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GPx6在大白猪附睾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

    陈云王凯周乐乐卫恒习...
    2484-2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6(glutathione peroxidase 6,GPx6)在大白公猪附睾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并探究其与公猪繁殖性能的相关性.选取15月龄的公猪和母猪各3头,取睾丸、附睾、前列腺、尿道球腺、精囊腺、卵巢和输卵管,提取蛋白,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IHC)检测组织和细胞中GPx6蛋白的表达和定位;根据评定大白公猪受精能力的数学模型,按照公猪配种胎次≥20胎、3次配种公猪为同一头的标准,筛选并采集符合要求的20头公猪精液,同时,统计相对应的1279头母猪的生产成绩,计算得到公猪繁殖性能指标(包括窝产总仔数、窝产活仔数、分娩率和繁殖力).提取精子蛋白和精清蛋白,通过BCA和ELISA检测精子和精清中GPx6蛋白的含量.使用SPSS软件的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用双变量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或相关显著.结果 表明,GPx6蛋白在附睾中高表达,IHC结果显示,GPx6蛋白在附睾的顶细胞、基底细胞、晕细胞、主细胞和精子中表达,在肌样细胞中不表达;精清蛋白中GPx6的含量是精子蛋白的7倍,精液中GPx6蛋白的含量与窝产活仔数、窝产总仔数呈负相关关系.结果 提示,GPx6在附睾的顶细胞、基底细胞、晕细胞、主细胞和精子中表达,且其在精液中的含量会影响公猪的繁殖性能,这为GPx6对公猪受精能力影响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试验基础.

    公猪附睾繁殖性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6

    猪精子发生候选基因PYGO2的分离、表达和亚细胞定位研究

    赵筱张霞范俐杨忠...
    2491-2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分离猪PYGO2编码区序列,获悉该基因mRNA组织表达模式、蛋白质结构特征、细胞中的分布和定位,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本研究首先利用RTPCR从成年版纳微型猪近交系(BMI)睾丸组织中克隆PYGO2编码区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解析其基因结构并对蛋白质进行多种功能分析,比较多个哺乳动物PYGO2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构建系统进化树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然后利用qPCR技术检测PYGO2在15个组织中的mRNA表达情况;最后通过构建pEGFP-C1-PYGO2融合表达载体,转染猪睾丸细胞(ST),确定PYGO2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表明,PYGO2基因CDS长1221 bp,编码406个氨基酸(基因和氨基酸号分别为KY644518和AVB77243.1),定位在猪4号染色体;PYGO2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N端和C端均疏水;氨基酸序列同源比对分析表明,猪PYGO2与其他哺乳动物的相似度均大于97%,在进化上高度保守;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猪PYGO2与9个蛋白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其中与BCL9蛋白作用最为紧密;qPCR表达分析表明,猪PYGO2在被检的15个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在生殖腺中表达相对较高;ST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PYGO2 mR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本研究获得了PYGO2基因的编码序列,蛋白质结构和定位,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mRNA多组织表达特征,可为进一步解析该基因在猪精子生成中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PYGO2生物信息学分析蛋白互作网络表达分析亚细胞定位

    外源胰岛素和能量限饲对鸡PPP1R3C表达的效应

    高林歌邵冰豪朱星浩陈博...
    2500-2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检测PPP1R3C在爱拔益加肉鸡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究外源胰岛素和能量限饲对鸡体胰岛素敏感组织中PPP1R3C表达的影响.试验一,取不同发育阶段的雌性肉鸡(E14、E19、D7和D21,n=10)组织样,通过qRT-PCR技术检测PPP1R3C在不同时期胸肌中的表达;试验二,腹腔注射胰岛素(INS)或PBS,取两组注射后不同时间点(0、15、120和240 min,n=5)的D24雄性肉鸡组织样,检测PPP1R3C在肉鸡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探究外源胰岛素处理对肉鸡胰岛素敏感组织中PPP1R3C表达的影响;试验三,取D18雌性肉鸡,一组饲喂常规日粮(n=20),另一组饲喂限制30%能量的日粮(n=20),饲喂至48天屠宰取样,探究30%能量限饲对肉鸡PPP1R3C表达的影响;试验四,D7雌性肉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5%能量限饲组和15%蛋白限饲组(n=10),分别饲养至D21屠宰取样,探究能量限饲是否具有剂量依赖性.结果 表明:1)PPP1R3C在胸肌组织中高表达,其次是心和腿肌组织(P<0.05).2)PPP1R3C表达量呈现了明显随鸡发育而升高的趋势.3)INS注射显著下调了胸肌中PPP1R3C的表达,在注射后120 min时PPP1R3C的表达显著低于0和15 min(P<0.05);PBS注射后胸肌中PPP1R3C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在注射后120和240 min时,INS组PPP1R3C表达显著低于PBS组(P<0.05).INS注射也降低了肝中PPP1R3C的表达,在INS处理15 min时PPP1R3C的表达已显著低于0 min(P<0.05);PBS注射后肝中PPP1R3C表达处于动态平衡,在注射后120min时,INS组PPP1R3C表达显著低于PBS组(P<0.05).胰岛素注射后在腹脂中出现了与胸肌和肝相反的结果,在胰岛素注射后15 min时PPP1R3C的表达显著高于0、120、和240 min(P<0.05),而0、120、和240 min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BS注射后腹脂中PPP1R3C表达没有显著变化,在注射后15 min时,INS组PPP1R3C表达量显著高于PBS组(P<0.05).4)30%能量限饲导致PPP1R3C在胸肌和肝中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5)15%能量限饲和15%蛋白限饲不能显著影响胸肌中PPP1R3C的表达.以上研究表明,PPP1R3C在胸肌中表达最高,并随着个体发育表达上升,且外源胰岛素对PPP1R3C的表达效应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30%能量限饲可产生类似于外源胰岛素的效应,且能量限饲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鸡PPP1R3C功能奠定了基础.

