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探索
学术探索

江克

月刊

1006-723X

xstsyn@163.com

0871-8317526

650106

昆明市二环西路397号

学术探索/Journal Academic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核心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维方法及其启示

    刘志财刘宁宁丁文对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严密细致、自成一体,其蕴含和贯穿的科学思维方法,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包括:运用创新思维,持续深化"两创""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导向;运用辩证思维,准确分析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格局与突出问题;运用战略思维,科学定位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要义与发展方向;运用历史思维,积极推进中华文明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与治理保护.坚持以科学思维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习近平文化思想思维方法中华文明

    习近平关于发扬斗争精神重要论述的三维审视

    贺树月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斗争精神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斗争思想的时代创新,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斗争精神的现代诠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进程中的理论创造.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聚焦理论斗争和实践斗争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把脉定向和谋篇布局,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逻辑严密、意蕴深厚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中蕴含了丰富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践行习近平关于发扬斗争精神的重要论述,需要同斗争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着力从斗争的原则立场、策略方法、能力本领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习近平斗争精神伟大斗争科学思维

    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人民性

    周思雨何其鑫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中的核心观点,也是其理论精神和内在逻辑的基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人民性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了毛泽东有关文艺工作的基本观点,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而形成的.这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新发展,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文艺工作人民性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基本原则与可行路径

    丁三青牛媛媛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核动力,具有强大的赋能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场域中,新质生产力在应对"百年变局"、顺应生产力现代化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顺势出场,这一先进生产力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原则、科技创新原则、培育未来产业原则以及培育创新型人才原则.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以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以未来产业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以创新型人才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创新型人才高质量发展民族复兴

    新质生产力创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机制研究

    王福兴杨洋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底层内驱和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明形态的重大跃升其本质都是生产力内质的变革更新,即"新质化".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共同聚焦和集中论述的基本范畴,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价值的能力,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为革命的因素,始终在通过不断地发现并创造新的功能、方法和技艺来提升生产力的全部要素的系统效率,从这种本质意义上来看,生产力的提升正是不断"新质化"的过程与结果.正如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于新质生产力底层逻辑的奠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理论论断和战略命题的提出,既是对科技创新强国、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继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内大局的战略布局,又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国际竞争新格局新趋势以及科技创新为人类发展命运赋能助力的深刻洞悉.因而,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高度,立足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高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系统内涵与创新机制,既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创新驱动""人才强国""科技赋能"战略布局的深学思悟,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的投入助力.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科技强国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关键环节与实践指向

    张晓何玉芳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思想前瞻,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动力的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而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又规定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与应用在智能现代化、共享现代化、和谐现代化、绿色现代化、开放现代化这五个方面共同构筑了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优势的牢固基础.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所催生的"新技术"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增长动能和竞争优势;通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所掌握的"新要素"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所发展的"新产业"完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所营造的"新生态"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要素产业循环迭代.因此,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应从提高创新技术供给与产业应用能力、推动生产要素高效利用与合理配置、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搭建全球科技合作与共享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优势形成提供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独特优势

    横渠四句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知识生产

    朱碧波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张载提出了后世称之为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不仅是中华民族人文理想的典型写照,而且是中华文化理论旨趣的集中表达.当前我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自主知识体系,理应传承中华传统人文理想,展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知识生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知识生产,就是要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人格的合理因素,引导人民完成自我心灵秩序的建构,推进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致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知识生产,还要秉持为往圣继绝学的寻根意识和为万世开太平的全球意识,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基因,为破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提供中国智慧.

    横渠四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主知识体系

    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叙事逻辑

    张瑜敏金炳镐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育人资源.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讲好"故事",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所需,还是破除西方历史虚无主义话语迷雾的必要之举.要讲好中华民族自在状态下的融合故事、自觉状态下的团结故事、自为状态下的奋进故事,通过"显"与"隐""雅"与"俗""学"与"做"的有机结合,从而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高校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回答好"为何讲""讲什么""如何讲"的问题.

    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校叙事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素集聚效应研究

    王韬钦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要素集聚具有强烈的内源性自组织特征,但并不否认既有系统的存在,如各边疆民族地区一直以来都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意识系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不断集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素的动态过程.本研究从利益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三个方面对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概述,探讨了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素集聚效应,认为意识要素集聚的前提是能力,而能力障碍主要体现在经济和教育两个相关领域之中,探讨了经济基础与多元价值、空间差距与心理距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三个整合",提出了相应的集聚机制与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意识要素集聚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保障:法理内涵和机制路径

    徐清左丰毓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治是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需要司法基础理论加以回应.在中国司法语境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理内涵包括:司法为民的感知共同体、中华司法文化的文化共同体、边疆司法的命运共同体和司法治理的参与共同体.公权主体的一体性逻辑、司法权的中央事权属性、司法场域的主体间性关系、中华司法文化的和谐取向、国族一体的宪制规范构成了司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结构基础、公众认知基础、主体关系基础、和谐语境基础和规范结构基础.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理内涵及司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障作用的内在机理,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司法保障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司法理论司法正义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