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

翟婉明

双月刊

0258-2724

xbz@home.swjtu.edu.cn

028-87600552、87600550、87600551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核心期刊,并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收录为来源期刊。主要刊登理工类和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实验研究、学术讨论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科技信息报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轨道交通"网-源-储-车"协同供能技术体系

    高仕斌罗嘉明陈维荣胡海涛...
    959-979,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轨道交通系统牵引能耗,轨道交通"网-源-储-车"协同供能技术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构建新型协同供能技术体系,实现跨时空高效用能.针对此新型供电系统结构,本文全面分析协同供能系统的物理架构、信息架构和社会架构的基本组成及类型特征;在此基础上,围绕资产能源化的基本概念,总结"荷-源"时空匹配评估方法与优化技术,并从系统角度阐述多源融合技术、保护重构、弹性评估等重要技术体系;重点分析"网-源-储-车"协同的高效能与高弹性的能源自洽技术,并基于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构建多层级能量管控系统,实现不同能量流的高效耦合,保障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本文系统性地总结了轨道交通"网-源-储-车"协同供能系统的架构特征、评估优化、安全运维及协同运行等关键技术,阐述协同供能系统的技术组成体系,为协同供能系统的工程实践提供相应参考.

    轨道交通能源自洽协同供能弹性评估

    独立充放时序SIDO开关变换器电流型变频控制技术

    贺明智林润泽周述晗冯沛...
    980-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电感双输出(single-inductor dual-output,SIDO)开关变换器工作在共享充放时序下存在电感电流纹波大、输出支路间交叉影响严重以及电路参数宽范围变化下控制电路不能正常工作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独立充放时序电流型变频控制(current-mode variable frequency control,C-VF)技术.首先,具体描述变换器在连续导电模式(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CCM)下的工作原理,并推导主电路开环传递函数;进一步构建闭环小信号模型,推导闭环交叉阻抗,详细分析不同输出电压及负载电流下变换器的交叉影响特性;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进行验证.研究表明:相较于共享充放时序,独立充放时序C-VF CCM SIDO buck变换器减小了交叉影响,改善了负载瞬态响应性能;当两支路负载电压不等时,减轻某一支路负载可以降低该支路的交叉影响;当两支路输出电压相同但负载不同时,重载支路对轻载支路的交叉影响更小.

    独立充放时序单电感双输出电流型变频控制小信号建模交叉影响

    电气化铁路弓网系统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进展

    周宁支兴帅张静郑伟...
    990-1005,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电气化铁路弓网正常和异常状态的接触副,分析受电弓滑板磨耗周期内的摩擦磨损性能差异性,特别是受电弓滑板的磨耗率和磨耗型面的差异性,包括:发生异常磨损时受电弓滑板磨损率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增长差异,以及局部偏磨、波浪型磨耗和贯穿性凹坑等磨耗型面差异;着重归纳不同弓网系统载流摩擦磨损试验台的特点及异同,总结磨耗检测接触式测量方法与非接触式测量方法的优劣;分析弓网系统结构及参数、列车运行参数、弓网系统载流参数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归纳总结弓网载流摩擦磨损特性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弓网系统磨耗机理分析模型和数据拟合模型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给出弓网系统载流摩擦磨损性能在后续研究中所需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包括:弓网摩擦副的真实服役工况在实验室条件下的等效模拟;弓网磨耗性能的在线高精度检测;复杂气候条件及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弓网磨耗性能的仿真和优化;结合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的弓网磨耗预测,以及智能运维策略和全生命周期的能力保持技术等.

