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石油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石油大学

杜志敏

双月刊

1674-5086

swpuxuebao@yahoo.com.cn

028-83035295

610500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出院内教师的科研成果为主体,也刊出部分来自现场关于油气勘探、油藏工程、钻采工艺及设备、油气井完井与保护、油田化学、油田地面工程等方面的科研成果,突出反映了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石油文摘PA等收录;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体流动表征方法探讨

    郑松青王强张世亮袁飞宇...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尺度差异大、流动复杂,很多学者认为渗流理论不能解决其流动表征问题,应该用管流理论解决.为厘清这一问题,从管流与渗流的概念、单相流流动特征及数学表征方法、油水两相流流动特征及数学表征方法3方面,研究了管流与渗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管流方程描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体流动的可行性,并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体流动的表征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从研究的角度,渗流可视为小尺度复杂管道管流;单相流时,管流存在层流、紊流两种流态,渗流也存在层流、紊流两种流态,层流状态,描述管流与渗流的方程是统一的,紊流状态,二者的描述方程不一致,但都是考虑惯性力的影响;两相流时,管流存在多种流型,渗流因尺度小、流型简单,管流基于流型建立了不同的流动表征模型,渗流利用相渗曲线解决两相流问题.说明,管流与渗流并不"冲突",渗流即是小尺度复杂管道管流,只是由于学科不同、研究对象不同,对流体流动采用了不同的表征方法.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描述不确定大,受油藏描述精度和研究范围的制约,现有管流的处理方法并不适用描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体的流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体流动表征问题应该在渗流力学的架构内,部分借鉴管流的处理方法来解决.

    管流渗流连续性假设流体流动表征缝洞型油藏

    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综合供能站架构建设方案

    徐海何伟谷金健丁波...
    13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在 双碳目标下,传统供能站由于能源结构单一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用户服务需求问题,开展了集电能、氢能、天然气及清洁油品等供给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供能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研究.研究结合综合供能站的业务功能需求,采用构建智慧供能站数字孪生体框架,以用户为中心、多维指标驱动、全生命周期管理作为建设方案的3大总体理念技术.通过技术原则、建设思路、孪生框架、业务功能以及技术应用对智慧综合供能站整体系统架构进行分析.阐述以员工、站长和总部3级设计的业务框架以及以安全、基建、营销、服务和管理5场景设计的技术框架,从而为用户提供多元化能源供给服务以及有力推动油气行业数字化、清洁化转型发展.为今后新能源行业智慧综合供能站数字化与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设思路.

    综合供能站数字孪生全生命周期指标驱动数字化

    气井化学控水研究进展与挑战及对策探析

    贾虎何威张雨菲黎棚武...
    14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中国已开发气田80%以上产水,严重影响气井产能.化学控水是提高产水气藏采收率的重要手段.综述了国内外常用气井化学控水材料,讨论了控水机理及适应性.结果表明,聚合物及聚合物凝胶通过阻力效应、惯性效应、润滑效应等实现不成比例气水渗透率降低(Disproportionate Permeability Reduction,DPR),其中,聚合物类堵剂适用于中高孔渗储层,通过"预处理液+改性聚合物"提高其环境适应性;聚合物凝胶适用于高温高矿化度、裂缝性产水气藏;相渗调节剂通过润湿性改变实现DPR,适用于低渗、致密、高产水气藏,不适用于裂缝性气藏;功能流体(纳米流体、微乳液体系等)多针对特定储层(如凝析气藏)条件设计,通过润湿性改变实现DPR;泡沫凝胶通过贾敏效应、分流作用实现DPR,适用于强非均质性和裂缝性气藏.同时,分析了气井控水面临的挑战,并进一步提出了根据水来源制定不同控水策略、研制分离膜控水新材料、预处理液改造储层环境和适度产水与控水一体化等6个气井控水策略及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可为气井控水实践提供指导.

    气井控水材料控水机理适应性分离膜

    中深层水平连通地热井取热特性研究

    张杰王贵洋王鹏涛王姝媛...
    16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效取热技术是实现地热效益化开发的关键,建立了水平连通地热井数值仿真模型,计算了连续开采和间歇开采工况下的出口流体温度和换热量,研究了注入温度、注入流量、水平段长度对系统换热性能和岩层温度恢复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注入流量增加,地热井出口水温下降,但整个系统换热量提高;当注入温度较高时,可有效提高出口水温,但系统换热量降低较大;随着水平段长度增加,出口水温和换热量逐渐上升,换热性能提高;岩层温度恢复能力随注入流量和注入温度的增加而提高.综合考虑钻井成本、水泵功耗等因素,适量增加注入流量、降低注入温度、增加水平段长度能有效提高水平连通换热井的换热性能;虽然高的注入温度可提升岩层温度恢复能力,但不利于提高系统换热性能.

    中深层地热水平连通地热井换热性能取热量地温恢复能力

    油气倒灌会发生吗?——与王永诗先生商榷

    李传亮刘东华
    170-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石油地质学中油气倒灌会否发生的问题,根据渗流力学的相关理论,通过理论分析深入研究了油气的运移成藏机理及地层超压的形成机理,并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运移与流动不同,流动需要压差驱动,运移不需要压差驱动,油气运移是浮力作用下的离散流或滴流;2)油气可以向上运移,油气倒灌不会发生,因为缺少动力的驱动;3)室内实验没有模拟地下情况,压差大,流速高,属于油气流动,而非油气运移;4)泥岩地层为开放地层,并不存在超压,地层水通过流动可以平衡地层压力;5)油气被地层水分割包围,可以出现超压,超压部分被毛管压力所平衡;6)上生下储式并不存在,烃源岩不一定位于油气藏的正下方,侧向运移也可以实现油气成藏.

    油气运移油气成藏油气倒灌地层超压烃源岩储集层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