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赵心愚(兼)

月刊

1004-3926

028-85522071;85522577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4段16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注重民族问题和民族学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家级新区建设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

    陈鑫鹏周国富郭青华
    10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基于 2002-2021 年我国 85 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国家级新区的设立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国家级新区设立后对城市创新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但是,国家级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效果优于东部地区,对北方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效果优于南方,对创新水平较低城市的提升效果优于创新水平已较高的城市.此外,国家级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整体上随着距离的增大逐步衰减并在局部形成集聚阴影区,距离国家级新区 264 千米以上的区域不再受此项政策的影响.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国家级新区通过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

    国家级新区创新驱动双重差分分位数回归经济高质量发展

    碳排放权交易驱动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杨志安张帆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设计准自然试验,借助2011-2022 年中国286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为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从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两方面考察碳排放权交易对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效应.结果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显著促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与非试点区域相比,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试点地区内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效更明显.机制检验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是碳排放权交易促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进一步研究显示,在不同城市层级与城市规模条件下,碳排放权交易对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效应存在异质性作用,在中心城市与大中型城市中政策激励效应更显著.有鉴于此,提出持续实现碳市场主体与品种扩容、激发绿色技术创新减排作用、制定差异化激励措施相关建议,为提升企业碳减排成效提供理论参照.

    碳排放权交易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双碳战略绿色金融

    数字经济赋能城市创新: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李江吴玉鸣
    12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深刻影响着中国城市创新的进程.基于2011-2019 年中国283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考察数字经济赋能城市创新的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能够赋能城市创新,促进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和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发挥产业升级效应和创业激励效应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城市创新效应在中东部城市、南方城市、一般城市、非特大及超大城市、再生型资源城市中显著.(4)拓展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赋能城市创新增长,既促进城市创新数量增长,也促进城市创新质量增长;在数字经济赋能城市创新增长的过程中存在创新追赶效应,城市创新水平越低的地区,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增长的赋能作用越大.上述结论对中国城市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施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数字经济城市创新产业升级创业激励高质量发展

    观像如迷:时间、空间与沉浸——微时代"Vlog"移动短视频的媒介人类学研究

    吴震东
    139-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时代"媒介技术使得"Vlog"移动短视频成为一种魅化的时间流而展开着"现时性"的人类学参与观察,而"情态"则主导并规定着这种以表述"他者"为中心的数字化影音叙事.在此,时间作为"Vlog"移动短视频的生成性本源,勾连着主体的内在体验与文本的外在形制;而空间则给予了视频文本作为一种影像民族志的场景参照,它既表征着他者化的生存样态,同时也在媒介与资本的共谋下形成了以"景观"为中心的空间拜物教.在此基础上,"Vlog"移动短视频在时空叠合中让观看的主体进入一种程序化的媒介仪式,进而获得了沉浸化的观感体验;这不仅指向一种以"注意力经济"为核心的劳动生产与资本增殖,也迫使我们反思"人"作为"类"在数字化媒介生存中面临的异化问题.

    "Vlog"移动短视频时间空间影像民族志媒介人类学注意力经济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文创产业:逻辑、困境与出路

    陈华明梁文慧
    149-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算力、算据、算法的优势全面赋能文创产业,推动内容层智能生成、变现层抓需增益、延伸层沉浸交互和支撑层私人定制.与此同时,技术固有的缺陷和其过度赋能文创产业也将带来技术伦理失范、生产者自我罢黜、消费者认知机械、文创产品鱼龙混杂和意识形态入侵等现实困境.数智经济发展方兴未艾,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文创产业的各种可能性,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乘智而上,向善而行"的数智文创发展路径,是有效规避数智文创"负能"困局和发挥技术赋能最大潜力的发展出路.

    生成式人工智能文创产业技术赋能智能文创

    多元主体与伦理启蒙:生成式人工智能新闻教育的模式建构

    王欢妮刘海明
    158-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数字技术逐渐成为具有统治性的隐形力量.以数字技术为依托诞生的智能技术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业的发展,智能新闻的发展方兴未艾.随着新闻业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也对传统的新闻教育提出挑战,智能新闻教育将成为未来新闻教育的新模式.智能新闻教育模式该如何建构呢?智能新闻生产不同于传统新闻生产,新闻生产和新闻教育的主体变得多元,内容审核和新闻发布的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需要相应改变.智能时代的新闻职业伦理规范需要新的伦理启蒙,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教育.新闻院系在发展智能新闻教育的过程中,应依据自身条件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满足智能新闻发展的需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模式智能新闻伦理启蒙伦理规范

    基于深度伪造技术的"二创"视频伦理风险及规制治理研究

    王璇宋春龙
    16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视频网站中出现了大量以现有视频为基础,借助深度伪造技术进行"盗猎式"人脸或身体拼贴、再造景观的"二创"视频.然而,其在娱乐大众之余,也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原作品的版权、网络传播权,侵犯了当事人的肖像权、名誉权等权益,甚至由此频频引发信息盗取、网络勒索和诈骗,加速了技术在政治、网络舆论等公共安全领域的异化.因此,本文从法律条文与政府规制,内容题材类型、创作动机与篡改扭曲程度,网络传播效果与现实社会影响三个层面展开,本着"急用先行、伦理先行"的治理原则,在合理保护技术创新和个人权益的基础上,构建精细适用的深度伪造"二创"视频规制路径与治理体系.

    深度伪造"二创"视频伦理风险规制治理

    新质生产力诱发认知战风险的治理策略研究

    张彦华王梓馨
    174-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快速迭代更新的同时,也可能会被误用或恶意使用,冲击社会秩序并将其负外部性扩散至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而会导致循环增强的风险样态:提升认知战的烈度并加剧不同利益主体的观念冲突、无序扩张并增加社会秩序的紊乱程度、强化不同用户群体的身份撕裂程度并加剧意识形态风险,进而可能会冲击国家安全状态.以契合本领域研究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来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剖析,发现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智能传播逻辑、资本运作逻辑、价值重构逻辑来对认知战施加深层影响.因此,应在尊重该领域风险诱发机制的基础上,以提升新质生产力风险的智能把关效能,强化智能传播系统与民众正当需求的契合度;以契合数字文明的法治秩序提升对资本主体的规范效应,优化统筹安全与发展的长效机制,建构与新质生产力相契合的优质生产关系,强化国家安全体系对于意识形态风险的应对能力等综合治理机制,及时抓住新质生产力为人类社会提供的新发展机遇,驱动"治理"与"智理"的协同共振,进而以"智理"与"善治"的同构来持续探索该领域能够统筹发展和安全关系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画卷.

    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认知战意识形态安全智慧治理国家安全

    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原则遵循

    何毅祝建华
    186-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是不断从低级到高级发展演进的过程.作为从传统生产力胎胞中实现新跃迁的新质生产力,其科学内涵突出体现为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新质生产力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生产力理论指导、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方式和绿色发展鲜明底色具有高度适配性,是符合且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三个层面的原则遵循,即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性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的方法论原则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目的性原则.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原则遵循

    新质生产力的演进逻辑、实践路径及价值意蕴

    朱前星饶诗雨
    194-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时代发展和实践经验得出的最新科学理论成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发挥国家主体作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引领;必须以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为新质生产力增加动力;必须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助于指明发展新方向,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提供发展新动能,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