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刘惠民

双月

2095-1914

swfubjb@vip.163.com

0871-63862787

650233

云南昆明白龙寺300号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系由西南林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出版,公开发行,面向全国组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宗旨,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秉承“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校训,弘扬“乐山乐水、无怨无悔”的精神,开展学术交流,传播科研成果,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为美丽中国和森林云南建设搭建宣传及交流平台。主要刊登生态哲学、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旅游、生态环境、生态法制等与生态相关的研究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土地利用方式对峰丛洼地石漠化区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的影响

    刀明宽刘云根王妍姚平...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典型峰丛洼地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3个酶指标,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5个肥力指标,利用土壤酶指数法(SEI)和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法(IFI),对石漠化地区土壤酶活性及肥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20。15~40。05、32。05~109。59、0。81~1。06 mg/(g·24h),土壤酶指数变化为灌草地(0。581)>乔灌草地(0。517)>玉米地(0。479)>猕猴桃地(0。381)>核桃地(0。369)>撂荒地(0。34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存在显著差异,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全磷、速效磷含量分别为27。96~76。25 g/kg、99。40~263。45 mg/kg、1。002~2。35 g/kg、0。41~1。19 g/kg、4。67~21。73 mg/kg,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变化为撂荒地(0。978)>灌草地(0。868)>玉米地(0。733)>核桃地(0。665)>乔灌草地(0。476)>猕猴桃地(0。421);除猕猴桃地外,峰丛洼地石漠化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和肥力存在显著相关性。为提高峰丛洼地石漠化区土地的修复和合理利用,对于撂荒地应极力减少人为干扰,对于有人为干扰的灌草地、乔灌草地、玉米地、核桃地、猕猴桃地,可通过合理的人工措施来提高土壤质量,灌草地可以作为峰丛洼地石漠化区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土地利用类型。

    峰丛洼地石漠化土地利用酶活性土壤肥力相关性综合指数

    云南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分布格局研究

    姜志诚任正涛曾熙雯段禾祥...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云南省各州市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2021年)》,通过大量收集和整理科考资料、公民科学数据,结合一定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为框架,形成了云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分布补充名录,对新的名录采用属-科(G-F)多样性指数计算各州市保护物种多样性,并对云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动物种类、各州市分布情况及分布格局等进行系统剖析。结果表明:补充后云南省分布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403种,较2021年名录(385种)增加18种(4。68%)。云南省的G-F多样性指数为0。90,各州市平均值为(0。78±0。05),最高为怒江州(0。90),最低是曲靖市(0。56)。云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相似性形成6个区域,且物种多样性分布在经纬度上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本研究可为云南省及各州(市)、县(区)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更新及保护、管理提供参考。

    国家重点保护物种陆生野生动物分布格局多样性云南省

    绿孔雀肠道菌群基因组特征和耐药性的宏基因组测序分析

    苗睿刘垒成姜玉莎赵浪...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绿孔雀肠道菌群耐药基因及可移动元件的分布特征,对云南野生动物园,开放式饲养的健康绿孔雀粪便采样,提取其DNA后进行宏基因组测序。使用NCBI-nr数据库进行物种注释及相对丰度计算,得出绿孔雀肠道菌群物种分布特征;通过功能注释及聚类分析,得出耐药基因的类型及分布特征。使用BLAST程序搜寻样本中的可移动耐药基因,并与不同的地域、宿主和体位的细菌基因组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及近期水平转移频率;同时,对每个可移动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的侧翼区进行搜索分析,以便找出关联ARGs的可移动元件(MGEs)。结果表明:绿孔雀肠道菌群物种具有较强的偏向性,以普雷沃氏菌为优势菌种,拟杆菌门为优势菌门。菌群携带的可移动耐药基因以ant(6)-Ⅰa、erm(B)和tet(W/32/O)为主,样本中aph(3")-Ⅰb基因丰度较低,但水平转移频率较高,因其侧翼区富集大量MGEs。样本中耐药基因的获得主要依靠IS5转座子的协助,耐药基因分布具有偏向性,主要集中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种水平上为猪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其携带较多耐药基因且可移动性较强;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易受抗生素使用策略、耐药基因种类、生态环境和宿主系统发育遗传因素的影响。针对云南野生动物园绿孔雀,临床中需加强对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监测,避免使用该类抗生素,同时警惕猪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

