(KT199103.1)、CH/HNKF-16(KY649107.1)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属于GⅡ a型毒株.S基因序列与参考毒株相似度在98.7%~93.4%.将CHN-SC2021病毒液以每头3 mL 105 TCID50·mL-1的剂量口服感染6日龄哺乳仔猪,12 h开始出现食欲不振,20 h时呕吐,24 h出现剧烈呕吐和黄色水样腹泻;剖检病变主要是胃肠臌气、空肠和回肠透明;组织病变显示各肠段均有不同程度的肠绒毛病变、脱落、结缔组织疏松、黏膜肌层与肌层间距增宽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小肠各段均有病毒,回肠中病毒最多.本研究分离获得一株GⅡ a型的PEDV强毒株,有助于丰富我国PEDV的流行毒株信息及为临床防控提供参考.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离鉴定序列分析哺乳仔猪致病性

    2022年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猪肺炎支原体感染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高一鸣陈国盛倪诗婷佟泽...
    3064-3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是猪地方性肺炎(EP)的原发性病原,可导致猪咳嗽、气喘、消瘦,并因猪的饲料转化率升高、日增重减少、出栏时间延长,从而使养殖成本大大增加,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猪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21个规模化种猪场定点采样,首先通过病原检测比较鼻拭子和喉拭子的采样效果,随后以简单随机抽样结合分层抽样确定各猪场样本量.共收集母猪喉拭子样品1 478份,并将调查的猪群按胎次分为"0~1胎母猪"和"≥2胎母猪",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病原检测,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合保守的p36基因及非保守的p97和p146基因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鼻拭子样品的检出率为16.67%,喉拭子样品的检出率为56.67%,且Ct值更低.猪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场检出率为66.67%,但各场感染压力较小,检出率为1.39%~18.57%.其中"0~1胎母猪"检出率为10.05%;"≥2胎母猪"检出率为2.17%.分子流行病学结果显示,7个猪场的流行菌株均为同一序列类型(ST128),不同猪场间的流行菌株高度同源.对于猪肺炎支原体的病原学检测,喉拭子是比鼻拭子更灵敏且有效的活体样品类型,母猪胎次和生猪调运引种是规模化种猪场感染猪肺炎支原体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猪肺炎支原体的防控和净化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猪肺炎支原体定点采样感染状况分子流行病学

    三株新型鸭源微RNA病毒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李继桐朱彤吕俊峰高月花...
    3075-3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离新型鸭源微RNA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对本实验室2021年不同来源的种鸭和肉鸭病料进行PCR检测,初步确定存在一种未知分类的新型微RNA病毒感染.取病死鸭病料组织处理后接种SPF鸡胚分离病毒,设计引物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PCR检测,通过重叠PCR方法进行全基因组扩增测序.将分离病毒各蛋白氨基酸序列两两比对,同时选取GenBank数据库中微RNA病毒代表毒株序列绘制系统进化树,并对主要蛋白P1、2C、3D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共分离到三株微RNA病毒,分别命名为21101株、21016株和21075株(GenBank登录号:OQ927377~OQ927379).基因组长度分别为7 445、7 445和7 447 bp,均包含一个编码2 141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ORF),可划分为P1、P2、P3三个部分,符合微RNA病毒序列特征.基于全基因组序列遗传进化分析发现,三株分离病毒与本实验室前期分离的Duck/FC22/China/2017(GenBank登录号:MN102111)毒株及上海兽医研究所分离的Duck/AH15/CHN/2015(GenBank登录号:MT681985)位于同一分支,与鸭甲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遗传距离最近.分离的三株鸭源微RNA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发现,与目前已知的两株微RNA毒株为同一类新型鸭源微RNA病毒.

    新型微RNA病毒分离鉴定基因组测序遗传进化分析

    犬新孢子虫miRNAs的鉴定与分析

    李京宇陈金铭张明一赵姗姗...
    3085-3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鉴定犬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特异表达的miRNAs,并研究其在宿主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收集N.caninum速殖子感染的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caprine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EECs)24和48 h的样本,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犬新孢子虫特异表达的miRNAs及其体外表达情况,并研究了一个上调的miRNA novel3_mature对犬新孢子虫在山羊EECs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共鉴定出3 404个犬新孢子虫特异表达的miRNAs(155个新预测miRNAs),其中77个(47个上调和30个下调)miRNAs显著差异表达;随机选取7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预测分析发现61个miRNAs的3 978个靶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靶基因可能主要参与MAPK信号通路、突触导向、黏着斑、cMAP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等;转染novel3_mature的模拟物显著促进犬新孢子虫在山羊EECs中的增殖.犬新孢子虫存在多个特异表达的miRNAs,其在虫体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犬新孢子虫胞内生存提供了新的思路.

