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季刊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Journal Xinan Bianjiang Minzu Yanjiu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继承与突破:中国西南古代民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前景及其可能

    王文光朱映占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西南民族的研究历史十分悠久,成果颇丰.但是到了今天却依然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研究,与相关学科联系甚少,所以研究空间变得狭小,发展缓慢.因此中国西南民族历史的研究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在方法论上除了历史学原有的方法之外,最有建设性意义的就是对中国西南民族进行历史人类学研究.唯此,中国西南民族历史的研究才有可能突破,取得更大的发展.

    中国西南民族历史与文化历史人类学学科融合

    卫藏与康区的界线形成演变过程探讨

    黄辛建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三大藏区中,卫藏和康区之间界线的形成,与吐蕃以"bod-yul"和"khams"为区分的地域观及藏区不同地域之间迥然相异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联.而元朝在藏区设立三个行政区使卫藏与康区之间有了较为明确的地理分界线.明清时期的汉藏史籍中关于两区间的界线虽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记载,但这些界线大致在同一经度线上,且全部位于不同时期卫藏往来中原地区的主要通道之上.民国时期,康藏纠纷频繁,军事对峙所形成的防线成为康藏之间的实际分界线,第三次康藏纠纷所形成的西藏在康区的暂时疆界,成为新中国建立后川、藏两省(区) 之间的行政分界线.

    藏区卫藏康区界线形成演变

    传统与现代:一个普米族村落的百年生计变迁史

    赵越云樊志民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位于南方农牧交错区的滇西北一个普米族村落近百年间生计模式的演变进行长程观察,可以发现,在继承与发展中,迪姑普米族人以生计模式的转变为基础,逐步实现了从游牧族群向定居农业族群的转变.合理地分配劳动力在各种生计方式之间的时间安排、协调各种生计方式在空间上的分布,是迪姑普米族人在生计模式成功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历史经验.重要的是,迪姑普米族人生计模式的百年变迁史具有历史与现实的普遍性,由此引发了关于回归传统与走向未来的诸多思考.普米族人形成的历史经验启示,如何实现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发挥现代优势,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

    普米族农村生计模式传统现代

    论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传播与民族区域自治

    杨军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革命时期,仁人志士将马克思主义带到广西,在各族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尤其是以韦拔群为首的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们功不可没,他们通过办刊物、开展农民运动等方式在广西少数民族中传播马克思主义.而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也大力培养了大量广西籍的少数民族干部,为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中的后续传播提供了领导保障,这些都为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有必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面前未来,探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广西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及其传播.

    民族区域自治马克思主义广西

    共生的实际:论中国西部民族间拟亲属关系

    新吉乐图付吉力根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蒙古族与汉族和睦相处,呈现着一种民族共生态势,这就不能不提到与之相关的"干亲"这一拟亲属关系.在阿拉善,干亲关系不局限于民族内部,不同民族间的结亲尤为重要.许多学者认为,民族间的干亲会使民族边界消失.可是,在本文探讨的案例中,民族间缔结的干亲关系以民族边界为前提.同时,无共鸣为前提的宽容,造就着共生的效果,这就是本文探讨的区域社会可能共生的实际.

    共生干亲他者性

    从生存需求到族群团结和国家认同:拉祜族敬老仪式的文化表达

    张锦鹏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祜族的敬老之礼是一种源于传统并保持至今的文化事项,在春节期间通过向老人长者行洗手之礼的方式进行集体性、仪式性呈现.拉祜族敬老之礼之所以能长期且鲜活地存在于拉祜族文化传统之中,是因为它的文化表达具有很强的时代转化性.在拉祜族迁徙历史中,老人生存经验具有维持族群生存的重大意义,敬老之礼因此产生.随着拉祜族社会发展,敬老之礼在宗教因素影响下成为凝聚族群和整合族群的重要力量,"敬老"向"敬尊"扩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使拉祜村寨传统卡些(头人) 制度向村委会制度转型,当今卡些(即"村干部") 被赋予了国家代理人角色.特别是近年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多项扶持政策,拉祜族群众利益获得感不断增强,更加增强了拉祜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感.在春节期间通过向"村干部" "领导"们拜年行敬老之礼,其文化表达实质是仪式性呈现国家认同的社会心理.

    敬老之礼族群生存族群整合利益获得国家认同

    区隔与交融:资源利用中的民族关系

    袁东升
    5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案例村水族与苗族分寨分族而居,两族在资源分配、共享与争夺过程中呈现之模糊与清晰的边界现象,体现了族际的"区隔"与"交融".本文通过对村中族际资源分配、共享与争夺的田野工作,揭示了族际关系和谐的要旨,相对以往的族际关系研究而言,具有一定的拓展及推进.在这个水、苗两族交融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中,相异民族村民基于族际资源利用体系的建构与解构,引致民族社会及文化边界的消弭与复兴,进而趋致自我与他者的交互认同,最终导致多民族差异共生及和谐共居.

    资源利用交融区隔边界认同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前川南民族关系浅析

    刘琳郎维伟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前川南民族关系以苗汉之间为主,研究他们的关系得益于两类资料,一类是地方史志中记录苗族历史状况的资料; 另一类是出自苗族民间的谚语、格言和日常生活表现的田野调查记录.前者来自"他者"的眼光,后者记录"主位"的感受,两者反映的情形基本一致,即新中国成立前川南苗汉关系存在隔阂,从阶级社会中产生民族问题的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视角分析其成因似能还原当时的民族关系而且更具说服力.

    川南民族关系隔阂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阿公路修筑与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以《岷江报》《筑路报》相关报道为线索

    王田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阿公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省的第一条干线公路,亦是连接成都平原与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条现代公路.1951 ~ 1955年,伴随公路自平原向山地、草原的艰难延伸,新的各级政权在川西北地区逐步建立,更为重要的是,借此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与机制渐次深入这一族群区域.四川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岷江报》、成阿公路筑路指挥部主办的《筑路报》,全景式、高密度地报道了成阿公路的修筑历程.且因上述两种报纸的官方背景,众多与成阿公路相关的书写,清楚地表述了修筑现代公路的政治意义、军事价值、民族意涵.阅读之余或能注意到,兴起于清季民国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很大程度上囿于区域自然环境与历史情境的特殊性,到20世纪50年代,凭借现代公路所承载的国家力量,方才得以成规模、有体系地进入川西北高原腹地.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社会文化实践的成阿公路修筑发挥着多面手的角色,与此同时,这两份报纸的文本编纂与书写本身亦是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助推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修筑成阿公路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岷江报》《筑路报》

    滇藏怒江通道之历史演变考察

    李亚锋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9年以来,随着从云南丙中洛至西藏察瓦龙段公路的修通,滇藏怒江线成为一条热门进藏线路.早在从怒江进入西藏的公路修通以前,该条线路就已经在发挥作用,并已经有了比较长的历史.完整的滇藏怒江线应该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从怒江外进入贡山的道路,二是从贡山进入西藏察瓦龙的道路,其全线贯通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滇藏怒江通道察瓦龙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