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交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常延廷

月刊

1000-8284

xsjl@chinajournal.net.cn

0451-82808211

150001

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中宣街20-6号

学术交流/Journal Academic Exchange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刊登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的学术论文,注重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越消费主义的生活发展何以可能

    程彪杨朝霞
    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费主义不仅在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基本样貌,也深刻塑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前消费主义对生活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生活需要转换为消费欲望;劳动与生活相分离,劳动异化为生活的手段;个人只关注自己的私人生活,个人与社会相分离.消费主义及其对生活的主导是资本逻辑向整个社会领域无限扩张的结果,这种无限扩张造成了空前严峻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活危机,充分表明了资本逻辑的自我否定本性.只有在根本上破除资本逻辑及其对整个社会领域的统治,才能超越消费主义、实现生活的真实发展,为此应当着重重建需要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不断丰富与提升生活需要;重建劳动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充分肯定与张扬劳动的生活意义;重建个人与社会的本质联系,敞开生活发展的广阔空间.

    消费主义生活资本逻辑

    马克思对蒲鲁东分工学说的批判及其实质

    黄学胜高妍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与社会贫困问题相伴而生,蒲鲁东和马克思都敏锐地察觉到了贫困问题,并积极寻求实现社会自由平等的"良药",但二者给出了不同的"药方".蒲鲁东在头脑中构筑起经济进化的理论大厦,并将分工作为经济进化理论的起点,基于对分工二律背反现象的分析,提出通过重组劳动消除分工弊病的方法.马克思则对蒲鲁东抽象的分工理论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指出蒲鲁东脱离历史现实考察分工问题,驳斥了其对古典经济学家分工的片面评价,戳破了其利用重组劳动消除分工弊病实现社会平等的幻想.马克思对蒲鲁东分工学说的批判,体现了马克思在分工理解方面和历史观方面对蒲鲁东思想的超越,同时也彰显了"历史辩证法"对"系列辩证法"的突破.

    马克思蒲鲁东分工唯物史观

    契合与超越:全球文明倡议与马克思跨文明交往观关系之辩

    王富军韩潇
    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世界历史一般趋势的分析,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时代跨文明交往的悖论与限度,提出在普遍交往中实现共产主义文明、重塑文明交往关系的最终目标.马克思的跨文明交往观是全面、深入理解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理论环节.全球文明倡议不仅在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正确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文明内生发展的基本思路、重视交往促推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与马克思跨文明交往观存在着共通与契合之处,而且实现了叙事时空的转换,在基本态度、发展动力与实现路径等维度超越了马克思的跨文明交往观,实现了对马克思跨文明交往观的超越性重构.

    全球文明倡议跨文明交往观马克思文明

    论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的数据法规制

    王中庆
    4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历史性地被纳入《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推进进程,凸显其在生物多样性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中的独特地位.当前,有关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的基本概念和范围尚存在不同理解,其数据治理与独特的惠益分享解决方案仍在讨论中.对此,应通过相关基础术语的清晰界定与属性辨析,对数字、数据、信息及数据法体系进行深入探讨与综合论证,全面阐释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的生物与数据双重属性及数据法规制的正当性,进而从数据治理原则、数据权利配置以及数据行为规则等数据法体系中的三个面向对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进行规制.在今后的缔约方大会讨论审议中,应当以整体系统观为价值指引并考虑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法律规制的层级构造.

    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数据治理法律规制整体系统观

    昆蒙框架下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议题、现况与应对

    李一丁
    5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蒙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数字序列信息决定》为附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讨论确立基本议题、锚定大致方向并提供初步方案.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议题还得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平台、组织悉数关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世界卫生组织在特定主题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全球治理取得成就、获得进展.《数字序列信息决定》的施行面临术语选择、《名古屋议定书》关系、获取和惠益分享多边机制方案选取、获取和惠益分享制度设计难点等问题.我国应从关系、困境、立场、体制以及规范等层面积极主动回应面对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议题的波及和冲击.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决定》获取和惠益分享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