    PPP1R3C能量限饲胰岛素

    枯草芽孢杆菌对7~28日龄羔羊生长和器官发育及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孙康刘绘汇范慧玉刘婷...
    2510-2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代乳粉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7~28日龄羔羊生长性能、组织器官、腹泻率及肌肉组织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体况发育良好的7日龄湖羊公羔(双羔)30只,按同质性原则将羔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每只为1个重复,给2组羔羊分别饲喂枯草芽孢杆菌含量为0和0.2%的代乳粉,试验期为21d.在7、14、21和28日龄晨饲前进行称重,计算各生长阶段的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并且每天饲喂羔羊的同时观察羔羊腹泻情况,计算羔羊腹泻率.在28日龄时每组随机选择8只羔羊进行屠宰,屠宰后称量各组织器官重量,计算其相对指数,并采集羔羊背最长肌和肱二头肌,测量肌内脂肪含量.结果 表明:1)枯草芽孢杆菌显著降低了7~14日龄羔羊的末重(P<0.05),显著提高了15~21日龄和22~28日龄羔羊的平均日增重(P<0.05),有提高7~28日龄羔羊平均日增重的趋势(P=0.100);对7~28日龄羔羊腹泻率的无显著影响(P>0.05).2)枯草芽孢杆菌显著降低了7~28日龄羔羊胰腺重量(P<0.05),显著增加了蹄占宰前活重比例(P<0.05),对其他组织器官没有显著影响(P>0.05).3)枯草芽孢杆菌对7~28日龄羔羊皮张发育无显著影响(P>0.05).4)枯草芽孢杆菌显著降低了羔羊背最长肌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棕榈酸、硬脂酸、二十烷酸、棕榈烯酸、油酸含量和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 (P< 0.05),显著提高了十五烷酸、肉豆蔻烯酸、神经酸含量和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UFA(P<0,05);显著降低了羔羊肱二头肌UFA、SFA、MUFA、棕榈酸、硬脂酸、二十烷酸、棕榈烯酸、油酸含量和MUFA∶PUFA(P<0.05),显著提高了PUFA、n-6PUFA、肉豆蔻烯酸、神经酸含量和SFA∶UFA、PUFA∶SFA(P<0.05).结果 表明,在代乳粉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7~28日龄湖羊羔羊腹泻率、器官和皮张的发育无显著影响,但羔羊平均日增重和胴体重有升高趋势.枯草芽孢杆菌显著降低了湖羊羔羊背最长肌中UFA、MUFA、MUFA∶PUFA的含量和肱二头肌UFA、SFA、MUFA、MUFA∶PUFA的含量,显著提高了湖羊羔羊背最长肌中SFA∶UFA的含量和肱二头肌中PUFA、n-6PUFA、SFA∶UFA、PUFA∶SFA的含量,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可通过对肌内脂肪酸组成比例和含量的影响,起到改善湖羊羔羊肉品质的作用.

