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季刊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Journal Xinan Bianjiang Minzu Yanjiu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二元一体"宗教信仰影响下的德宏傣族特色村寨景观解析

    谢荣幸包蓉
    18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宗教信仰影响下的傣族村寨及其景观具有鲜明而浓郁的宗教特色.本文以德宏地区的傣族特色村寨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整体村寨布局和结构、村寨公共建筑、具体景观要素、景观装饰艺术四个方面对"二元一体"宗教信仰影响下的傣族村寨景观进行解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影响着傣族整体村寨布局和结构; 第二,作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直接产物,佛寺和佛塔是村寨中最重要的景观点; 第三,寨心、寨门、垄林、佛寺、佛塔、大青树、菩提树等宗教影响下的景观要素是傣族村寨最为明显的标志物; 第四,独具特色的景观装饰艺术是傣族图腾崇拜和佛教文化的集中外在体现,它们丰富了傣族村寨景观的美感.总之,本文通过研究宗教信仰内涵掌握傣族村寨景观的本质和缘由,对于科学、合理地保护和传承傣族特色村寨景观风貌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傣族原始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景观

    起源与回归:纳西族神话与仪式中的死亡与灵魂

    CharlesF.Mckhann(孟彻里)李继群和红灿
    188-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西族的创世神话《崇搬图》讲述了人类的起源繁衍,而保留在云南北部和四川西部的传统丧葬仪式则强调了死者的灵魂回归祖先故居地的过程.其中,将"起源"的神话叙事与"回归"的仪式活动连接起来的,是有特殊空间意义的"祖先之路"观念.起源与回归、神话与仪式、死亡与灵魂展现的不仅是纳西族关于神与人、天与地的宇宙观,也构建了祖先与活着的人、妻方与夫方等一系列隐喻性社会关系.

    纳西族神话仪式

    论宗教仪式中艺术的心理治疗功能——以彝族为例

    李世武
    197-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宗教是人类在应对心理危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宗教的存在,是因其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在宗教仪式中,灵媒常将音乐、图像、舞蹈和口头传统融为一体,在戏剧化的治疗仪式中治疗身心疾患.通常情况下,音乐、图像、舞蹈和口头传统形成一体化的象征符号,导引信众向戏剧化的敬神礼拜仪式或驱邪战斗仪式移情体验.在此期间,宣泄、升华、安慰剂效应等经验被制造出来.在深度的治疗经验中,将出现迷狂、出神、幻觉等体验.不同的艺术门类刺激信众的不同感官: 音乐刺激听觉; 图像刺激视觉; 舞蹈刺激动觉; 口头传统,则以言语艺术的形式,刺激大脑意象的形成.

    心理学艺术治疗学象征疗法宗教艺术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卫生防疫中的去污名化与权力扩张——以黔南疟疾防治为例

    李飞龙
    204-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古以来,因自然环境和公共卫生的影响,西南地区的疟疾疫情十分严重,使得西南地区形成了"瘴疠之地"之说.不过,西南地区并非没有医药防治,苗医和苗药即是一种少数民族独特的疾病防疫,只是因具有"巫医一家"的特性,致使其在反封建迷信的斗争中被逐渐边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疟疾疫情仍十分严重.为此,新政权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训练卫生员、普及服药、卫生扫除、消灭蚊子等多方面防治措施,努力控制疫情.但是,由于药物效果、防治方式和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制约,疟疾并未被根除.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的卫生防疫不仅有疟疾防治之功,还有去除"瘴疠之地"污名和建立政治认同之效.

    去污名化权力扩张黔南疟疾

    纳木依人的灾害叙事与文化记忆

    吴薇王晓葵
    215-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隶属于藏族的纳木依人主要生活在藏彝走廊上的重要枢纽——冕宁县雅砻江峡谷大拐弯地区.受地形和气候因素影响,该地多风雨雷电、冰雹、地震、干旱、泥石流等灾害,但由于其社会地位的边缘化以及生存地域的封闭性,甚少有人关注其受灾历史和禳灾情况.本文以作者的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质化研究、叙事分析、结构- 功能理论等方法,阐释自然灾害发生后,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系统的纳木依人如何进行灾害叙事、灾害认知、灾害禳解,从而形成其族群共同的灾害记忆,并通过分析纳木依灾害叙事、灾害认知、灾害禳解和灾害记忆建构过程中体现的人、神、自然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其在城镇化和科学话语介入下文化记忆的演进过程,力图为西南地区灾害多发的山地边缘族群形成防灾减灾的灾害文化记忆提炼出有共享意义的逻辑图式.

    纳木依文化记忆灾害叙事神话

    生态文化视域下的洱海周边农村环境保护

    张慧
    225-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理洱海周边农村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保护洱海的生态习俗、村规民约、生态价值观等生态文化,对洱海的保护、村落环境的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洱海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危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地村民生态价值观在旅游热带来的利益面前而有所改变.本文深入挖掘了洱海周边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当前生态文化在保护洱海环境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生态立法、保护生态文化传承、多方参与共治的解决措施和对策,旨在从生态文化的视角更好地保护和延续洱海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化洱海生态保护村落文化

    少数民族族际通婚研究综述

    艾萨江·由舍冯雪红
    23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2017年前少数民族族际通婚研究现状的梳理,本文主要从历史上的族际通婚研究、族际通婚现状调查研究、族际通婚变迁研究、族际通婚影响因素研究、族际通婚法律政策研究、族际通婚心理研究、族际通婚影响研究七个方面进行了分类总结,以期为相关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少数民族族际通婚研究综述

    乡土性与城市融入——《重庆"棒棒": 都市感知与乡土性》评介

    莫艳婷
    246-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融入是全球性的重大理论,针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不同学科分别从不同的理论就其中的某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揭示其背后的城乡关系.秦洁的《重庆"棒棒": 都市感知与乡土性》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与档案资料,主要采用多点田野调查方法,以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乡土性为主题,从都市感知的视角切入,考察重庆"棒棒"乡土性的停留及其对该群体城市融入的影响与作用,由此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底层社会的特质.本文是在阅读该民族志的基础上进行的评论与反思,以期为当前的中国城乡关系研究提供相应借鉴.

    "棒棒"都市感知乡土性城市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