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赵心愚(兼)

月刊

1004-3926

028-85522071;85522577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4段16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注重民族问题和民族学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筹资与待遇联动视域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高质量发展研究

    郭璟英洁高传胜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机制设计理论及社会福利分析框架解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待遇"机制,基于现行筹资与待遇机制实践隐忧系统评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与实践.研究发现,筹资方面保费收入较低、财政补贴效能不足;待遇方面保基本能力较弱、财政依赖程度较高;制度内老年抚养比攀升、基金支付压力较大.联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筹资与待遇机制,测算"定率式"补贴方式下待遇标准与筹资水平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给付比例为5:1、补贴缴费额度8%时,城镇、农村居民个人缴费比例基本持平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为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出构筑待遇与筹资档次联动性、优化政府担责机制、确保精算平衡进而化解基金支付压力、构建养老金调整机制.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制设计理论筹资机制待遇机制

    金融科技与企业结构性去杠杆

    刘艳潘攀
    10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杠杆率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也是"债务灰犀牛"的诱因,必须积极稳妥地应对杠杆过快增长及结构性问题.本文采用我国2011-2022年部门总负债不断上升期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样本,分析金融科技对企业去杠杆的影响,并讨论其在结构性去杠杆中的作用,以及去杠杆政策效果和企业行为逻辑.结果表明,金融科技显著提高了企业去杠杆概率,并抑制了企业杠杆率的提升.在促进结构性去杠杆时,金融科技更能促进非国有、盈利、过度负债等类型企业的去杠杆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偏好选择"减短债"去杠杆.同时,中央"去杠杆"政策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企业杠杆率,金融科技在其中发挥了促进作用.此外,"去杠杆"明显提高了企业收益率、降低了财务风险,有利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本研究对防范系统性风险、理解企业杠杆变化背后逻辑和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金融科技结构性去杠杆金融风险杠杆率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助力民族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张丽君刘瑾
    12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产业体系现代化是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经济为民族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机遇.本文辨析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总结了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特征,分析了民族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包括要素禀赋情况和要素协同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搭建了数字经济助力民族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理论逻辑框架,首先给出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竞争优势理论、协同学的基本逻辑,然后给出从要素低水平分散发展阶段到要素高水平协同发展阶段的动态逻辑.最后,本文给出数字经济助力民族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四条实践路径,即加速高级要素积累,促进要素协同发展,加快要素市场建设以及释放数据要素红利.

    民族地区数字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

    以群体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观基础

    张三元
    13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群体传播具有独特优势.群体传播是群体交往的产物,随着民族交往向世界交往的扩展而具有跨文化特质,而互联网的出现意味着真正的群体传播时代的到来.群体传播实质上是价值观传播,或者说是以价值观为内核的文化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就是通过文化交往使中国价值得到世界上不同文化的理解、包容甚至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观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群体传播,即中国人民以整体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价值形象.在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特别是在网络群体传播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群体整体素质、加强和改善群体传播、提升群体传播能力等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群体传播能力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数字化战略能力跃迁机理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臧志彭陈美欣
    143-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进入全面展开阶段,随着全球数字化战略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需要结合新形势、新发展实践和新政策,把握战略实施面临的风险挑战,找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能力跃升方向.同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需要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培育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基于此,研究提出了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三大层级,并分析了我国文化数字化三大层级战略能力跃升的内在机理与跃升方向.未来文化数字化战略需要建构"数字身份—数字资产—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新数字文明"的全新运行逻辑,从公共价值、使命、组织、运营四大维度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能力跃升,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文化数字化数字化战略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新质生产力

    学术期刊助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研究——基于媒介议程设置的视角

    王琴
    15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期刊作为周期性和延续性的学术媒介,在编辑出版实践中通过议程设置助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各类社科学术期刊根据办刊宗旨和出版策略,以重点选题策划设定优先级,以专栏专刊建设扩大辐射面,以期刊封面构图提升可见度,整体烘托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的显著性.审编校流程为多元行动主体搭建起共同谋划的框架结构,让学术论文完成从稿件到作品的"角色"转换.由学术期刊集群所认证、记录和传播的系列研究成果建立起关联网络,整体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的构建.新的文化使命为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深度赋能,学术期刊应保持内容定力,深耕选题、涵育学术、激活思想,形成主题宣传多方共鸣与协同共振格局,整体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的知识生产,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术期刊议程设置关联网络理论自觉

    数字时代的共情传播:概念、作用、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

    刘亚娟
    16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梳理了学术界关于"共情"(empathy)一词的概念史,分析了共情的概念结构、作用、影响共情效果的因素,并结合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研究进展,探究传播活动中共情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论文提出了共情传播模型,探讨了共情传播的主客体问题和基于共情的共通传播实践路径问题,并试图回答共情意识、共情实践与交往理性关系问题.研究认为,共情理论与数字时代的传播实践互相交织,形成了一种新的张力,共情传播是帮助理解社会综合因素的重要工具,但需要建立在对共情机制的充分理解上.

    共情认知传播情绪传播传播模型共情机制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去小农化"形成逻辑及影响因素

    朱天义黄慧晶应立
    179-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力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着重协调好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小农户生计的关系,让小农户能够共享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然而,受到自身和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小农户逐渐开始掉队,出现了"去小农化"现象,即小农户逐渐丧失了农业生产领域的主体性,形成对资本和技术企业的高度依赖.本文构建了"资源—行动"的分析视角,从资源情境、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体行动两个维度对"去小农化"形成逻辑展开研究,并验证了市场参与动机、社会内生动力、政府干预边界对"去小农化"的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去小农化存在一定社会治理风险,包括小农户主体性丧失,成为徘徊在城乡之间的"夹心人".

    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去小农化"资源—行动"分析视角

    资源依赖与回应策略:村企共建促进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

    胡占光吴业苗
    192-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企共建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基于"资源依赖—回应策略"分析框架,对浙江省X村村企共建的实践进行分析,探究村企共建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研究发现:村级组织与企业主体间存在着"资源依赖—回应策略"的实践样态,即村庄对企业的精英人才、组织建设等组织资源产生权威性依赖;产业发展和生产经营等市场资源产生发展性依赖;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等社会资源产生治理性依赖.面对着不对称性依赖,村庄往往采取"化被动为主动"的策略性自主,选择与企业进行组织共建、发展共融、社会共治的回应策略,调节对企业资源依赖程度,从而塑造出权威吸纳、发展借力、治理增能的复合机制,提升乡村振兴的自主性.

    村企共建乡村振兴资源依赖

    乡村产业振兴中的联农带农实践:类型、逻辑与成效

    姚秋涵于乐荣
    202-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联农带农是扎实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机制.依据资源依赖理论,以西南地区多元化的产业联农带农实践为典型案例,探讨相关利益主体间的资源依赖关系、实践逻辑与益农成效.研究发现,乡村产业振兴中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和村社组织基于不均衡的资源优势,形塑出政府主导型、资本驱动型和村社引领型的利益联结模式,其实践逻辑及益农成效存在显著差异.政府主导型联农带农成效与政府政策目标和资金分配流向密切相关,资本驱动型的联农带农成效主要由市场供需决定,村社引领型联农带农成效受村社组织管理能力影响.因此,应当分类施策,优化政府主导型、改善资本驱动型和支持村社引领型联农带农实践,以实现产业振兴在富民增收中的作用.

    资源依赖利益联结产业振兴联农带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