    绿孔雀肠道菌群耐药性基因可移动元件

    2种樟树叶片基质添加对牛樟芝三萜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影响

    郑洋群尹以杭余思廷赵晓雷...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比较分析在大米培养基中添加2种樟树不同浓度叶片匀浆对牛樟芝三萜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筛选出最适的培养条件,为牛樟芝人工培养及樟属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大米培养基为对照,分别添加0、0。5、1、2、3、4g共6个浓度的牛樟和香樟叶片匀浆基质,测量了 6种不同处理下牛樟芝的生长特性及三萜含量,并比较其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以评价牛樟芝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牛樟和香樟叶片匀浆基质添加均能显著提高牛樟芝的生长和生物活性,各处理分别在9~27d完成高峰生长。经过生长特性因子综合评价得出,在大米培养基中添加3g香樟基质显著促进了牛樟芝的生长,较对照提高了4倍,为促进牛樟芝生长的最优处理;添加1g牛樟基质显著提高了牛樟芝的三萜含量、DPPH清除能力及总还原能力,较对照分别提高了 5。2、15。8和23倍,为提高牛樟芝三萜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最优处理。

    牛樟芝牛樟香樟三萜含量抗氧化活性

    天然次生白桦单木冠幅预测模型研究

    高畅王帆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丹清河实验林场30块天然次生白桦林样地的1844棵白桦为研究对象,从常用的10个冠幅基础预测模型中选择白桦的最优模型,通过分析单木因子与冠幅的相关性对模型进行再参数化,引入样地水平的随机效应构建天然次生白桦冠幅的混合效应模型。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最适宜描述白桦的冠幅变化,引入枝下高、高径比和树冠率可以改进模型的预测精度。引入样地水平的随机效应改善了数据的异方差问题,再次提高了冠幅的预测精度。因此,建议在实际生产中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天然次生白桦的冠幅进行预测,从而提高冠幅预测的准确率,为合理经营天然次生白桦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持。

    天然次生林白桦冠幅模型混合效应模型

    基于ICESat-2的横断山区NASA DEM高程精度评价与误差校正

    周鹏飞王艳霞周汝良
    136-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星载激光雷达ICESat-2为参考数据源,将NASA DEM作为实验数据,分析了其在横断山区中西部复杂地形地貌区的整体高程精度;同时,研究了 DEM误差与地表变量(如坡度、坡向、起伏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等)之间的关系。为校正NASA DEM的高程误差,引入随机森林、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极度梯度提升树模型和轻量级梯度提升模型等4种机器学习方法,结合地表变量构建了高程误差校正模型并对校正后的NASA DEM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NASA DEM的高程平均误差为-3。5 m,平均绝对误差为8。2 m,均方根误差为11。7m,高程误差符合正态分布。NASA DEM的高程精度随着坡度、起伏度和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降低,不同坡向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高程精度存在较大差异。4种机器学习模型均能校正NASA DEM的高程精度,校正后的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均有所改善;RF、XGBoost和LightGBM校正后的平均误差均为0 m;BPNN校正后平均绝对误差最低为6。9 m;BPNN和XGBoost校正后均方根误差最低均为10。6 m;BPNN校正后的R2值最高;BPNN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校正精度表现最佳。本研究结果为地学研究中选择和应用NASA DEM时提供精度上的参考依据,并通过引入多种机器学习模型,为NASA DEM及其他全球DEM产品高程误差校正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

