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曲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

傅谨

季刊

1002-8927

010-63351659

100073

北京市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戏曲艺术/Journal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关注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发展方向,全面展示学院的各项科研成果,既能使外界更了解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也能为致力于戏曲研究的同仁们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料来源,并保持它的学科性和通俗性和趣味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存在"与"行动"——论古典戏曲情节艺术与现代戏曲情节艺术的区别

    吕效平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评论》2023年第1期刊载的论文《论传统戏曲与传奇的手卷式结构》描述了现代戏曲的"情节整一性"与古典戏曲"手卷式结构"的差异,但不认为这种差异具有"现代性"与否的意义.本文认为现代戏曲与古典戏曲情节艺术更本质的差异是,前者描写人之"行动",后者描写人之"存在";现代戏曲的"情节整一性"更应该被定义为"行动整一性"."手卷式结构"用于描写人之"存在",不但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常见情节样式,也是欧洲中世纪戏剧的常见情节样式,因为在中世纪个人的"行动"既是不可能的,也是缺乏意义的,戏剧无从描写.情节艺术的"行动整一性"以现代世纪的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世界观为其基石,是现代世纪戏剧艺术的特征.中国当代戏曲创作的障碍就在于人之"行动"往往受到阻遏,其"现代性"精神不能畅扬.

    存在行动古典戏曲现代戏曲情节艺术整一性

    新世纪戏曲学术体系的建构、特点及趋向

    李志远王宁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的戏曲学术体系建构取得长足进展,形成了由戏曲资料、戏曲志、戏曲史、戏曲理论和戏曲美学等五大分支体系为主体的戏曲学术体系.经对新世纪戏曲研究成果的可视化分析,可以清晰看出在新世纪戏曲学术建构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的学者和单位以及关注的戏曲学术热点.基于现有的分析,认为今后戏曲学术体系建构应加强戏曲教育学术体系研究,进一步完善戏曲史学术体系、戏曲理论学术体系和戏曲美学学术体系,强化当下戏曲学术体系建构的当代性,加强戏曲学术研究的国家引领机能.

    戏曲学学术体系戏曲理论戏曲美学

    形态学视域下的中国戏曲研究

    卢俊丹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戏曲研究领域,引入形态学方法,从纵向研究其形态的"层累递进"过程,可见其历史发展、目前现状和未来趋向.从横向研究其各个组成要素的排列组合、相克相生所形成的"格式塔",可见其本体特征、整体风貌和艺术追求.进而探究制约其形态变化的内在动力、外部条件和社会因素,在内外互动、古今对比、中西融合中,寻求中国戏曲形态因袭、变革、发展的"本体性状态"及其规律.通过对这门艺术的历时态产生轨迹和共时态结构形式的分析,使人们对戏曲的基本形态及其演化过程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这样,既能对深化戏剧学理论形成较大影响,也会对繁荣戏曲艺术产生积极作用.

    中国戏曲形态学内在结构外部形式

    元代曲籍刊刻考述

    杨惠玲
    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代曲籍刊刻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直到至正年间才较为活跃.刻曲重镇以杭州居首,大都次之.从事刻曲的群体中,书商与下层文人为数最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曲籍刊刻的特征.由于读曲习惯尚未养成,阅读市场难以形成,曲籍的受众以艺人、戏迷、曲师和书会才人等下层百姓为主,书商往往选择低成本、低质量与低书价的经营策略,导致刊本大多粗制滥造,既不适合案头阅读,也缺乏收藏价值.只有曲籍阅读市场形成并不断拓展,文士阶层也重新崛起,坊刻与家刻才能齐头并进,迎来曲籍刊刻的黄金时代.

    刊刻曲籍元代阅读市场

    论毛晋《六十种曲》的"弁语""题辞"

    孙蓉蓉
    4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晋《六十种曲》的"弁语""题辞",是我们理解、认识和研究毛晋及其《六十种曲》的重要文献资料.年代久远、版本众多,造成弁语、题辞的收录存在诸多的问题,需予以辨析和探讨."弁语""题辞"中毛晋提出了"忠孝节义""情种""雅正"和"出奇"等观点,并在片言只语中透露出《六十种曲》编选过程中有关"演剧""善本"和"二三同志"等问题.

