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石油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石油大学

杜志敏

双月刊

1674-5086

swpuxuebao@yahoo.com.cn

028-83035295

610500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出院内教师的科研成果为主体,也刊出部分来自现场关于油气勘探、油藏工程、钻采工艺及设备、油气井完井与保护、油田化学、油田地面工程等方面的科研成果,突出反映了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石油文摘PA等收录;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塔中深层稠油在不同氧含量下的动力学特征研究

    周代余杜轩杜虹宝闫更平...
    123-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油在减氧空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过程复杂,准确分析油藏条件下原油氧化反应动力学特征十分重要.为实现对油藏条件下原油氧化反应的准确分析,需进行定性与定量综合研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法(TG)等定性与定量测试方法,综合研究塔中深层稠油油藏在不同氧含量下的氧化机理、氧化放热、失重和动力学特征.DSC实验结果表明,氧含量的提升对原油的氧化热效应促进明显,原油的氧化放热量与峰值热流量随着氧含量的升高而大幅增加.TG实验表明,随着氧含量的升高,原油的低温氧化区间不断缩短,低温氧化阶段的质量消耗减少.低温氧化区间的温度范围随静态氧化时减氧空气中氧含量的升高(氧化程度的加深)而逐渐变窄.基于TG实验数据,使用微分法Friedman和微分法OFW求取的原油低温氧化阶段活化能接近,且活化能均随转化率的升高而增加,塔中深层稠油在氧含量为5%的减氧空气中低温氧化阶段平均活化能为81.04kJ/mol.

    原油氧化减氧空气动力学分析热效应氧化机理

    塔中深层稠油减氧空气驱氧化特征及机理研究

    伍藏原张迅李杨姚杰...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塔中深层稠油油藏开展静态氧化实验,通过测试分析不同氧含量与不同氧化时间下产出油气组成,研究了油藏注减氧空气过程中原油与减氧空气的氧化特征、氧化途径与氧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原油的耗氧速率与减氧空气的氧含量呈正相关,与氧化时间呈负相关;二氧化碳的生成量随氧化时间与减氧空气氧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原油与减氧空气的反应会一定程度上使原油黏度增加,其黏度增加的幅度随减氧空气氧含量的升高和氧化时间的增长而增大;氧化后原油饱和烃与芳香烃的含量减少,胶质与沥青质的含量增加,且沥青质增加更为明显.原油在氧化后出现了 C=O的伸缩振动峰,且振动峰随着减氧空气氧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说明原油在氧化过程中发生了加氧反应生成了醛类等物质,且氧化反应随着氧含量的升高而不断加深.

    原油氧化减氧空气加氧反应四族组分低温氧化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技术

    佘治成陈利新徐三峰肖云...
    138-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拉哈塘奥陶系油藏是典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岩溶储层发育,储层储渗空间主要由大小不等的溶洞、溶蚀孔洞和裂缝组成,宏观上离散,局部连续,储集体空间多尺度,缝洞体空间形态及分布复杂.水驱是这类油藏最主要的开发方式,经过15 a开发,注水失效单井和单元逐年增多,水驱失效后,注气成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最重要手段,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哈拉哈塘进行了现场试验和推广应用,并且建立了 6因素注气选井标准,从岩溶背景、井储关系、钻揭深度、储量规模、生产动态及剩余油类型等6个方面选井,依据注气时机、注气方式、注气量、焖井时间及指示曲线等5个方面进行注气参数设计,取得了 一些注气选井原则和注气参数设计的初步认识,以期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开发提供参考.