    犬新孢子虫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miRNAsnovel3_mature增殖

    一株牛呼吸道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征

    班玛王清陈曦岳怡苏玉蓉...
    3094-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是引起牛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本研究旨在分离牛呼吸道冠状病毒(BRCV)并研究其部分生物学特性.采集暴发呼吸道疾病的肉牛鼻拭子,经荧光定量PCR鉴定为BCoV阳性.将阳性样本接种人盲肠腺癌细胞(HCT-8),分离纯化后,对引起细胞病变的病毒分离株的S和HE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将病毒分离株接种BALB/c小鼠进行致病性研究.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到1株致细胞病变的毒株,经荧光定量PCR、间接免疫荧光和电镜观察鉴定为BRCV,蚀斑纯化后计算病毒TCID50为10-8.46·0.1 mL-1.S基因和HE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两种基因均发生重组事件;S蛋白具有2个独特的氨基酸突变(A33G和A975V),分别位于S1亚基的受体结合域和S2亚基;HE基因具有2个独特的氨基酸突变(L235R和L365F),分别位于凝集素域和近膜端域.分离株对4周龄BALB/c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够引起小鼠呼吸加快和腹泻等临床症状,剖检和组织病理学显示肺和肠道出血,病毒主要分布在肺和肠组织,以肺组织中病毒载量最高.本研究首次在国内肉牛中分离到1株BRCV,S和HE基因分子有独特氨基酸突变,成功建立了小鼠感染模型,为进一步研究BCoV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进化提供了参考.

    牛呼吸道冠状病毒S基因HE基因小鼠致病性

    西藏那曲市牦牛源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分析

    刘博华符汉宇王玉恒索朗斯珠...
    3105-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对引起西藏牦牛呼吸道感染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分离鉴定,明确病原菌的血清型、耐药性和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特征和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从西藏林芝、拉萨、那曲地区采集牦牛鼻咽拭子和组织病料498份,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细菌学分离纯化、生化试验、PCR鉴定、K-B药敏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和分离株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Mauve软件和MEGA 7软件进行基因共线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经细菌分离纯化、生化试验及PCR鉴定,发现在西藏林芝、拉萨、那曲地区巴氏杆菌阳性率为2.61%,且从病死牦牛肺组织中分离出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命名为"Pm XZ01"株;药敏试验发现Pm XZ01株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羧苄西林、丁胺卡那、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类抗生素敏感;动物试验发现感染Pm XZ01株的家兔(1.2×108 CFU·mL-1)和小鼠(1×107 CFU·mL-1)死亡率高达100%,说明在该浓度下Pm XZ01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致死性.全基因组测序获得Pm XZ01株全基因组大小为2 331 787 bp,GC含量为40.47%,重复序列总长度为3 266 bp;含有121个非编码RNA基因,包括59个tRNA基因,19个rRNA基因,43个ncRNA基因;2个假基因,5个基因岛,3个前噬菌体,68个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CARD注释分析发现1个PBP3抗性基因和2个EF-Tu抗性基因;VFDB和PHI-base注释分析发现101个毒力因子相关基因及663个表型突变基因等;共线性分析发现Pm XZ01株与猪源HB03 株(CP003328.1)、HN07 株(CP007040.1)和禽源 P1702 株(CP097616.1)共线性最好,而与牦牛源 Tibet-Pm1株(CP072655.1)共线性较差;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Pm XZ01株与中国广东牛源GDZQ201401株(KP083466.1)属于同一分支,进化关系最近.本研究完成了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牦牛源B性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为探索西藏牦牛源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流行规律和致病机制以及防控提供了参考.

    牦牛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鉴定药物敏感性致病性基因组

    芦丁在BV2细胞中抗弓形虫的作用及机制分析

    韩成全刘婧陶于淼关立增...
    3119-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芦丁在BV2细胞中的体外抗弓形虫作用及其潜在机制.首先通过CCK8法、间接荧光染色法等测定芦丁的细胞毒性、弓形虫抑制率及增殖情况以探究芦丁在BV2细胞中的抗弓形虫作用;随后,将细胞分成4组,分别为:空白组(Normal)、感染对照组(T.gondii)、感染后低剂量芦丁治疗组(Rut 50)和感染后高剂量芦丁治疗组(Rut 100),进行弓形虫感染及芦丁处理试验,并用ELISA等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抗氧化酶SOD、GSH及脂质氧化产物MDA水平,炎症因子TNF-α、IL-6及IL-1β水平,用 Western blot检测BV2细胞中PI3K/AKT/Nrf2/HO-1、TLR4/NF-κB及P2X7R/NLRP3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在BV2细胞中,50和100 μg·mL-1的芦丁具有明显的抗虫效果,可显著抑制弓形虫感染率、入侵能力和增殖(P<0.05).50和100 μg·mL-1的芦丁还可显著增多上清液中的SOD、GSH含量并降低MDA含量(P<0.05),且降低TNF-α、IL-6及IL-1β水平(P<0.05),并显著上调抗氧化通路PI3K/AKT/Nrf2/HO-1、下调炎症通路TLR4/NF-κB及P2X7R/NLRP3中关键蛋白表达量(P<0.05).结果提示,芦丁在BV2细胞中具有明显的抗弓形虫作用,这可能与其可以通过激活PI3K/AKT/Nrf2/HO-1通路从而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以及抑制TLR4/NF-κB及P2X7R/NLRP3通路从而减弱炎症反应有关.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探究芦丁体内抗虫效果及分析其对弓形虫性脑损伤保护机制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并为将芦丁开发成治疗人畜弓形虫病的潜在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芦丁抗弓形虫作用BV2细胞抗氧化抗炎PI3K/AKT/Nrf2/HO-1TLR4/NF-κBP2X7R/NLR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