    《六十种曲》"弁语""题辞"戏曲思想编选过程

    寿安宫戏楼及其演剧活动

    李文洁
    5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寿安宫戏楼是紫禁城中除畅音阁外的另一座三层大戏楼,其修建与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皇太后有密切联系.该戏楼在嘉庆四年被拆除,也未留下演剧档案.本文通过查阅寿安宫相关文献,实地考察寿安宫正殿和东西配楼,梳理了寿安宫先后出现的两座三层大戏楼的历史沿革,推考了戏楼的建筑形制,并在有关"地涌金莲"档案和戏本的基础上对该戏楼演出《地涌金莲》的情况作分析讨论.对该戏楼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还原乾隆时期万寿节演剧活动的本来面貌,而且可以进一步探究清前期宫廷戏曲的舞台演出情况.

    寿安宫戏楼演剧活动《地涌金莲》

    清宫寿戏《洞仙庆贺》考论

    孟睿刘铁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宫寿戏《洞仙庆贺》编制于乾隆时期,最初应为乾隆万寿所用,在嘉庆朝曾一度改编用于中秋承应,并更名为《玉露秋香》,而后至迟在道光、光绪两朝分以《洞仙拱祝》《八仙庆寿》称之.《清代杂剧全目》认为《洞仙庆贺》为《洞仙拱祝》之改编本,实际情形可能与之恰恰相反.《洞仙庆贺》横跨月令承应和万寿承应,但以万寿承应居多,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用作皇帝、皇太后、皇贵妃万寿承应和皇后千秋承应剧目.现今见有《洞仙庆贺》刊出剧本二十三部,见诸确切记载的演出记录二十九次,实际应不止于此.随着演出情境和面向对象的变化,每次演出所用剧本也相应进行了调整,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清宫寿戏的写实性特质.

    《洞仙庆贺》寿戏清宫

    场上之曲的传统诗学观——浅析吴梅中国戏曲史研究的三个特征

    陈杰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梅侧重传统曲律研究,戏曲史著述只有《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ABC》两部,其中《中国戏曲概论》是他唯一一部关于中国戏曲史较为全面系统的著述.吴梅的戏曲史研究前后持续约30年之久,他对中国戏曲的体认并没有局限在文学一隅,尽管他专注曲律,偏爱雅部昆曲,但他却能将戏曲视为综合艺术进行全面研究,特别重视场上之曲,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研究戏曲形态在历史中的衍变轨迹.他不仅拓宽了戏曲史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而且还创治了研究中国戏曲的具体方法.他坚守民族民间戏曲的立场,专研本民族戏剧的治学态度,仍能为今天的戏曲史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吴梅场上之曲综合艺术传统诗学民族戏剧

    晚清民国时期的京剧传播与地方剧种接受

    王萍
    9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民国时期京剧传播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光、同治为传播初期阶段,光绪至民国是传播的鼎盛阶段.京剧的广泛传播及其影响力,提升了社会对京剧艺术个性、美学风格等的认知,在传播中京剧确立了其舞台主体地位,并且为众多地方剧种学习、接受提供了艺术典范和资源.而这一时期地方剧种的京剧接受也逐渐盛行,从表演、剧目到音乐、舞美,地方剧种几乎形成全方位的认同、接受.一定意义上在近代戏曲历史发展过程中,京剧传播与地方剧种的京剧接受蕴含了近代戏曲丰富的文化信息.

    京剧传播京剧影响力地方剧种接受晚清民国

    班超形象在戏曲剧本创作中的流变研究——以京剧《玉门关》为例

    刘新阳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剧《玉门关》是京剧小生应工的传统剧目,清道咸以来的龙德云、张宝昆、朱素云等均有演出,清车王府藏曲本、昇平署藏本、民国《戏考》等均收录该剧剧本,各有不同.姜妙香自20世纪30年代演出此剧,40年代至60年代又对该剧的情节、人物和唱词进行多次修改,使其摒弃因时代、文化等局限呈现的旧有面貌,成为今天京剧舞台上小生行当的经典剧目.

    京剧玉门关姜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