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月刊

1002-1698

xsjzzs@163.com

0551-63422973 63411542

230071

合肥市潜山路绿地蓝海国际大厦A-1801

学术界/Journal Academics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宪法精神和创新理念,指导办刊,努力追求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探究和解决中国人自身发展问题,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权威和尊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现代化的国民身份基础

    周平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经由现代化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有赖于全体人民的投入和参与.然而,臣民身份塑造的被动的社会行动者却与现代化格格不入,唯有国民身份塑造的自主的社会行动者才能为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辛亥革命推翻最后一个王朝而建立民族国家后,一个将社会人口的臣民身份转变为国民身份的人口国民化过程随之形成,逐渐地将被动的行动者转变成自主的行动者,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后,国民身份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和异质性次级身份的挤压而不能有效发挥功能的状况逐步改变,国民身份得以恢复并塑造了积极国民,为现代化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成为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基础性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仍需要国民身份的支持,以进一步的人口国民化来塑造积极有为国民,是基于中国现代化的底层逻辑而必须作出的选择.

    中国现代化社会行动者臣民身份国民身份人口国民化

    人口大国现代化的优势识别与培育路径

    欧阳峣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识别人口大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其培育路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经济学家关于人口和经济关系的探索经历了从人口危机论到适度人口论、再到人力资本投资论的两次转型.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因素影响经济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和U型结构,从总体趋势看,人口因素和经济增长属于同向相关因素.从人口资源和市场资源角度梳理人口大国形成经济发展优势的逻辑,可以发现人口大国主要具有人力资源供给能力优势、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优势、人力资本提升潜力优势和消费需求规模庞大优势、公共设施需求庞大优势、技术市场需求庞大优势.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应该保持合理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提高适龄人口就业率和收入水平,破除阻碍人口流动的制度性因素,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从而构建现代化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市场资源优势、要素优化配置优势和人力资本质量优势.

    人口大国经济发展优势识别培育路径

    超大规模市场、数字技术与新质生产力

    庞瑞芝李倩楠
    2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它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为核心动力,涵盖技术创新、要素系统更新、组织革新和产业焕新四个维度.当前,数字技术作为最具颠覆性的通用技术,推动科学技术研究范式产生质的飞跃,重塑生产要素体系,引发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企业组织变革,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带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催生当代新质生产力的起点.超大规模市场是数字技术等颠覆性技术孕育的关键载体,其需求侧丰富应用场景、放大创新收益、"需求引致创新"等系统性创新优势,与供给侧生产要素供给充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产业体系完备等特征综合形成的创新潜能相叠加,形成独属于超大规模数字经济体的"飞轮效应",加速数字技术迭代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超大规模市场飞轮效应需求引致创新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时间审视——基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分析

    刘方平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事实上提出了共同富裕思想.他从时间的角度审视共同富裕,在对"货币财富观"和"物质财富观"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全新的劳动时间财富观,包括把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到最低限度,合理增加劳动者生理休息时间,努力创造更多的自由劳动时间.在劳动者拥有自由劳动时间和科学技术水平进步这两大前提成立的情形下,马克思提出了"自由劳动时间"是判断富裕的基本尺度的观点,认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人的发达生产力,这些只有在自由劳动时间内才能产生.马克思以自由劳动时间审视共同富裕,在更深层次意义上内涵了解放人、发展人的问题,自由劳动时间的增加最终带来的结果是劳动时间异化的根本消除,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完成,是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个性"阶段的真正实现.

    马克思共同富裕时间审视自由劳动时间

    论马克思共同富裕观的共同体向度特质

    曹洪军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秉持唯物史观,将现实人的生活及利益关系视为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核心纽带,共同体是马克思考察共同富裕问题的不变论域和独特视角.马克思将共同富裕的应然主体定位为人类社会的全体成员,终极目标表述为每个人物质利益的普遍实现及自由全面发展,实现路径明确为共同体性质的嬗变,其共同富裕观的共同体向度特质具体表征为:共同富裕主体存在方式是共同体,共同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载体;共同富裕目标需要在共同体中展开,共同体为共同富裕提供必备条件;生产力及社会制度决定共同体性质,共同体性质决定共同富裕实现程度.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价值目标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进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共同富裕观共同体向度物质利益精神生活