    岩溶储层局部连续水驱失效注气提高采收率注气参数

    英买2缝洞型油藏注水及注气提高采收率研究

    陈方方彭得兵王娜王张恒...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英买2缝洞型油藏大量剩余油未被采出问题,基于典型储层结构组合特征制备了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注水和注气等不同开发方式的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阶段的含水率和采收率,定量分析了不同开发方式对英买2缝洞型油藏剩余油的动用效果;利用制备的裂缝-孔洞模型和断溶体模型,研究底水驱后注水、注气和气水交替开发方式的可行性,并明确了进一步提高英买2缝洞型油藏采收率的合理注采方式——低注高采注水驱油方式、高注低采注气驱油方式以及气水交替注入方式,其中,气水交替可较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结果可为英买2缝洞型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支撑.

    超深层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开发方式提高采收率

    高矿化度油藏"强化泡沫+凝胶"调驱实验研究

    樊晓伊周继龙周永强张金通...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春光油田稀油油藏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和产量递减的开发阶段.针对目前新增储量减少,剩余油分散,挖潜难度大等问题,油田亟需转换新的开发方式,从而进一步挖潜剩余油,实现油田稳产.在春光油田油藏条件下开展了"强化泡沫+凝胶"调驱实验研究,对比不同介质驱替结果表明,0.4%P2-1+0.1%温轮胶强化泡沫体系的提高采收率效果远优于单一介质体系.不同介质小段塞多轮次注入实验结果表明,在段塞用量相同时,注入轮次越多,小段塞越多,提高的采收率就相对更高,增加小段塞可以增加段塞体系对油藏的深部非均质调控能力和波及体积,进而提高驱油效率和实现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泡沫凝胶强化泡沐提高采收率介质驱替

    关于超深油气井完井工程与油气藏采收率的思考

    任今明潘昭才黄锟冯少波...
    169-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深油气藏的不断开发采收率与油气井的完井设计紧密相关.然而,由于钻井装备的限制、高压盐水层的存在、地层易垮塌和易漏失等开发特性以及经济评价因素的考量,超深油气井的完井方式多样(如裸眼完井、不超过φ127 mm 小尺寸油层套管完井等);生产管柱穿越射孔顶界乃至射孔底界的设计;多选用永久型封隔器等,这些都可能增加生产作业的难度、延长作业时间和提高作业成本,并影响开井率和最终采收率.选取两个已投入开发的超深油气藏区块作为案例,分析发现砂或泥砂埋积是导致开井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进而对采收率产生不利影响.研究提出超深井完井的研究与设计应预设出砂或泥砂埋积的情景,旨在延长砂或泥砂埋积的时间,以便为后续作业创造有利条件,最终目标是提高采收率.为此,研究从完井方式、油层套管尺寸、完井管柱配置、封隔器类型选择以及沉砂口袋设计等5个关键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与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钻完井投资、钻完井周期及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了综合测算.若经济评价指标未达预期,则通过提升单井产量来解决建井质量提升与经济评价之间的潜在矛盾.

    超深井完井采收率完井管柱经济评价

    川渝地区深井注水泥环空流体掺混规律研究

    杨涪杰孙劲飞胥珂维罗涵临...
    17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井固井注水泥过程中,由于长封固段,窄间隙,高偏心等复杂井眼条件的影响,环空流体易发生掺混,混浆可能导致掺混段摩阻增大,造成固井漏失.针对川东高磨区块油层套管固井作业中高偏心环空的循环当量密度(ECD)预测不准确的问题,开展了固井注水泥流体掺混模拟及混浆流变性实验研究,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实时计算混浆段各流体占比变化,通过流变实验拟合流变性方程计算井筒ECD,结果证明了偏心度是影响混浆比例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低偏心度时,钻井液、隔离液和水泥浆比例主要为5∶1∶4,而高偏心度时,比例主要为7∶1∶2;考虑混浆的ECD较常规ECD在上部混浆段高出0.2~0.8 g/cm3,在下部纯水泥段要高出0.2~0.5 g/cm3.本研究揭示了深井复杂井况对流体间掺混比例及混浆对井筒当量密度的影响,对保障川渝地区深井固井注水泥安全作业和提高固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深井偏心度掺混流变性循环当量密度

    序言

    江同文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