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曲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

傅谨

季刊

1002-8927

010-63351659

100073

北京市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戏曲艺术/Journal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关注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发展方向,全面展示学院的各项科研成果,既能使外界更了解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也能为致力于戏曲研究的同仁们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料来源,并保持它的学科性和通俗性和趣味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直播PK、打赏与戏曲传播研究报告

    郑传寅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视机、手机的普及给文艺传播与欣赏带来极大便利,也导致舞台艺术观众的大批滑落,戏曲观众的滑落尤其严重.短视频和直播的出现,给戏曲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特别是直播,打破了舞台传播的时空限制,创造了吸引海量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奇迹.直播间里的同行PK和来自观众的打赏,让平日难以当主演的演员天天当主演,能获得较高收入.演员与观众通过直播平台即时互动,也必然引导戏曲创作和表演注意满足观众的思想与情感需求和审美崇尚,有助于克服戏曲脱离群众的倾向,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方针落到实处.直播PK、打赏是对古已有之的斗戏、缠头习俗的继承与发展,给疲弱的戏曲剧场经济带来了提振的希望.

    直播斗戏缠头戏曲现代传播

    现代哲理戏曲的文化来源与美学特征

    冉常建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哲理戏曲是伴随着中国文化转型的复杂过程产生和发展的.现代哲理戏曲受到了中国古典哲学、西方现代哲学、现代心理学、中国文化故事等多元文化的影响,成为古今中外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时代产物.现代哲理戏曲是以现代哲学阐释宇宙人生的艺术作品,是戏曲艺术守正创新的时代精华,是戏曲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

    现代哲理戏曲辩证思维现代哲学表意美学

    "滚调"新论——以晚明闽刻戏曲选本为中心

    田金弘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滚调是晚明时期流行的一种新型曲文组织形式,随青阳腔的流传而产生广泛影响.福建建阳地区的书坊迎合戏曲消费潮流,刊印了一批含有滚词的戏曲选集,成为今人研究滚调的重要史料.前辈学者依据晚明闽刻曲选取得了滚调研究的丰硕成果,但仍有三个问题需要厘清:一是"中号字"滚词的辨识;二是滚词的来源与生成方式;三是加"滚"主体面向不同剧目、散出时的加滚偏好.考察以上问题,有助于深化对滚调的文本形态、艺术来源及表现特征的认识.

    滚调闽刻戏曲选本中号字滚词来源加"滚"偏好

    《曲谱大成》编纂新考

    李健
    3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见的《曲谱大成》四种残卷,加上学界以往所见三种残卷,可复原《曲谱大成》的原貌:格律谱和工尺谱并存.《曲谱大成》编纂的直接动机在于解决曲谱中宫调混乱、腔板错杂、不辨阴阳、宫调缺失的问题,同时,《曲谱大成》的编纂还有政治统治、文化归服等层面的意义,是清廷系统、集成式文化工程的一部分.窜入孔德本中的《律吕正义》原稿本,当写成于康熙五十二年十月至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之间,则孔德本当为康熙年间稿本,《曲谱大成总论》当成稿于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之前,《曲谱大成》是在康熙末年成稿的官修曲谱.于振在雍正元年才进入内廷,故既不可能作《曲谱大成总论》,也不可能参与编纂《曲谱大成》.于振"叙其大概"的成果即《订正宫调二十二则》,用康熙十四律,故其二十八调中十二调的调高已经发生变化.乾隆初年,于振主要担任《律吕正义后编》分校,并未参与《九宫大成》的编纂工作,他仅为《九宫大成》"叙其大概"(乾隆九年)、并作序(乾隆十一年)而已.孔德本的杂论实际上是《曲谱大成总论》的直接材料来源和初稿.

    曲谱大成律吕正义九宫大成康熙十四律于振

    清代孤本红楼戏《红楼梦套曲》考论

    吴佳儒武迪
    4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藏于苏州图书馆的《红楼梦套曲》为清嘉道年间中州文人王庆澜所撰,此前未见戏曲书目与红学书目著录,系海内孤本.王庆澜在演绎《红楼梦》经典情节之余,发覆原著,补写出他所理解的红楼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为散曲家,王庆澜的散曲创作经验在抒情性、曲套结撰等方面助益了其剧曲创作,但也带来了关目松散无序的副作用.《红楼梦套曲》交织着中州与江南双重地域文化,王庆澜在剧中对贞洁的关注与情欲批判,受到中州浓郁理学氛围的影响,而他对江南文化的自觉体认及其江南朋侪的俗文学趣尚则构成了该剧创作的潜在文化语境.《红楼梦套曲》是少见的附有评点的红楼戏,其评点既展现出红楼戏评点参照原著的普遍特征,又体现了解说创作构思的独特视角.《红楼梦》续衍文学大多被作者自觉地接续到原著的叙事脉络或阐释空间中,表现出为原著"加注"的创作态度.