    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的实现机理及制度选择

    张军荣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对发达国家"生物海盗"行为的不满,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名古屋议定书》等国际条约的出台,以求将生物遗传资源私权化并分享生物遗传资源技术开发所获得的收益,但收效甚微.通过分析生物遗传资源的自然状态和利用方式,阐明了生物遗传资源的公共产品属性;运用公共产品私权化理论,结合相关国际条约和国家立法解析了生物遗传资源私权构建的模式选择和制度安排;基于生物遗传资源的流动管控和私法保护体系,指出管控不足难以实现国际间利益重新分配的根本目的,"专门权利"模式设计缺乏制度体系支撑,制度方案实施程序复杂、对生物遗传资源的利用造成障碍,提出以跨境利用中的惠益分享为制度目标,以及加强生物遗传资源流动管制、完善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实施机制等建议.

    生物遗传资源公共产品惠益分享进出口管控

    论在线诉讼的非同步审理

    朴顺善马瑀阳牛翔
    8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同步审理采取"隔空+错时"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上改变了传统诉讼活动的实现样态,提高了庭审效率,减少了诉讼成本,但也不可避免地与传统诉讼理论和规范发生冲突.对此,应突破传统程序法理之下的形式桎梏,以独立且理性的眼光从本质上看待非同步审理的程序正当性,化解其与直接言词原则、法定庭审顺序以及司法权威之间所产生的种种理论争议.在此基础之上,厘清非同步审理所面临的制度困境,从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的双重视角,明确非同步审理的性质定位和功能面向,通过先"搭平台",后"强体系"的方式,建立一体化智能审理平台,统一并扩大非同步审理的适用范围,贯彻法定庭审顺序要求,优化配套证据规则,加大程序保障力度,建构起以事后公开为主的审判公开机制.

    非同步审理在线诉讼互联网法院直接言词原则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运作机理与优化路径

    罗亮陈婷徐政
    9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加快乡村振兴的内驱动力,是培育新质农民、适应新质农业、重塑新质乡村治理的新型生产力.新时代以来,新质生产力以网络化赋能乡村组织、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以智能化赋能乡村治理、以绿色化赋能乡村生态,在实践层面上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同时也面临数字理念与人才需求存在差距、技术应用与产业升级有待提升、管理增权与组织发展产生障碍、资源依附与治理规范缺乏衔接等问题.基于此,通过建立健全新质农民培育机制,构建数智融合的新质产业链,推动乡村治理平台智联互通和建设绿色协调的乡村生态,可以有效地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和新价值.

    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质农工智能治理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王卫东钟海艳
    11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命题.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赋能数字乡村发展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作为传统生产力的跃升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从数字人才、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三方面赋能数字乡村发展:数字人才培养和引进增添乡村发展活力;数字技术推广和应用加强乡村转型动力;涉农数据要素的利用和增值拓宽乡村物理边界.当前,数字乡村人才不足、数字技术应用悬浮和数据要素利用率低,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发挥新质生产力对促进数字乡村发展的引擎作用,需直面发展难题,其赋能效应可从三条路径展开:培育新型乡村数字人才,建立乡村人才支撑体系;数字技术全面赋能,避免技术应用悬浮;保障村民数据权益,建立农村数据要素流通市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发展,既能丰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内涵,又可加速提升乡村数字化建设水平,助力实现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数字乡村底层逻辑路径解构

    黑龙江省旅游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现状及发展路径

    张自立赵宸悉乔朋华
    127-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低碳旅游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但在低碳旅游法律法规和碳排放监管体系、绿色低碳基础设施、低碳技术研发等方面存在不足,制约了黑龙江省旅游业向绿色低碳化的方向转型.黑龙江省旅游业在向绿色低碳化方向转型的过程中,在政府层面上健全绿色低碳旅游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加强旅游业碳排放测算监管与统计、推进低碳旅游示范区建设、完善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机制,在产业层面上引进绿色低碳基础设施和绿色新型材料能源技术、创新低碳旅游经营管理服务模式、构建低碳旅游产业结构体系、推进低碳旅游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在游客和从业人员层面上引导并规范游客的低碳旅游行为、树立绿色低碳旅游理念,推动黑龙江省实现旅游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路径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