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刘惠民

双月

2095-1914

swfubjb@vip.163.com

0871-63862787

650233

云南昆明白龙寺300号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系由西南林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出版,公开发行,面向全国组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宗旨,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秉承“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校训,弘扬“乐山乐水、无怨无悔”的精神,开展学术交流,传播科研成果,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为美丽中国和森林云南建设搭建宣传及交流平台。主要刊登生态哲学、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旅游、生态环境、生态法制等与生态相关的研究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双版纳热带林植物功能性状与演替及环境因子的关系

    赵丹邓福英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经历刀耕火种后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西双版纳热带林为对象,通过广义线性模型、RLQ分析和第四角分析方法,探讨演替过程中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次生林与原生林的功能性状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次生林之间差异不明显;叶片性状从保守策略转变为获取策略,种子重量及木材密度从获取策略转变为保守策略;单一性状与特定环境因子的关联性随演替增强,演替早期的功能性状仅与土壤pH值的关联性强,演替中期和原生林的功能性状则与多个环境因子产生了强关联,其中原生林受土壤全磷的影响最为显著.

    热带森林演替功能性状土壤恢复西双版纳

    千岛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研究

    朱志洪王晖汪继斌李爱博...
    9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95-2019年6期多源数据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对千岛湖流域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储量以及生境质量服务进行评价,并采用热点分析和相关分析来探究4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995-2019年千岛湖流域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碳储量和生境质量缓慢增加;除产水服务外,其他3项服务的高值区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产水服务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流域西部和中部湖泊沿岸区域.综合来看,非热点区面积占比最高,Ⅳ类热点区面积占比最低,多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区主要分布在中高地形梯度区,非热点区和单一服务供给分布在低梯度区;在千岛湖流域,协同关系是生态系统服务间的主导关系,其中产水量和碳储量为权衡关系,产水量和生境质量以及产水量和土壤保持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在不同年份表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以及高程是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主要影响因子.千岛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其权衡协同关系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生态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权衡协同千岛湖流域热点分析

    2001-2020年武陵山区生态质量评价与驱动力分析

    周璐刘恒汤弟伟孙毅...
    110-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和MODIS数据,利用集成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武陵山区生态质量,并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对该区2001-2020年的生态质量进行了时空变化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武陵山区RSEI多年均值是0.65,生态质量较好,其空间分布大致呈现"北部高、中西部和东南部低"的格局,大多数区域的生态条件改善,空间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增加;空间分布模式具有一定的集聚特性,北部、中东部和南部高—高聚集,中西部和东南部低—低聚集;武陵山区生态质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随着高程和坡度的增加先趋向好后趋向差,与气温和降水均主要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各自然因子对生态质量空间分布的解释力差异显著,其中气温是第一主导因素,双因子的交互作用均大于单一因子的作用;人为因子表现为土地利用变化,耕地向林地的转换是武陵山区生态质量整体提高的重要原因.

    生态质量遥感生态指数时空特征驱动力武陵山区

    滇西蒲缥河流域侵蚀性降雨及产流产沙特征研究

    符彪梁启斌马建刚潘阳...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径流小区观测法获取蒲缥河流域2018-2022年的降雨及水土流失数据,利用判别聚类法对侵蚀性降雨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研究区月降雨量和侵蚀性降雨量随时间的变化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表现为单峰型,雨季是研究区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时期,其侵蚀性降雨量占总量的86.89%;研究区侵蚀性降雨类型主要有3种,其中Ⅰ型降雨特征为高频率、中雨量、短历时、中雨强,Ⅱ型降雨特征为中频率、中雨量、中历时、小雨强,Ⅲ型降雨特征为低频率、大雨量、长历时、小雨强;Ⅰ型降雨产流产沙量远大于Ⅱ和Ⅲ型降雨,是引起蒲缥河流域坡面水土流失的主要雨型,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坡面产流产沙量以裸地和橘子地最为明显;研究区各降雨影响因子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深和产沙量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影响程度总体表现为降雨侵蚀力最大,其次为降雨量和I30,平均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最小.滇西蒲缥河流域侵蚀性降雨主要发生在雨季,雨型及下垫面是影响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的主要因素,植被的高覆盖率和实施沟垄耕作是减少研究区坡面产流产沙的有效措施.

    降雨量侵蚀性降雨产流产沙蒲缥河流域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不同阶段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田珍王亚飞段文标王郅臻...
    13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内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序列中的天然枫桦次生林、次生阔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以及原始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的一元和二元分布,分析林木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一元二元分布中,林分角尺度均呈现相对正态分布,在W=0.5时频率最高,4个阶段的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577、0.557、0.634、0.589,均以轻度聚集分布为主;并随着演替进行,聚集趋势上升,到原始阔叶红松林后聚集程度又下降;4个演替阶段林木之间呈现混交状态为极强混交,强度和极强度混交的比例依次为69.94%、70.08%、65.56%、63.64%,混交林木的比例随着演替序列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种空间分布来看,前5位优势树种呈集聚分布,树种混交程度都较高,但阳性先锋树种和耐阴树种林木的大小分化差异较大.可见,阔叶红松林4个演替阶段的变化说明演替前期林木的角尺度和混交度较大,后期尤其是原始阔叶红松林中聚集程度降低,随机分布比例上升,有利于群落长久稳定发展.