    ICESat-2NASADEM高程模型精度评价DEM校正机器学习

    地表细小死可燃物小时步长的含水率预测模型

    张佐忠高德民王浩宇牛海峰...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张家口市崇礼区的白桦和落叶松林地为实验样地,使用传统直接估计法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LSTM)对含水率进行单步预测,结合重新构建的直接估计法、informer、LSTM完成对不同步长含水率序列的预测,分析了 informer在不依赖气象要素的条件下,对2种可燃物含水率序列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3种含水率序列预测模型对不同步长的含水率序列预测表现有很大差异,短时间步长上直接估计法预测精度最高,长时间步长上informer模型最好,LSTM模型次之。使用informer不仅解决了 LSTM模型时间复杂度和模型的内存消耗高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对长时间步长含水率序列的预测精度。传统的气象要素回归以及直接估计方法对含水率的预测,必须依赖当前和历史时刻气象要素的实测值;使用深度学习方法解决多变量多步长的时间序列预测问题,实现对未来30 h含水率序列的预测,白桦林含水率预测MAE为0。2943,落叶松含水率预测MAE为0。1791,可以为林火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地表细小死可燃物含水率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informer

    锡林郭勒草原火灾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班擎宇张盟盟张新宇张恒...
    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对1981-2018年锡林郭勒草原火灾数据进行趋势和突变分析,使用分位数回归法研究海拔因素对草原火灾过火面积的影响,得出锡林郭勒草原火灾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锡林郭勒草原火灾次数总体上呈"阶梯式"递减的趋势,草原火灾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占全年火灾总次数超过90%;全年、防火期和春季草原火灾的突变年份均在1994-1995年,秋季火灾在1990年发生突变,夏季无突变年份;相较于法定防火期,锡林郭勒草原火险期向夏季偏移,且有缩短的趋势。锡林郭勒草原火灾在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等地发生次数较多,整体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增的趋势,且草原火灾过火面积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有减少的趋势。每年的春季、秋季到来之前应加强锡林郭勒草原的防火宣传工作,并关注夏季火情;着重对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和锡林浩特市等低海拔区域的草原火灾进行预防和监测工作,合理分配防火资源。

    锡林郭勒草原火灾防火期时空分布变化趋势

    基于MaxEnt模型的昆明市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李瑞杨建欣马长乐郭帅龙...
    165-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昆明市17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分布数据和25种环境变量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分析其在昆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高适宜区,开展大尺度鸟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滇池及其周边地区是鸟类适宜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区域;除人为干扰外,最湿月份降水量(bio13)、距离水源距离(DW)和土地利用类型(LU)对鸟类适宜区的影响程度较高,耕地、林地和草地等生境类型更受鸟类的偏爱;昆明市的鸟类适宜区仍有14756。93 km2的区域未被保护,占适宜区面积的77。94%。研究结果可为昆明市鸟类多样性保护规划及栖息地营建提供科学参考,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鸟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MaxEnt模型生物多样性昆明市

    蔗糖改性小桐子蛋白胶黏剂性能研究

    张倩玉陈艳华丛郁锬雷洪...
    176-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常温氧化法制备的小桐子蛋白胶黏剂胶合性能,选用蔗糖为改性剂,在KMnO4氧化作用下使反应体系中额外补充的蔗糖羟基转化为更多的醛类物质,与蛋白质充分交联反应制备小桐子蛋白胶黏剂。优化工艺,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法(DMA)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蛋白胶黏剂的热性能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蔗糖添加量的增加,小桐子蛋白胶黏剂的胶合性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当蔗糖添加量为小桐子粉质量的20%时,以KMnO4为氧化剂,其添加量为12%、氧化时间12 min、pH值为7时,所制胶黏剂具有最优良的胶合性能,制备的胶合板干状剪切胶合强度、24 h冷水湿强度、3h温水(63 ℃)湿强度分别达到1。63、0。81、0。84 MPa,符合国家标准中Ⅱ类胶合板的性能要求。

    常温氧化小桐子饼粕粉蔗糖胶黏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