    红楼戏王庆澜红楼梦套曲戏曲评点

    "潜隐剧本":清代宫廷"行围承应"戏的特殊正统言说

    叶子
    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围承应"戏是清代宫廷特有的表现围猎情形的戏曲作品,它以最高统治者为主要观众,以宣扬清廷之正统性为旨趣,借助戏曲文学和舞台搬演,从政权统系、统治根基和权力结构等方面传递出清王室内部对于其政权之正统性不同于官方说辞的特殊理解,揭橥了清宫政治环境以及王室民族身份认同对戏曲形态之深刻影响,为探索艺术与政治的互动以及管窥少数民族文化对戏曲艺术的参与提供典型案例.

    行围承应清代宫廷戏曲正统潜隐剧本

    清代戏曲家谢堃《春草堂四种曲》考论

    韩付强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戏曲家谢堃,撰有传奇《黄河远》《十二金钱》《绣帕记》《血梅记》四种,合称《春草堂四种曲》,收录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春草堂集》中.本文通过考察学界较少注意的道光十年(1830)刻本《春草堂集》,有以下新发现:一、谢堃《春草堂四种曲》完成于道光十年.二、谢堃第一部戏曲创作《黄河远》完成于道光九年(1829).《春草堂四种曲》的完成时间应为道光九年至道光十年,而非学界普遍认同的道光四年(1824)至道光二十三(1843)年.三、道光十年刻本《黄河远》现存有吴梅批订并跋本,学界只注意到跋语,未曾提及批语.以上发现对考察谢堃的生平与戏曲创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谢堃《春草堂四种曲》《黄河远》吴梅

    论"梅程党争"与曲本整理

    张紫阳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兰芳与程砚秋的争锋从舞台延伸到公众形象塑造方面,进而延伸到戏曲研究领域,双方师友也以戏曲音乐院和国剧协会为阵地,创办刊物、进行学术方面的竞争.在这一过程中,梅党出于为《国剧画报》准备材料的动机,开始整理缀玉轩藏曲.此举引起程党重视并仿效,进而随之整理玉霜簃藏曲并刊发于《剧学月刊》.后两党又以自家刊物为阵地,广泛披露罕见珍本、编制目录提要.这种学术竞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推动了学界对梨园藏曲本的重视,进而对20世纪30年代的戏曲文献整理、戏曲目录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梅程党争梨园藏曲国剧画报剧学月刊戏曲文献学

    传承与新变:论民国时期的古代戏曲总集编纂

    陈妙丹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学人对古代戏曲的搜集、整理与编选极大地推动了曲学的发展.吴梅及其弟子们接续和发扬曲籍校勘传统,旨在重振曲学,使其"与诗词竞爽".在词曲被纳入近代教育体系的进程中,其所编选集起到教辅和经典普及的双重作用.与此同时,孙俍工、童斐等人因学术转关的大势开始关注俗文学视域中曲史的建构,并在戏曲总集编选中投射进当时的新思想与新文化.这一时期的曲总集编纂强化了曲学与曲本的关联,展现出了独特的批评意识与批评形态.

    民国曲学古代戏曲总集编纂

    豫剧唱腔腔式形态研究

    纪明明
    10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腔式是一种具有内在推动力的弹性程式,具有概括多种情绪表达的抽象功能和代表剧种唱腔特征的框架格范,是戏曲曲式中最具特色和辨识度的基础节奏结构,也是各剧种相互区别的主要参照.豫剧腔式既具有梆子腔系"眼起板落"的类属特征,又特色鲜明、自成一支.起板开腔上,以中眼起腔为主,综合使用语言与音乐节律同步的顶板型腔式和语言与音乐节奏强弱错位的眼起型腔式.腔句结构上,以中眼起分尾两腔式为主,间或使用一气呵成的单腔式,慢板起腔上句常用三腔式.腔节组合上,豫剧常用分头式、分尾式腔型.尾逗唱词上,一般不开尾.独特的腔式形态是豫剧唱腔音乐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豫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本质规定性之一.

    豫剧腔式结构唱腔节奏音乐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