    红松次生林演替空间结构一元分布二元分布小兴安岭

    湖北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可变密度预估模型研究

    杜超群袁慧林虎刘华...
    138-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6~59年生杉木人工林190个标准地资料和517株样木生物量测定数据,以建立的单木生物量估算方程为基础推算出各林分单位面积生物量,并基于林龄、立地指数以及7种不同林分密度指标构建并选择最优的全林分生物量预估方程,研究湖北杉木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域杉木人工林平均单株生物量为52.8893 kg,以胸径和树高为变量的二元单木生物量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91,其拟合优度和精度更高;林分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01.4923 t/hm2,总体上呈随林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基于多元回归技术的经验方程构建了含7个林分密度指标和不含密度指标共计16种林分生物量预估模型,包含林分立木株数和林木大小信息的林分密度指标的模型均达到了较理想的拟合效果,其中密度指数SDI的Schumacher修正收获模型精度最高,确定系数为0.95,检验精度为97%,对本区域杉木生物量估算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为其人工林经营和质量提升提供参考与支持.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林分密度林分模型

    基于局部回归模型的森林生物量动态变化分析

    卢士欣贾炜玮孙毓蔓张小勇...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丰林县地区4期Landsat影像和对应气象站点数据,结合该地区248块固定样地数据,利用全局回归模型(多元线性模型)和2种局部回归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建立研究区乔木地上生物量和遥感因子之间的关系,选出最优模型来研究丰林县乔木地上生物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根据3种模型的模拟结果数据与实测值的分析对比可以发现,局部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要优于全局模型,加入时间特征的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模型评价指标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相比更为理想.统计得到研究区4个时期内总的乔木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63 × 107、2.05 × 107、2.32 × 107、3.37 × 107 t,4个时期的平均乔木地上生物量分别为54.82、68.98、77.87、113.46t/hm2,乔木地上生物量呈现出逐期增加的趋势.利用遥感因子估测丰林地区的地上生物量,为未来该地区生物量分布的估计提供了依据.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地上生物量时空动态变化遥感估算

    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和Catboost算法的杉木单木蓄积量估测研究

    孙梦莲余坤勇张晓萍赵各进...
    157-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福建顺昌县洋口国有林场6块杉木标准地内200株杉木的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和地面调查数据,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生成的冠层高度模型,运用局域极大值算法检测树冠顶点,提取树高;采用标记极值的分水岭算法估测冠幅面积,将估测的树高和冠幅面积结合单木蓄积量真值,构建基于Catboost算法的单木蓄积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使用局域极大值算法估测树高,R2为0.91,RMSE为0.81 m;采用标记极值的分水岭算法估测冠幅面积,R2为0.81,RMSE为1.18 m2;采用Catboost算法构建单木蓄积量估测模型R2为0.934.因此,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可以有效估测树高和树冠面积,采用Catboost算法能够实现杉木单木蓄积量的估测,为高精度反演森林蓄积量提供新的思路.

    蓄积量树高冠幅Catboost算法

    内蒙古大兴安岭3种主要火源引发森林火灾次数和面积的时空分布特征

    张恒周振东王玉霞
    166-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内蒙古大兴安岭1981-2020年森林火灾资料为基础,分别分析3种火源的时间变化特征;通过MK突变检验进行趋势分析;使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与核密度分析方法分析3种火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1981-2020年间雷击火的辐射范围最广,吸烟火与农事用火相对集中;3种火源(除雷击火频次在增加)的发生频次与危害均在减小;雷击火高发于夏季,以5-7月最为活跃,且在00:00-0:59发生次数最多,04:00-4:59危害最大,吸烟火与农事用火高发于春季,以4-5月份最为活跃,且在08:00-19:59期间多发频发并具有一定危害性;雷击火重点防范地区为北部原始林区、满归、阿龙山、莫尔道嘎、根河、甘河、克一河、伊图里河林业局,吸烟火与农事用火的重点防范地区为大杨树和毕拉河林业局.随着内蒙古大兴安岭火源管控、林火监测和扑救能力的逐渐加强,致使3种火源在近年来造成的火场总面积都有大幅度下降;3种火源引发的森林火灾多发生于春季和夏季,引发的森林火灾在空间上都呈显著聚集分布.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火源时间变化空间格局

    1970-2017年全球森林生物入侵的经济成本评估

    温玄烨林晓赵光华时勇...
    175-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全球森林因生物入侵所产生的经济成本,采用InvaCost数据库对1970-2017年全球范围内森林生物入侵经济成本报告进行分析.通过R语言对筛选数据进行处理,调整各成本数值为2017年等值美元,分别求和计算每10年平均经济成本、损失与管理成本、各国支出成本和各物种总成本.在此基础上,构建5种模型预测2010-2017年成本组成,通过均方根误差比较各预测模型准确率,分析21世纪10年代全球森林生物入侵的可能成本.结果表明:1970-2017年,全球森林生态系统因外来生物的入侵所产生的经济成本为1 815.32亿美元(约1.23万亿人民币),20世纪80年代是成本增长最快的时期;管理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偏低,最高支出仅为21世纪初的4.96亿美元(约33.5亿元人民币)/年,远低于同时期森林生物入侵产生的危害损失;在纳入研究的36个国家中,中国支出了 54.05%的经济成本,共计981.2亿美元(约6 627.71亿元人民币),排名第1,美国606.03亿美元、加拿大114.59亿美元,分列2、3位;经济成本最高的10种入侵生物,包括3种病害、3种虫害、2种有害动物和2种入侵植物,其中松材线虫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977.17亿美元,在各类入侵生物的经济成本中占比最高;广义加性模型和多元自适应样条回归显示了较好的预测效果,所得均方根误差最低,模型计算全球总成本将进一步增加,最高可达2 521.1亿美元(约1.7万亿人民币),2010-2017年年均成本为88.02~97.04亿美元(约594.55~655.48亿元人民币).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入侵经济成本林业有害生物松材线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