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月刊

1002-1698

xsjzzs@163.com

0551-63422973 63411542

230071

合肥市潜山路绿地蓝海国际大厦A-1801

学术界/Journal Academics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宪法精神和创新理念,指导办刊,努力追求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探究和解决中国人自身发展问题,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权威和尊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资本论》潜在界分的内在性、外在性劳动及其内蕴劳动一般机理

    肖士英
    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论》及其手稿基于人的类本质要求,把劳动潜在界分为内在性劳动、外在性劳动环节.前者即劳动者在精神中,为改造劳动对象供给根据与精神动力保障的劳动;后者即基于前者生产预期产品的劳动.二者纵向贯通并相互构成,显现为自由属性与必然属性两个层次.完整和持续演进的劳动展现为四个递进性阶段:以生产改造劳动对象所依赖的精神保障为主题的第一阶段,显现为三个递进性层次构成的内在性劳动主导型劳动形态;以改造劳动对象为主题的第二阶段,显现为两个递进性层次构成的外在性劳动主导型劳动形态;以物化劳动为主题的第三阶段,显现为无地位差别的内在性、外在性劳动凝聚成的物化性劳动形态,这三阶段递进性展开,构成一个劳动周期;以上下劳动周期继承创新为主题的第四阶段,显现为跨周期性内在—外在融合性劳动形态.上述四阶段递进性展开,共同构成内、外在性劳动内蕴的劳动一般机理.内、外在性劳动范畴及其内蕴劳动一般机理的出场,启动了唯物史观双重转向进程,深化了关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关系的认识,超越了传统脑体分工理论,促成了劳动理论传统资源创造性整合.

    《资本论》内在性劳动外在性劳动人的类本质劳动机理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规范影响利益判定的机理

    岳汉景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需要与实现需要的手段的统一,价值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据此可知,利益判定与价值判断具有密切联系,利益的判定过程首先是一个价值判断的形成过程.规范是价值的载体,价值判断是规范判断的依据,因此规范影响着利益的判定.包含于价值观念中的规范也可以影响利益的判定,因为价值观念可以作为目的、需要客体以及实现需要的手段而深度影响利益的判定.另外,规范还可以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而成为需要客体,从而影响利益的判定.

    马克思主义规范利益价值

    以反贫困视角重思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周露平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旨趣与终极目标,同时也是马克思思想与其他思想的本质区别.纵观马克思思想,反贫困议题深嵌人类解放考察之中,共同建构了现代性批判的双重内容.就问题的起源来讲,现代性解放作为现代资产阶级话语,彰显出反抗传统封建社会的基本诉求与斗争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问题在于,资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的诉求与归宿,却导致了庞大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现实.就解决的效果而言,现代贫困问题的顽疾直接证实,资本主义运动并非人类解放的最终前景.故需以反贫困为视角剖析四对贫困内容,重新思考资本批判与人类解放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反贫困人类解放资本批判经济哲学

    企业刑事合规的法院审查

    姜涛
    4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刑事合规建设不是检察机关的"独角戏",需要审判机关的积极参与.企业刑事合规的法院审查具有重要法治意涵,不仅可以改变企业刑事合规改革"中间热、两头冷"现象,而且可以更加有效预防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同时,也有利于推进企业刑事合规司法审查的实质化.因企业刑事合规而不起诉、免除处罚、判处缓刑或从轻、减轻处罚等,属于刑法上的实体判断.对于实体问题,必须经由人民法院的实质审查才能得以确立.企业刑事合规的法院审查模式建构涉及程序与实体两个维度.在程序上,企业刑事合规法院审查有被动审查与主动审查之分,并在庭审程序上呈现出普通审理与合规审理两个阶段.法院在对企业刑事合规进行实质审查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案件类型及其轻重等考量因素,分别选择免除处罚、判处缓刑或从轻、减轻处罚等量刑结果.其中,法院因企业刑事合规而对被告人减轻处罚,需要报高级人民法院核准.在实体上,企业刑事合规的法院审查必须明确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界限,并认真对待企业合规宽宥责任适用的除外类型,以严格维护刑法上的罪责原则.

