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石油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石油大学

杜志敏

双月刊

1674-5086

swpuxuebao@yahoo.com.cn

028-83035295

610500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出院内教师的科研成果为主体,也刊出部分来自现场关于油气勘探、油藏工程、钻采工艺及设备、油气井完井与保护、油田化学、油田地面工程等方面的科研成果,突出反映了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石油文摘PA等收录;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储层流体可动性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及展望

    谭锋奇马春苗黎宪坤静禹钱...
    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储层微观孔喉内流体可动性研究对于储层的精确评价和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是油气藏提高采收率的必要条件.依据研究对象的差异性,将孔喉流体可动性的研究方法分为矿物成分、孔隙结构及流体动用3个维度.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可动流体饱和度、可动流体孔隙度和束缚水饱和度等常用的可动流体参数,进而有效地对各类油气储层进行流体评价和产能预测.目前,国内外各大油田均采用核磁共振与其他实验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储层内流体的动用规律,并在致密砂砾岩、碳酸盐岩、煤层和油页岩等不同类型储层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另外,为了达到对不同类型油气资源的有效勘探和高效开发,必须明确储层内流体可动性的控制因素.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流体可动性控制因素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其中,宏观因素主要包括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岩相类型;微观因素主要包括孔喉结构、储层物性、矿物成分及水膜厚度等.目前,虽然流体可动性研究方法的种类已较为丰富,并且在不同类型油气资源的评价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在其应用的广度和精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在后续的发展中可综合应用孔隙网络模型、油藏数值模拟、多参数评价指标以及联立地球化学参数等新思路和新方法,深入揭示微观孔喉流体可动性的渗流机理,不断提高可动流体综合评价的精度,为油藏开发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地质依据,推动石油行业的高效发展.

    流体可动性研究方法影响因素致密储层核磁共振技术

    西湖凹陷中南部花港组下段储层成岩-孔隙演化

    赵晓明代茂林刘舒葛家旺...
    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湖凹陷中南部花港组下段储层具有丰富的致密气资源,是该区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基于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物性测试和X衍射等资料,对西湖凹陷中南部花港组下段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孔隙度主要在7%~10%,渗透率主要在0.10~0.50mD,裂缝不发育,属于致密储层.储层先后经历了早成岩A期、早成岩B期和中成岩A期,目前处于中成岩B期,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和胶结作用较强.孔隙定量演化结果显示,压实作用使储层孔隙度降低了 29.67%,是储层原生孔不发育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使储层孔隙度增加了 15.14%,是深部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度降低了 13.55%,是储层孔隙结构变差的重要原因.综合孔隙演化结果和油气充注时间关系,该区花港组下段储层属于"先致密后成藏"的致密储层.

    西湖凹陷花港组下段致密储层成岩作用孔隙定量演化

    游荡型辫状河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

    王海考王淼于忠良余成林...
    3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冀东油田高104-5区块馆陶组辫状河模式认识不清、砂体预测不准的问题,开展砂质辫状河河型分类研究.首先,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古气候、岩石粒度、层理构造、相序、溢岸、落淤层发育情况以及砂体形态等指标确定研究区为游荡型辫状河.随后,以Miall构型要素分析理论为指导,建立了辫流带、单一辫流带内河道和心滩边界识别标志,实现了研究区游荡型辫状河结构解剖,确定研究区单一辫流带宽度平均1 400.00m,单一辫流带内心滩平均长度为414.47m,宽度平均为158.86m,河道宽度平均53.18m.心滩长宽比集中在2.0~4.0,心滩宽度与辫状河道宽度比为2.2,为宽坝窄河道辫状河沉积模式.最后采用沉积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游荡型辫状河沉积相模式,可为油田开发提供指导.

    游荡型辫状河河型分类沉积构型沉积相模式高104-5区块

    页岩储层应力敏感性的时间效应

    康毅力赖哲涵陈明君吴建军...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应力及其作用时间是控制岩石孔隙和裂缝变形的重要外部因素.页岩储层的多尺度孔隙结构特征及孔缝配置关系使得其应力敏感时间效应具有特殊性,然而,以往研究尚未考虑有效应力加载及卸载时间对页岩应力敏感行为的影响.以川南威荣气田龙马溪组页岩气藏为研究对象,钻取不同孔缝发育程度的页岩样品,设计并测试了变有效应力状态下变加载及卸载持续稳定时间对岩样渗透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有效应力从5 MPa升至35 MPa时,微裂缝岩样和基块岩样渗透率分别降低了 66.82%和27.19%,卸载过程中渗透率恢复率为74.73%和79.82%.页岩渗透率越低,有效应力滞后效应越显著;2)恒定有效应力加载持续稳定时间从2.5 h延长至10.0 h,应力敏感系数增加3.76%~80.17%,且当有效应力较小时的时间效应更显著.研究认为,页岩组分及多尺度孔缝结构是导致其孔缝变形行为差异性的主因.基于实验研究结果,推荐页岩样品老化处理为6.0 h,提出了优化页岩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方案和优化气井工作制度的建议.

    页岩应力敏感多尺度孔缝结构时间效应有效应力渗透性

    赋能纳米碳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进展

    刘锐陈泽洲高石蒲万芬...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赋能纳米碳由于高横纵比和两亲化结构,体现出表面活性剂、分子薄膜、胶体、液晶分子和聚合物的多面特性,在纳米化学提高原油采收率领域独具优势和应用潜力.调研总结了一维碳纳米管、二维石墨烯等纳米碳结构和性质的共性与特性,全面归纳了纳米碳的起源、制备方法与赋能路径;提出了油藏高温、高矿化度条件纳米碳的精细调控赋能策略,剖析了赋能纳米碳在水-油和水-岩石界面吸附和组装机制,多维度精细表征手段及信息化物理模拟方法.以水驱油藏波及系数和波及区内驱油效率均低的普遍性问题为导向,基于纳米的分子—粒子跨尺度特征和水-油-岩界面效应提炼了赋能纳米碳大幅扩大波及系数和提高驱油效率的协同耦合机制.最后,提出了赋能纳米碳提高原油采收率规模应用存在的问题和低碳、高效的发展路径.

