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月刊

1002-1698

xsjzzs@163.com

0551-63422973 63411542

230071

合肥市潜山路绿地蓝海国际大厦A-1801

学术界/Journal Academics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宪法精神和创新理念,指导办刊,努力追求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探究和解决中国人自身发展问题,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权威和尊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华简《参不韦》与乡遂制度的源起

    刘成群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字字形角度分析,清华简《参不韦》的底本可能起源于齐地;从文献语法角度来判断,清华简《参不韦》的主体部分可能形成于春秋前期.从《参不韦》所记载的司工、司马、征徒职能来看,该文献体现出了制国、制鄙和基层编伍观念,同时隐含授田信息,这可能与春秋前期齐地的管仲改革有着紧密联系.《周礼》所记载的乡遂制度并非是西周实录,很可能是对管仲改革的理想化修饰.清华简《参不韦》的出现,为《周礼》式乡遂制度起源于管仲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参不韦》管仲改革乡遂制度

    从清华简《封许之命》论西周初期分封——兼议周公遮蔽下的成王封建

    陈颖飞
    14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华简《封许之命》带来的一系列新知:成王封许、始封君是吕丁、因功受封,纠正了许慎所言"甫侯所封"、杜预所指"武王封其苗裔".杜预的武王说疑系误读《周本纪》武王封诸侯.《周本纪》为了展示周初的政治宏图,将武王、成王的分封揉合,一并归于武王.周初的分封,历武王、成王二代,在内外政治局势推动下而形成,并非断点式的一次或二次一蹴而就,有一个线性发展过程.可分为武王、周公摄政(成王前期)、成王亲政(成王后期)三个阶段.武王克商后,确曾褒封圣王后裔、封功臣谋士.成王前期,先封康,继而封齐鲁燕等重要封国,在立足西土的基础上,拓展对东土、北土的控制.成王后期,进一步加强对北土、东土的控制,并大力经略南土,分封唐、邢、黎、韩、凡、蒋、茅、胙、祭,以及曾、鄂、厉、许、楚、邘、应等国,并徙封鄂等国.藉由不断发现的出土文献,周初封建的丰富性,尤其是周公高大光辉形象遮蔽下的成王封建,得以呈现."成王靖四方",系成王历前后两期封建四土的结果.

    《封许之命》封建制西周初期成王武王

    戴震治世思想简议

    陶武
    154-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乾嘉汉学巨擘和清代哲学重镇,布衣戴震却有着对于吏治整饬、民生疾苦、育人用才和社会治理的积极关注,形成了重吏、民本、尽才等可贵的治世思想,这种思想源于他对于宋明理学道与理、理与事、理与欲等诸多命题的批判性反思,其中所蕴含的民本与官本纠结、等差与平等抵牾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徘徊等特质值得学界关注.

    戴震治世重吏民本尽才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再审视——基于核心资料的解读

    杨宏雨
    164-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曾被定性为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之争、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核心资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在核心资料的基础上叙述、构建的历史,才是比较真实、可靠的历史.仔细阅读"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核心资料,不难发现,问题与主义之争并不似一些学者构建的那种剑拔弩张的意识形态之争,而是一场极为平和的学术探讨.五四时期,胡适、蓝公武、李大钊秉持"真理愈辩愈明""君子和而不同""吾爱真理,吾惜友谊;不因追求真理而害友谊,也不因珍惜友谊而昧真理"等理念,在《每周评论》上进行的这场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和学术的对话,争论中达成了一些共识,也存在着不少分歧,但无论是共识还是分歧,都促进了思想发展.当时的舆论界对这场讨论的参与度不高,几乎没有人将其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的较量."问题"与"主义"之争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只激起了小小的涟漪,在1949年以前的史学著作中,很少有人重视这场争论.

    "问题"与"主义"之争核心资料和而不同共识与歧异

    1980-2019年中国电影形态的历史脉络与传承

    袁庆丰
    181-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后,以"鸳鸯蝴蝶派"和武侠小说等通俗文学为主要文本取用资源的旧市民电影始终是中国电影的唯一主流形态.193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有了新、旧之分,宣扬抗日救亡、为弱势阶层发声的左翼电影首先出现(1932).新电影还包括有条件地抽取借用左翼电影思想元素以扩大市场份额的新市民电影(1933),以及既反对左翼电影激进的社会革命立场,又反对新市民电影侧重都市文化消费的国粹电影(1934).旧市民电影在新电影出现后曾一度被驱离市场,八年沦陷区期间得以复兴并与新市民电影和国粹电影共同构成中国电影的中坚;1936年出现的国防电影是左翼电影的升级换代版,全面抗战期间以抗战电影的形态仅存于国统区.1949年后,只有香港电影完整全面地继承了中国电影的文化精神和艺术品质,旧市民电影、新市民电影和国粹电影活跃始终;1980年前后,又以文化反哺的形式回归大陆并很快催生出新左翼电影和新国粹电影.

    旧市民电影左翼电影新市民电影国粹电影新左翼电影新国粹电影

    帝王式总统制、单边权力与美国民主

    倪春纳
    191-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二战"以来,总统权力的持续扩张成为美国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总统不断绕过国会诉诸单边权力进行治理,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帝王式总统制".总统行使单边权力的主要方式包括:直接通过行政命令而非国会立法实施自己的政策目标、推进监管审查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以及签署声明重新解释法律甚至是宣布法律无效等.每届总统都试图巩固和扩张此前总统获得的权力,而又不愿主动放弃,结果导致"帝王式总统制"的特征越来越显著.随着总统权力的不断增长和日益集中,制度上和政治上的约束也越来越无法有效遏制总统的权力滥用,从而对美国民主的前景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帝王式总统制美国总统单边权力

    美加两国华人社会融入情况对比研究——基于两国民族政策的分析

    田烨
    201-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加两国民族政策的最大区别在于美国民族政策的目标是异中求同,在多样性中"熔铸"共同性,加拿大民族政策的原则是以异存异,以多样性为特色.因此,两国在移民治理理念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加拿大尊重并重视差异性,推行不同文化间相互尊重和宽容,而美国忽视差异性,强化共同性,以实现民族一体化为目标.两国不同的民族政策对华人社会融入具有重要的影响,突出表现在社会交往和文化认同领域.在社会交往方面,相对于加拿大华人的"内缩型"交往,美国华人的社会交往更为外展,交往对象更为多元化.在文化认同方面,加拿大华人对传统风俗习惯保持得更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更强.在经济生活方面,美加两国华人具有共同特征,表现为在经济领域的参与度较高,从业领域更为广泛,就业层次有了较大的提升,收入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政治参与方面,美加两国华人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较之前也有所增强.

    社会融入民族政策华人美国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