    企业刑事合规合规审理企业合规宽宥责任法院审查实质审查

    聚众斗殴行为与正当防卫的规范认定

    陈伟
    6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众斗殴行为能否认定为正当防卫的学理分歧明显,在司法实践的规范认定中同样留有诸多争议,由此带来聚众斗殴罪与正当防卫成立的性质差异.聚众斗殴作为事实层面的存在,需要结合正当防卫的规范判断进行对照,以容纳防卫权在私力救济之下的正当性存在空间.聚众斗殴与正当防卫不是互斥关系,聚众斗殴作为对合行为在单方构成犯罪的前提下,另一方的防卫权并不因秩序法益的侵害而随之消失.聚焦于聚众斗殴的案发起因是否正当、斗殴发生地点、自招侵害行为、动手先后顺序、事先准备工具等,并不能从形式上带来正当防卫的绝对否定性评判.聚众斗殴中加害行为与防卫行为具有混同性存在,应在法理与情理的充分融合之中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在突破传统误区的基础上进行规范认定.

    聚众斗殴正当防卫不法侵害防卫意图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本质、理论内涵和实践深意

    王水兴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大历史中审度,中国要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有三个相互依存的本质:国家层面是夯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式国家,社会层面是构建真正的社会共同体,个人层面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要义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形态,其核心逻辑是劳动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理论内涵是超越资本逻辑支配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判断一种文明形态新旧与否的根本标准是看这种文明形态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能否增进最广大人民的福祉、能否增进可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利益.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成为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历史深处,进而为人类作出更多新贡献的统摄性范畴.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新表达、新概括.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全人类共同价值视域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研究

    刘艳房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话语权是一国在国际社会权力分配格局中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国际话语权不仅是中国走向国际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的必然选择.进入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但在国际话语格局中的弱势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基于全球性视域的观照全人类的价值观,它的提出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开拓了新方向、提供了新基础.当前,在全人类共同价值视域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还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外部的国际话语规则制约与限制、国际社会误读与曲解、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等诸多挑战,内部的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有待加强、话语传播体系建设有待完善、话语表达体系阐释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因此,中国亟须从厚植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根基、加强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理论创新、优化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建构策略、创新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传播这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巩固提升国际话语权.

    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话语权提升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人权治理的本质审视

    郝亚明杨文帅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的来说,现代人权意味着人类社会崇高的道德诉求、政治理想与法律规范.中国提出并践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人权的政治性、道德性和法理性三个本质维度引领着全球人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回应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道德诉求,引领全球人权治理从"普世价值"到"共同价值"的共识转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回应了世界历史的政治理想,引领全球人权治理从"单边主义"到"多边主义"的秩序转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回应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的法律规范,引领全球人权治理从"强权即公理"到"良法即善治"的机制转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人权治理共同价值文明多样性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百年建构研究

    曹高丁青觉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深刻剖析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概念内涵,可以确定以何种方式理解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核心要素,以何种范式划分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历史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之路,从根本上重塑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地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遵循着"破""立"结合的辩证思想,在"改造""改革""方向""方针"基础上实现了文化转型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新建构了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文化文化主体性概念内涵百年建构

    接受者的伦理处境和小说评点形式的运用——以明代历史小说为例

    江守义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小说接受主要表现为评点,评点形式的运用与接受者的伦理处境有关.以明代历史小说为例,商人伦理和商业伦理的形成,让一些文人乐意成为书坊主,评点成为书坊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同时,部分士人形成小说可"补史"和"文无愧于史"的观念,进而加入到评点队伍之中,提高了小说评点的水准.书坊主和士人在中晚明社会的伦理处境中展开合作,让评点成为明代历史小说的一大亮点.

    伦理处境评点明代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