    数字经济中的脆弱性利用行为与刑法规制

    郭旨龙
    6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义的数字操纵包括狭义的数字操纵和欺骗,前者一开始就利用了他人既有的脆弱性,后者制造他人的临时脆弱性继而加以利用.数字操纵的危害在于其破坏了消费者作出真实选择的核心经济假设.数字经济行为主体可以更容易地妨碍消费者的决策,而人们却缺乏有力的措施来确保它们不会采取对其不利的行动.数字经济之所以如此脆弱,是因为预防操纵的市场性保障和市场性罪名不再奏效,针对欺骗的规范性保障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数字操纵的社会危害性和预防必要性要求刑法对其进行规制.短期来看,可以采取利用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间接打击这一行为的司法方案.远期来看,可以在扰乱市场秩序罪中增设专门的罪名直接规制数字经济中的脆弱性利用行为,或者增设滥用算法罪、非法提供算法服务罪,通过规制该行为运用的技术间接规制该行为.

    数字操纵数字欺骗数字经济脆弱性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

    不能犯危险判断的理论重塑——从"两分法"到"步骤法"

    熊波
    7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务界对不能犯处罚扩张的普遍趋势与学术界否认不能犯刑事可罚性的主流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当前学理研究存在着不能犯"危险"判断素材和判断立场相互分离,以及内部标准单一化判断的"两分法"的共同现象,致使主观认识的危险事实被带入刑事司法之中,或者具有客观危险可能的行为被科学因果法则排除在刑事司法之外.依据我国《刑法》第23条的规定,不能犯是指不能利用方法、工具或者不能对对象、法益完成相应的既遂犯罪,但具有法益侵害危险的行为;而并非指不能去实施犯罪,不构成犯罪的不能犯行为.因此,不能犯未遂仅处罚相对不能犯.相对不能犯的"危险"判断应当采取"步骤法"的判断方法,"行为本身(内在)的抽象危险"作为初步考察方法,以"行为时、一般社会经验的原则性以及特定专业领域的例外性"为判断标准;"法益侵害(外在)的具体危险"作为后续判断步骤,以"现实性、紧迫性和非直接性"为判断标准.

    相对不能犯绝对不能犯危险判断两分法步骤法

    罗兰·罗伯逊与中国的全球本土化实践

    王宁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兰·罗伯逊是国际著名的全球化问题研究专家,也是一位居于国际学术主流的知华友华学者.由于他的帮助和努力,中国的全球化研究很快就进入了国际学术前沿,并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此外,他本人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在于较早地从社会学和文化的角度切入考察研究全球化现象,创造性地提出了"全球本土化"的理论建构,对国际学界的全球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按照这一理论的内涵,具有普世意义的全球化只有在特定的本土文化语境中才得以实现.可以说,全球化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证明了他的这一理论的有效性,同时也为全球化之于中国的双重意义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罗兰·罗伯逊中国全球化全球本土化全球人文

    论"非遗"的三个面向

    彭兆荣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正在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同时也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传统的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表现在文化遗产方面,最为鲜活的正是"非遗"."非遗"作为活态遗产,不仅是祖先留下来的"财产",也是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更是"地方性"民俗、民情的重要依据.在全球"移动性"显著增强的今天,"非遗"可以或可能成为大众旅游潮流中的文化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乡土社会乡村振兴品牌价值移动社会

    《尚书》"尚和合"的文化理念

    张立文胡兆东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尚书》作为中国"五经"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尚和合"的文化理念.《尚书》从天人关系、政治社会、个体修养三个维度构建了"尚和合"的思想结构.天人关系方面,《尚书》分别以"和生"与"合德"描述人与"自然性"之天以及"超越性"之天的关系,构建了天人之间"和生合德"的理论系统;政治社会方面,《尚书》通过阐明"惟和惟一"的君臣观、"式和民则"的教化观、"燮和天下"的天下观从而构建起"庶政惟和"的政治文化观念;个体修养方面,《尚书》指出心性涵养与道德践履内在统一,和合不二,道德自觉必然涵摄身心、包举知行,从而构建了"身心合一"的修养理论.《尚书》"尚和合"的文化理念,为当代文化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

    《尚书》和合尚和合和生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