    弓网系统摩擦磨损特性检测方法预测模型

    基于潮流相关性网络的电网脆弱线路识别

    范文礼叶雨润李全优肖烨琦...
    1006-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外大停电事故表明,电力系统中的脆弱线路会带来极大的运行风险,直接导致系统安全性下降.鉴于此,本文根据二级连锁故障发生时有功潮流的转移特征进行电力系统脆弱线路识别.首先,从系统运行角度,以电力系统发生二级连锁故障时有功潮流的转移量为系统线路间关系进行赋权,并构建双向加权潮流相关性网络;随后,为量化线路在连锁故障中的脆弱性,提出一种基于改进E指数的脆弱线路识别方法.研究表明:针对IEEE-39节点系统,依据本文方法识别结果中前 8条脆弱线路的平均风险价值指数和平均条件风险价值指数分别为3453.73 MW与 187.82 MW,远高于其他方法所得结果;静态蓄意攻击后所得的系统剩余负荷率仅为 43.4%,系统子电气岛数量快速增长.

    脆弱线路识别改进E指数潮流相关性网络隐性故障

    基于SWIPT的能量收集WSN吞吐量性能分析及优化

    李翠然杨茜谢健骊吕安琪...
    1014-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能量收集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中的两跳多中继传输问题,构建无线射频能量站(power beacon,PB)辅助的能量收集无线携能通信(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SWIPT)中继模型.在中继节点具有捕获源节点、环路自干扰和PB信号能量的特性下,推导目的节点采用选择式合并(selection combining,SC)、最大比合并(maximal ratio combining,MRC)2种不同接收策略下的中断概率和吞吐量,继而在保障通信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PB发射功率、能量转化效率等多约束条件下,提出一种以吞吐量最大化为目标的联合优化时隙切换因子与功率分配因子的中继选择算法.仿真和数值结果显示:PB发射功率、时隙切换因子、天线数目、功率分配因子等参数对系统中断概率和吞吐量性能影响显著;当给定PB发射功率为 6 dBW,天线数目为 3根时,与随机中继选择算法和最大最小中继选择算法相比,本文算法在SC策略下的系统吞吐量增益分别为0.29、0.15 bit/(s·Hz),MRC策略下的吞吐量增益分别为0.32、0.16 bit/(s·Hz).

    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携能通信中继选择能量收集吞吐量

    面向高铁信号系统工程测试的测试建模方法

    史增树李耀郭进张亚东...
    1023-1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铁信号系统工程测试关注系统中各设备间的复杂行为关系和状态同步,工程测试的测试建模方法缺少复杂行为交互和同步机制,针对此问题,提出基于扩展有限状态机的高铁信号系统工程测试建模方法和测试用例生成方法.首先,分析高铁信号系统工程测试的特点,提出复杂事件交互和状态同步的测试建模需求,以有限状态机理论为基础,扩展出状态事件和层次性,满足信号系统工程测试中复杂行为关系和状态同步的建模需求,采用Z规格说明语言给出扩展有限状态机的形式化定义,定义扩展有限状态机的格局和同步机制;然后,提出将扩展有限状态机转化为时间自动机的算法,利用时间自动机的测试用例生成算法自动生成高铁信号系统工程测试的测试用例;最后,以高铁信号系统工程测试中的进路控制为例,建立扩展有限状态机模型并生成测试用例,通过变异分析对生成的测试用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测试用例在检测状态变异和事件表达式变异时的变异评分均为 1,具有良好的覆盖度,能够满足高铁信号系统工程测试的需求.

    高铁信号系统工程测试有限状态机Z语言时间自动机

    实测轮轨蠕滑曲线对钢轨磨耗影响分析

    王平宋娟杨春凯安博洋...
    1034-1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轮轨蠕滑曲线会影响轮轨动态相互作用,进而影响钢轨磨耗,为研究实测轮轨蠕滑曲线对钢轨磨耗的影响,首先,基于最小二乘法获得适用于Polach模型和修改FASTSIM算法的参数,模拟 40~400 km/h行车速度范围内的实测蠕滑曲线;随后,在SIMPACK软件中建立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Polach模型测得实测蠕滑曲线;最后,采用Kik-Piotrowski模型和修改的FASTSIM算法进行轮轨非赫兹滚动接触计算,并结合USFD磨耗模型预测钢轨磨耗,对比了理想与实测蠕滑曲线条件下钢轨磨耗的差异.研究表明:理想蠕滑曲线条件下钢轨磨耗深度明显大于实测蠕滑曲线下的结果,随着车辆通过次数的增加,理想条件下钢轨磨耗分布范围更大,内外轨磨耗分布范围分别为实测蠕滑曲线的 1.5倍和 1.3倍;摩擦系数和磨耗率显著影响钢轨磨耗大小及磨耗分布情况,故在车辆动力学仿真和钢轨磨耗计算中有必要考虑实测轮轨蠕滑曲线;形成了确定实测蠕滑曲线参数的前处理程序,可服务于车辆动力学仿真和钢轨磨耗计算,可以有效指导现场进行钢轨打磨等养护维修工作.