    代乳粉枯草芽孢杆菌生长器官脂肪酸

    合生素对樱桃谷肉鸭肌肉品质、机体抗氧化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瑞秀陈中卫刘强庄苏...
    2522-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合生素替代日粮中抗生素对樱桃谷肉鸭肌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机体抗氧化能力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择1日龄樱桃谷肉鸭54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40 mg·kg-1杆菌肽锌(抗生素组)和基础日粮+1000 mg·kg-1合生素(合生素组).试验期为42d,分为前期(1~14 d)和后期(15~42 d).于试验期第14和42天,分别从每重复中选取1只接近平均体重的公鸭进行称重、屠宰,采集血样、胸肌、腿肌、免疫器官以及肠道黏膜样品用于血清生化指标、肌肉品质、免疫器官指数、抗氧化指标、肠道免疫相关基因等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合生素和抗生素显著降低了樱桃谷肉鸭宰后24 h胸肌和腿肌的蒸煮损失(P<0.05)以及腿肌的亮度值(P<0.05),显著提高了宰后24 h腿肌的红度值(P<0.05).2)与对照组相比,除抗生素能够显著提高樱桃谷肉鸭42 d脾脏指数(P<0.05),日粮中添加抗生素或合生素对樱桃谷肉鸭的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器官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3)合生素组肉鸭14 d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高于抗生素组与对照组(P<0.05),42 d空肠黏膜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4 d空肠黏膜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抗生素组和合生素组42 d空肠黏膜中GSH-Px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和合生素组相比,日粮中添加抗生素显著提高了14d回肠黏膜中GSH-Px活力(P<0.05).4)合生素组14d空肠黏膜中Toll样受体3(TLR3)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抗生素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4和42d回肠黏膜中维甲酸诱导基因1 (RIG-1)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合生素和抗生素均能显著上调14 d回肠黏膜中TLR3和Toll样受体7(TLR7)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合以上结果指出,合生素能够作为一种抗生素替代品改善樱桃谷肉鸭的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性能,提高肠道黏膜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机体免疫调节能力.

    合生素樱桃谷肉鸭肌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免疫

    不同蛋白源日粮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对育肥湖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姜君孙美杰申军士刁其玉...
    2534-2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蛋白源日粮条件下添加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育肥湖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两因子分别为蛋白源[豆粕(SBM)、干玉米酒精糟及其可溶物(DDGS)]和nisin(添加水平为0或30.5 mg·kg-1 DM),两两组合,配制4种等氮等能日粮.选取32只体重(23±2)kg的断奶湖羊公羔,按照随机区组设计,根据体重分为2个区组(低体重组,16只;高体重组,16只),每个区组的湖羊随机分配到4个组并分别饲喂对应日粮,单栏饲喂.试验预饲期1周,正式期9周,试验期结束时每组从高、低体重区组中各随机选取3只湖羊(共24只)进行屠宰,采集瘤胃内容物,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和Real-time qPCR方法分析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除Ruminococcaceae NK4A214 group和Unclassified 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外,日粮蛋白源与nisin对其他所有测定指标(瘤胃发酵参数、瘤胃菌群数量、瘤胃细菌多样性及相对丰度等)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日粮添加nisin对所有测定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饲喂豆粕湖羊相比,饲喂DDGS湖羊瘤胃乙酸、氨态氮浓度及总支链脂肪酸(BCVFA)浓度显著降低(P<0.05).qPCR结果显示,饲喂不同蛋白源日粮湖羊瘤胃总菌、真菌及甲烷菌数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但相对于饲喂豆粕湖羊而言,饲喂DDGS湖羊瘤胃内原虫和嗜氨梭菌(C.aminophilum)数量显著降低(P<0.05).Illumina-MiSeq测序结果表明,饲喂DDGS湖羊瘤胃内细菌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著升高(P<0.05).不同日粮处理组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门均为Bacteroidetes及Firmicutes;在属水平各处理组的主要优势菌属为Prevotella1、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和Ruminococcaceae NK4A214 group.饲喂不同蛋白源湖羊瘤胃细菌在门水平上并未产生显著影响(P≥0.14);在属水平上,饲喂DDGS湖羊瘤胃Pseudobut yrivibrio和Roseburia丰度均显著高于饲喂豆粕湖羊(P<0.05),而Butyrivibrio 2以及Ruminococcaceae UCG-005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饲喂豆粕湖羊(P<0.05).综上所述,使用DDGS作为日粮蛋白源改变了湖羊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菌群结构,原虫和C.aminophi-lum数量的降低可能是导致瘤胃氨态氮浓度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日粮添加30.5 mg· kg-1 DM的nisin对育肥期湖羊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菌群结构均无显著影响.

