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美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美域
新美域

王学辉

季刊

1009-7066

125421059@QQ.com

0351-4041173

030001

山西太原迎泽大街378号山西画院《新美域》

新美域/Journal NEW HORIZON
查看更多>>促进美术创作与美术理论研究,弘扬传统文化,推出新人新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的溯源及其话语嬗变

    冯鹤天驰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试图回答"主题性美术"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中的溯源与话语嬗变问题."主题性(美术)"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刊《美术座谈》第7期《一年的总结——评1915年全苏美术展览会》,是对"情节性"一词的误译.其话语嬗变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主题性"与"情节性"含义混同,其话语逻辑是政治性的;反思时期,反思"主题性美术"的现实主义与形式表达的可能;"国家形象"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需求与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与国内的负面影响,使得"主题性美术"获得新的话语逻辑,即作为对负面的"国家形象"塑造的一种回应与修正.

    主题性美术溯源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国家形象

    水墨韵心 ——书画在艺术疗愈中的可行性研究

    赵男王国梁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水墨艺术进行精神疗愈的可行性,分析了水墨绘画进行艺术疗愈的心理学原理及其独特优势.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受到心理问题困扰的人群提供一些切实帮助,为其走出心理困境探索更多的路径.

    水墨绘画心理疗愈芳香疗愈

    论中西神话题材绘画之空间对比 ——以《洛神赋图》和《抢劫留西帕斯的女儿》为例

    张宇航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感性形象的表达,追求画面的节奏与韵律,通过散点透视、三远法等来进行空间的描绘.西方绘画注重客观形象的塑造,主张画"人之所见",通过焦点透视、色彩的冷暖关系来科学地进行空间的描绘.与此同时,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及绘画工具的差异,中西神话题材的绘画中对于空间的表现也是大异其趣.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两幅神话题材的绘画作品《洛神赋》和《抢劫留西帕斯的女儿》来延伸探讨中西神话题材绘画中的空间差异.

    空间表现神话题材中西对比

    女性画家石窟题材油画作品中的"物我合一"

    宁月月孔静远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独特的女性特征,女性画家既造就了独特的油画表现方式,也与古代艺术家"物我合一"的境界相契合.通过研究女性画家较少选择石窟题材的现状与原因、女性视角下石窟题材油画表现的不可替代性、女性画家与"物我合一"的契合点,从而对女性画家石窟题材的油画作品进行研究.

    女性画家石窟题材创新物我合一

    当代中国女性油画家作品个性情感的解读

    马洋子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 自古以来,女性画家的数量较男性画家少,且广泛流传的作品较少,在艺术界的影响力普遍较弱.随着近现代中国思想的开放、男女平等观念的倡导,当代中国女性地位逐渐提高,中国女性油画家运用手中的画笔,逐步呼吁着女性的独立和成长.文中分析了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历程,解读了当代中国女性油画家作品的情感和创作视角,强调中国女性的地位逐渐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更加肯定了艺术的开放给社会进步带来了积极影响.

    中国女性油画家女性艺术个性情感男女平等

    克孜尔石窟与莫高窟壁画图像比较研究 ——以睒子图为例

    张倩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故事由印度传入,它主要讲述了释迦摩尼前世化身 子孝行盲父母之事.这是佛经中重要的本生故事之一.随着佛教进一步传入,子本生故事被绘制成图像出现在克孜尔石窟和莫高窟的壁画中,但在这两处石窟中 子图的位置、画面中心发生了改变,其传达的意义和内涵更是产生了变化.本文以 子图在两窟中的位置和画面中心的变化为依据,认为莫高窟中的 子图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艺术风格,同时进一步与中国传统绘画进行了融合.

    克孜尔石窟莫高窟壁画子图

    倪贻德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分析

    冉佳玉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倪贻德早年间来到上海,开始学习西方的现代主义绘画,接受了现代主义的思想理论,从而踏上了现代主义绘画创作的道路.然而在抗日战争爆发的时期,倪贻德的绘画风格开始转变,他开始提倡新写实主义,认为绘画要有内涵,要为人民和抗战进行绘画创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提倡艺术风格民族化,绘画的创新观念要与民族相结合,突出中华民族的特色.

    倪贻德现代主义绘画传播新写实主义

    AI绘画艺术的形式语言与审美表现 ——以《太空歌剧院》为例

    张广超杨雨晴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AI技术映入大众视野,应用也更加多元.AI绘画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文章以《太空歌剧院》这一典型的人工智能绘画风格画作为例,对AI绘画的形式语言、概念与特征以及情感主体对审美的影响与表现进行了分析讨论.

    AI绘画形式语言审美表现

    AIGC元年背景下人工智能绘画的突破、争议与反思

    扶暄泽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AIGC元年的到来,AI绘画凭借技术模型的不断迭代迅速跃入人们的视野,切入艺术、传媒、游戏、建筑等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传统绘画的维度,在品质、创意、效率等方面表现令人惊艳.同时,因其特殊的生成机制亦引发了"抄袭还是创造""是否存在偏见""是否会取代人类"等质疑.本文通过多方印证,从艺术伦理、问题根因、可行举措等层面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人工智能绘画图像生成艺术创作

    浅析仇英和他的《汉宫春晓图》

    刘哲会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仇英《汉宫春晓图》的成因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同步进行还原历史性的分析,让艺术接受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他的仕女人物绘画作品,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一定借鉴价值.

    仇英《汉宫春晓图》临摹仕女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