    蠕滑曲线数值模拟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钢轨磨耗接触斑

    地震作用下纵筋屈曲的研究进展

    李晰杨昊
    1043-1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墩柱在承受竖向力的同时,通常还会受到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水平力,若结构中横向约束不足,纵筋可能会发生明显的横向变形,使得结构承载力和延性显著降低,修复困难.因此,研究纵筋在受压时的屈曲机理对结构设计以及施工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鉴于此,对基于单根钢筋直压试验的纵筋屈曲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得出钢筋屈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长细比和屈服强度;概括总结基于RC(reinforced concrete)短柱直压试验的纵筋屈曲问题的研究进展,阐述在复杂相互作用下纵筋屈曲可能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结合土木发展现状,对使用新材料/新构造的墩柱中的纵筋屈曲研究进行讨论.现阶段对纵筋屈曲的研究中没有给出判断钢筋屈曲方向和范围的理论方法,对纵筋的整体屈曲以及新型结构中的纵筋屈曲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且应在后续研究中综合考虑锈蚀、加载历程、截面形式以及各材料相互作用等因素对纵筋屈曲的影响.

    桥梁工程纵筋屈曲综述钢筋混凝土柱抗震设计

    考虑黏结-滑移效应的UHPC梁钢筋应力计算方法

    孙永新蔺鹏臻杨子江
    1058-1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适用于配筋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梁的钢筋应力计算方法,对 6片UHPC-T形截面梁开展四点弯曲试验,研究钢筋应力的变化规律.从钢筋-UHPC受力平衡与变形协调机理出发,应用微元体建立平衡、变形以及黏结-滑移微分方程,导出能综合反映钢筋与UHPC界面黏结-滑移影响及钢纤维抗拉贡献的钢筋应力计算公式,并通过简化应变不均匀系数与裂缝截面钢筋应力计算,提出便于工程应用的钢筋应力简化公式.研究表明:单位荷载下钢筋应力的增幅随配筋率的提高而减小,而与钢纤维体积率的变化无关;与普通混凝土梁相比,UHPC梁的钢筋应力在开裂截面处偏小,但其分布在相邻裂缝间的不均匀程度更高;钢筋应力建议公式计算值与本文、既有文献的试验值均吻合良好;钢筋应力简化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之比的均值为 1.03,变异系数为 0.06,表明该简化式可用于UHPC梁的钢筋应力计算.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钢筋应力黏结-滑移应变不均匀系数微元体

    复杂孕灾环境下隧道进口斜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徐正宣林之恒刘云鹏聂晓芳...
    1068-1077,1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地震烈度、高地应力、高陡、高寒等复杂孕灾环境下的隧道洞口斜坡,在降雨、强震或人类强烈工程活动影响下,极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探究复杂孕灾环境下隧道进口斜坡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以我国西南某加日山隧道为依托,通过无人机摄影、槽探、室内实验及洞探原位测试等"天空地"一体化勘察技术,实现斜坡工程地质信息精细获取,系统揭示斜坡典型破坏特征,讨论斜坡 2种破坏成因与演化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极限平衡法与三维数值模拟方法,量化分析不同工况下的斜坡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加日山隧道进口斜坡在自然工况、暴雨工况、地震工况 3种工况下稳定性系数均大于 1.15,斜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仅后缘表部存在局部变形失稳的可能,成果可为类似隧道的选线规划以及建设运营安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孕灾环境斜坡变形演化模式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