    干玉米酒精糟及其可溶物豆粕乳酸链球菌素瘤胃发酵菌群结构

    不同颜色LED光对苏系长毛兔毛品质及皮肤毛囊发育的影响

    秦枫王菁翟频潘孝青...
    2545-2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拟研究LED光照对苏系长毛兔毛品质及皮肤毛囊发育的影响.试验选择3月龄健康、体重相近((2.245±0.296) kg)的50只苏系长毛兔,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即LED红光组、LED绿光组、LED蓝光组、黑暗组和对照组(自然光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采用16L∶8D光照制度,光照强度50 lx,试验期73 d.试验末采集毛样测定毛品质,采集血液测定激素指标,采集皮肤组织观察毛囊发育.结果 表明:1)LED光照对长毛兔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ADG)、采食量无显著的影响(P>0.05),但红光组提高了长毛兔的毛产量,高于对照、绿光、黑暗组(P=0.050).2)红光组显著提高肩胛部的毛纤维长度,比对照组和绿光组长35.36%(P<0.05).红光组显著降低了粗毛率,显著低于绿光组(P<0.05).对照组粗毛细度显著小于绿光组和黑暗组(P<0.05),各组间细毛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红光组最细.回潮率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红光组能显著提高血清褪黑激素(MT)、三碘甲状原氨酸(T3)的浓度(P<0.05),黑暗组显著降低催乳素(PRL)的浓度(P<0.05).4)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红光毛囊群个数最多(16.5),且多为次级毛囊,初级毛囊极少,毛囊分布均匀;对照、蓝光、黑暗组毛囊群结构处于正常水平;绿光组毛囊群个数最少(10.0),毛囊分布不均.LED红光可以促进机体MT的分泌,提高苏系长毛兔皮肤组织毛囊群数和次级毛囊数,进而改善毛纤维品质.

    苏系长毛兔LED光毛品质毛囊发育

    鸭疫里默氏杆菌recA基因突变对其生长及DNA损伤反应的影响

    吉果陈启伟宫晓炜刘永生...
    2553-2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DNA损伤反应(SOS response)是细菌应对基因组DNA损伤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RecA蛋白在许多细菌中对SOS反应的诱导都起关键调控作用,其同源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本研究对鸭疫里默氏杆菌RecA蛋白是否调控其SOS反应进行探索.构建recA基因缺失株和回复株,检测亲本株、缺失株和回复株在紫外线辐照损伤下的生长能力、recA基因的转录水平以及SOS反应.结果 表明,成功构建了recA基因缺失株△recA和回复株c△recA;recA基因灭活对鸭疫里默氏杆菌RA-GD株的生长速率无明显影响;在紫外线辐照损伤下,亲本株recA基因的转录水平明显升高,缺失株的存活能力及其基因组的完整性都显著低于亲本株和回复株.本研究证实RecA蛋白参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的SOS反应.

    鸭疫里默氏杆菌recA基因生长SOS反应

    中国部分地区犬源伪中间葡萄球菌的流行特征分析

    张海霞张振彪代禾根宋昱...
    2561-2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调查犬源伪中间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和分子特征,本研究自2017年11月-2019年4月收集601份送检至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检验科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犬源临床样本,分离鉴定伪中间葡萄球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伪中间葡萄球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所有分离菌株均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GS),并从WGS结果中获取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ST)和葡萄球菌染色体基因盒(SCCmec)分型.结果 显示,共分离到75株伪中间葡萄球菌(分离率为12.5%),其中包括42株(56%)耐甲氧西林伪中间葡萄球菌(MRSP)和33株(44%)甲氧西林敏感伪中间葡萄球菌(MSSP);所有菌株均对青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苯唑西林和氯霉素高度耐药,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阿米卡星和利福平敏感,多重耐药率达90.7%;所有MRSP均具有多重耐药性;75株伪中间葡萄球菌中检测到19种耐药基因,blaZ和aac (6')-aph(2")检出率最高,均为92%(69/75);共发现70种ST型,54种为新ST型,无优势ST型;23株(54.7%)MRSP为SCCmec V型.综上表明,犬源伪中间葡萄球菌存在严重的多重耐药性;MRSP和MSSP均具有较大的遗传多样性.

    伪中间葡萄球菌多重耐药性耐药基因分子分型

    1株林麝源绿脓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贺健邢小勇武小椿温峰琴...
    2569-2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确定甘肃省天水市某林麝养殖场致死林麝的病原菌,并开展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研究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采集病死林麝肺,通过细菌的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菌进行鉴定;随后对其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并在分离菌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对分离菌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组装和注释,对毒力基因toxA和exoT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表明,从病死林麝肺中分离到一株绿脓杆菌,命名为TS2019.致病性试验测得分离菌对小鼠的LD50为2.82×107CFU· mL-1;药敏试验结果表明,TS2019具有多重耐药性,但对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等药物敏感.基因组测序表明,TS2019基因组全长为6308327 bp,编码5929个基因,其中有1035个编码产物参与新陈代谢途径;全基因组中有毒力因子编码基因875个,产物有黏附蛋白、调控因子、毒性蛋白等;有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5288个.遗传进化分析表明,TS2019毒力基因toxA、exoT与GenBank中绿脓杆菌众多菌株相应基因序列相似性均高于99%,其中eoxT基因与中国杭州人源分离株P33的遗传关系最近,但处于独立分支.本研究从病死林麝肺分离鉴定到一株绿脓杆菌,并证实该菌有较强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其毒力基因toxA和exoT与GenBank中绿脓杆菌相应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研究结果为林麝绿脓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绿脓杆菌致病机制和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林麝绿脓杆菌分离鉴定致病性分析全基因组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