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月刊

1002-1698

xsjzzs@163.com

0551-63422973 63411542

230071

合肥市潜山路绿地蓝海国际大厦A-1801

学术界/Journal Academics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宪法精神和创新理念,指导办刊,努力追求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探究和解决中国人自身发展问题,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权威和尊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主体自觉的唯物史观证成

    韩升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证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自觉,不仅是对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的学理澄清,而且是面向未来增强走自己路的信心与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自觉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奋进意识,二者有机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拓创新的实践创造之中.中国式现代化生发于中国大地的强烈社会现实感和明确问题意识,蕴涵着对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独具特色的自然禀赋和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的清醒认知.中国式现代化从明晰文明传承赓续的源头依托、确立文明创新发展的方法论原则和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表征等三个方面找到了实现中华文明在传承赓续中重焕荣光的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反思了西方现代化陷入危机的根源,在与世界现代化运动的互动中创生了健康积极的他者意识.结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自觉不是"过去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

    中国式现代化民族传统中华文明唯物史观文化主体性

    从世界现代化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个性

    袁银传段思思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基于现代化共性叙事,中国式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发展中国家"依附型"现代化路径的扬弃与超越,开辟了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给世界现代化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新方案.

    世界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共性个性

    俯仰周旋只事天:陆象山的士宦生涯

    何俊
    2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象山的心学之为实学,充分表征于他的士宦生涯.象山的生平并不复杂,但心路历程跌宕起伏.象山士的身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有赖于家庭乃至家族的安排,从世系叙述的元叙事推动,家庭经济的保障,到父兄的影响,以及自己的主体自觉.象山具有强烈的得君行道愿望,但整个仕途处身于朝廷的底层官员,虽尽所能做了工作,并在轮对中充分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但基本上是碌碌难有作为;晚年除荆门,得以施其志与学,如古循吏.象山希望在权力世界中能够"折之以至理",摆脱"以分异人为快"的游戏规则,充满理想,并多豪迈,"俯仰周旋只事天".

    陆象山士的培养宦海沉浮

    "假设""想像"下的"绝无可疑"——管窥《朱熹的历史世界》的写作悖论

    许家星
    4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该书频繁采用假设推测、证实举例、心理想像、绝对无疑、夸饰惊人类词语,如"假定""证明""想像""铁案""划时代"等,来对道学文献加以政治化解读,强调道学的外王中心论.但其对材料的使用和解读,实已饱受质疑,颇显疏漏.全书本立足于充满假设想像的探索性、主观性写作,但作者却往往作出决然无疑的断定,这与作者追求的平心而论、历史客观性、非绝对性的治学要求实为相背.

    《朱熹的历史世界》假设想像绝对性

    历史前提视域中马克思生产力概念及其中国化创新形态

    肖士英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判定"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得以可能的根本前提,判定该历史前提得以可能的内在要求显现为五方面具体内容.从马克思揭示的历史前提视域看,没有人的生命存在,就没有包括生产力在内的历史的一切.生产及生产力的主体是有生命存在的人,人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与质量,决定生产及生产力存在的可能性与质量.因此,生产力的根本内涵,必然是作为生产人生命存在能力的生产力,其外延必然是由五种分支生产力构成,这五种分支生产力分别生产满足历史前提得以可能的五方面内在要求的产品生产力.生产人生命存在的生产力作为总体生产力,既统摄五种分支生产力,又通过五种分支生产力来存在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把"人民的存在发展"置于新时代历史前提地位,以"五位一体"建设为该历史前提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历史前提的如此规定性,决定了其必然把生产力的根本内涵判定为生产人民存在发展的能力,把分别生产五种文明建设产品的生产力,判定为生产人民存在发展的总体生产力的五种分支生产力,以这五种分支生产力为生产人民的存在发展的生产力的外延,从而形成了历史前提视域中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中国化创新形态.

    马克思历史前提人生命存在总体生产力分支生产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新发展理念的双重解构

    唐斌
    6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前沿技术,能够有效推动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实现劳动力的重塑与提升、劳动资料的智能化革新、劳动对象的拓展以及更深层次的要素组合优化,为现有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新时代下,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维度框架中引导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克服数据缺陷、数据偏见、商业化不确定性强,以及政策监管不足等一系列瓶颈约束,由此构建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质生产力体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生成式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发展理念

    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盛朝迅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和场所,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得到市场认可才能发展,才能使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市场体制不够健全,区域层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和同质竞争,要素层面存在市场化配置卡点堵点,产业层面尚未形成有效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一体化配置机制.需要完善全国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制度保障,构建全国统一要素市场,促进技术、人才、数据、资本等各类生产要素高效配置,适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链话语权,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合力,增强市场体系在促进产业升级和附加值攀升中的支撑力,促进产业提质升级.

    全国统一大市场新质生产力制度要素产业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意蕴、时代价值及建设路径

    张夏恒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有必要深入系统地探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价值及建设路径,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演进路程,可认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核心在于构建并发挥市场经济效能,保障在于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选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主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举、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体现.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实现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协同互补、做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兼顾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以及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此来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十届三中全会市场经济经济体制

    明代历史小说的故事演化与接受伦理

    江守义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小说的故事演化,是说同一历史人物故事演化为不同主旨的小说,这既与小说家对历史故事的伦理定位有关,又与读者接受时的伦理偏好有关,这突出体现在《隋唐两朝史传》《隋史遗文》《隋炀帝艳史》三部明代历史小说由于关注点的差异带来的隋炀帝故事的演化中.除了关注点差异带来的故事演化外,故事演化还让同一历史人物在不同小说中的伦理面貌出现巨大差异乃至对立,这突出体现在晚明关于袁崇焕和魏忠贤的时事小说中.

    故事演化接受伦理明代历史小说

    现代国家建构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杨明洪
    10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国家建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成就,从现代国家建构视域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新视角.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起始于对晚清以来中华民族概念的再造,成型于中华民族"站起来"阶段,发展于中华民族"富起来"阶段,升华于中华民族"强起来"阶段,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纳入其人民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框架之中.基于现代国家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回答了中华民族的属性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使命、制度归依、精神滋养和实践载体等基础性问题.百来年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中探索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道理,其实践形态则是基于现代国家建构实践而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多个侧面.其逻辑起点源于恢宏的国家现代化建设,政治基础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而内容上则指向其自身纵向建设与横向建设,国际价值聚焦于以和平崛起为价值基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现代国家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