    纳米碳赋能路径界面自组装表征物理模拟提高原油采收率

    基于油基钻屑制备压裂支撑剂的室内研究

    白杨常爽刘宇程柳新国...
    7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热解析后脱油钻屑处理难和处理方式单一的问题,开展了将油基钻屑残渣制备成免烧压裂支撑剂的研究,研究了钻屑与水泥比、CMC添加量、石膏添加量和养护天数共4个因素对免烧压裂支撑剂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原料配比较优的情况下,制备工艺为钻屑水泥比0.67(质量比),石膏添加量为6%(质量分数),CMC添加量为4%(质量分数),养护时间28 d.该条件下制得的压裂支撑剂颗粒体积密度为1.47 g/cm3,视密度为2.52 g/cm3,35 MPa下颗粒破碎率为1.57%.经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衍射仪分析发现,此时压裂支撑剂内部结构致密,孔隙封闭,水化产物CaO·SiO2·nH2O凝胶和钙长石类物质有利于提高压裂支撑剂的综合物理性能.为脱油钻屑残渣利用提供新的方向.

    免烧支撑剂水力压裂油基钻屑水化硬化资源化利用

    基于产量损失率的气井合理配产方法研究

    罗建新赵茂林张烈辉刘继柱...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理配产对气井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有的配产方法一般是按照无阻流量的1/6~1/3来进行.在研究气体在地层中的非达西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产量损失率的概念,通过量化非达西效应造成的产量损失,建立了气井产量损失率与无因次产量的图版.对于每一个配产,可得到与其相应的产量损失率,非达西效应对气井产量的影响就有了定量化的表征.因此,可根据产量损失率来进行合理配产.对于某些高压气藏,由于地层压力高,气体压缩程度大,地层条件下非达西效应并不强,产量损失率比较低,这类气井就可以将产量配高一些.该配产方法可实现量化储层气体非达西渗流损失,实现气井合理配产.该研究成果能在气井常规配产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气井配产制度,更好地满足气井长期稳产、高效开发的需求,为气藏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

    产能方程非达西渗流产量损失率合理配产气藏

    小角度燕尾型同层侧钻水平井分段控水策略

    唐晓旭裴柏林赵威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油田高含水低产低效的井逐渐增多,部分区块产量递减快.同层侧钻水平井技术搭配分段控水完井是治理高含水低产低效井的有效手段,但小角度燕尾型同层侧钻水平井应用分段控水完井后未见到控水效果.为此,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发现此类井分段控水失效原理,确定了原井眼的"空腔"是分段控水技术在此类井上适应性差的主控因素.在考虑可行性及经济性等因素后,调整现阶段的钻完井思路,提出了水平段延伸与优化完井管柱配管的综合钻完井改进策略,并对该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矿场试验验证.试验井控水效果远超预期,投产164 d仍未见水,无水期累产油高达1.5×104m3.该策略在目标井控水效果显著的同时,单井建井成本增幅仅为8.8%,为后续类似低产低效井治理提供思路及技术储备.

    低产低效井同层侧钻技术分段控水技术水平井控水钻完井策略优化

    基于模糊评判决策的天然气驱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胡书勇郑冰洋阴艳芳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天然气提高采收率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针对天然气驱油藏缺乏相对应的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无法对开发效果进行正确、客观、科学的评价.根据油田开发行业标准、水驱和CO2混相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了评价天然气驱油藏开发效果的10项评价指标:采收率提高幅度、换油率、增产倍比、储量动用程度、储量控制程度、压力保持水平、存气率、气油比增长倍数、阶段注采比及注气时机.结合W天然气驱油藏的地质特征、生产动态以及注气开发特点,建立了天然气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应用层次分析法、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决策的天然气驱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将传统的单指标、定性开发效果评价转化为多因素、定量的开发效果评价.应用实例表明,该天然气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对同类型天然气驱油藏开发效果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天然气驱油藏开发效果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模糊评判决策

    亲油水泥浆界面封隔性能评价研究

    黄盛周灿李早元杨川...
    115-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页岩气井油基钻井液条件下固井时,套管与井壁表面附着油膜或油基钻井液易导致水泥环界面封隔能力下降,形成窜流通道,影响后期增产改造作业.虽然前置液能有效提高界面润湿反转,但受用量、冲洗效率等因素限制,界面仍会出现油膜附着情况.为此,在水泥浆中加入亲油表面活性剂,制备形成亲油水泥浆,赋予水泥环亲油能力.采用接触角、剪切胶结强度、界面水力封隔测试等评价了亲油水泥石的亲油能力及界面封隔效果.研究发现,非极性溶剂在亲油水泥石表面接触角远低于常规水泥石表面,具备良好的亲油性能;亲油水泥石与含白油、油基钻井液的套管、页岩岩芯胶结后,一、二界面抗流体窜流压力分别提升500%和400%,胶结强度分别提高205%和122%;亲油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不会对水泥水化程度、水泥浆工程性能及水泥石力学性能产生负面影响.结果表明,亲油表面活性剂掺入后可有效提高水泥环与含油界面的封隔能力,具备提高油基钻井液条件下水泥环-套管-地层界面胶结与封隔性能的潜力.

    页岩气固井界面封隔油基钻井液表面活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