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叶金宝

月刊

1000-7326

gzphl@yahoo.com.cn

020-83846163

510050

广东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

学术研究/Journal Academ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科综合类月刊,创刊于1958年1月,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之一。《学术研究》杂志长期致力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理论创新,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该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期刊方阵期刊。1991年至2000年,连续三届获得广东省优秀期刊奖,1996年荣获全国优秀社科期刊提名奖,曾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文章奖,2002年获国家期刊提名奖(银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要义

    赵中源何小红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严格遵循、长期坚持的基础方法和重要原则.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探寻改革规律,并在把握改革规律中进行系统性谋划;需要始终围绕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和"七个聚焦"要求的辩证关系,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性向前推进;需要着眼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联动与实效,统筹兼顾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和其他各领域改革任务,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领域各要素的发展协同和效应倍增.

    系统观念深化改革逻辑要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观念:通向中国传统哲学总纲之端

    王南湜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乃是一种新的本体论或"世界视域"的开启或转变,是马克思本体论的奠基之作,这最为深刻地体现于马克思在其中所赋予"自然"一语的复杂含义之中.这一含义复杂的"自然"观念不仅是马克思哲学变革之"诞生地",而且如果将之放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世界历史过程中来看,它同时亦构成或开启了通向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总纲的"三才主义"之源头或开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世界视域中国传统哲学总纲三才主义

    马克思对生产劳动中情感异化的批判及消解

    金光磊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产劳动作为现实、感性的人的活动,除了具有理性的因素外,还内含情感因素.生产劳动体现劳动者的创造性、需要、意志和情感等,并随着劳动者的劳动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之中,从而使得生产劳动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劳动者不仅是生产劳动的直接参与者,而且还是实践过程中情感产生的载体和情感的体验者,不同的情感使劳动者投射到现实世界中,以不同的力量开展生产活动.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情感的异化现象.原本属于劳动者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沦为单纯的谋生工具和手段,异化劳动让劳动者丧失了通过劳动产品和劳动行为本身来肯定自己的积极情感.通过扬弃异化劳动,让劳动具有了"体面"与"尊严"的形态,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劳动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马克思生产劳动情感价值情感异化

    是"头脑"还是"理性"——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一个翻译问题研究

    李岱吴重庆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有一词在中文版本中出现了两种翻译,即"头脑"与"理性",二者分别可以在德文版和俄文版的原著中找到词源依据."头脑"与"理性"在中文语境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原始手稿已遗失,无法以马克思手迹作为判断依据的前提条件下,我们结合文本的历史背景及其内容,从词义与相关文本群的角度出发,分析出现两种翻译的缘由,并讨论两种翻译的合理性问题.若以德文版为原文依据,"头脑"的翻译固然更为准确,但以俄文版为依据的"理性"的翻译,更符合马克思围绕国家政策、制度以及法律等方面问题的哲理阐释.俄文版虽已不被视为最权威的外文版本,但是该版的翻译同样具有其合理性."理性"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及其国家观的重要概念,结合不同版本中的文本表述,并加以阅读、理解,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及其国家观、革命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理性国家观革命观

    意义最小载体论的历史嬗变与问题消解

    夏国军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何为意义最小载体的争论由来已久,迄今众说纷纭,比如词素说、语词说、语句说乃至整个科学说;而且,相关争论仍在持续发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跨界争论、论题不对、研究模式大相径庭,以及关于意义实体是否存在的错误假设,等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设定和遵循目的原则和语境原则,建立表达—反馈—确证机制尝试消解.一旦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关于何为意义最小载体的争论自然会达成共识.

    意义意义最小载体语言目的语境

    从敬的主体辨析朱王异同

    黄琳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子理路中,"主一之谓敬",敬是涵养此心,使之主于理.但是,究竟谁主敬、谁持敬,谁把捉得此心定?似乎不应是心自己,而有一潜隐的道德主体呼之欲出,但朱子又不认可超离超绝和超验纵摄的心体、性体,以及"以一心把捉一个心""二心交战""裂一心而为三"的内倾性理路,于是,敬的主体便成为颇费周章的理论问题.朱子理路中的理(性)静气(情)动、理弱气强,只意味着性理不能保证流行发用中的不失主宰,却并不意味着在其阔大精微理论体系中道德证成与道德动力的落空.已知已明的本心明德、心体、性体,在心上做居敬、穷理,涵养、致知的工夫,以澄明、唤醒并充养、充拓此心明德全体,获致吾心全体大用.总之,无论是对心体内在功能、职能的设定,还是内外综合抑或以内摄外的理路,朱子学与王学皆不相同.

    朱子王阳明陆桴亭心体

    潮汕传统文化中清官与吏治观念的法理内涵

    曾天然张洪林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潮汕传统法律文化中清官与吏治的历史兴盛,缘于唐朝时期韩愈被贬官到潮,将中原正统的儒家法律文化植根到了潮汕.宋明以后,随着大量移民入潮,地方官吏大举兴办教育推动科举考试,形成了封建士大夫阶层,传承了儒家法律文化根脉,成为了清官与吏治的主流.从历史角度看,潮汕地区清官与吏治文化观念的法理内涵主要有:勤政为民、以德化民;为官清廉、革风易俗;用法持平、严于治吏;法随时变、用法利民;情、理、法相结合.清官与吏治法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潮汕地区治理,在历史上型塑了一座座牌坊,既标示着对清官与吏治观念的崇拜,也是对吏治的一种民间监督.古代廉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塑造现代社会的廉政文化、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潮汕传统法律文化清官与吏治观念

    多主体动态互动与产业集群治理——基于广州两个片区的比较研究

    倪星谢连燊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镇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典型特色,服装产业兼具"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永不衰退的生活必需品"两大特征,广州村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价值.以广州康鹭片区和南村镇片区的服装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半结构化访谈与文本分析方法,结合城市机制理论,有助于构建"多阶段多主体动态互动"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两大片区服装产业发展存在显著的路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阶段参与治理的主体行为差异所造成的.政府在两个片区均采取了一种审慎包容的产业治理模式,但在康鹭片区更偏物质空间整治的审慎介入,而在南村镇片区则更像宏观维度的审慎调控.康鹭片区村集体能动性强但过度逐利,导致空间失序;而南村镇片区村集体则通过与企业模仿学习,具有规划理性.主体互动模式的差异,导致康鹭片区形成了以"小档口、小作坊"为核心的松散自由的生产模式,而南村镇片区则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不断调整适应的国内国外双轨服装产业发展路径.

    康鹭片区南村镇片区服装产业城市机制转型升级

    基层政府项目推进中的回应策略选择及其治理逻辑

    李永华肖传龙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基层政府项目推进过程中,当面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问题与诉求期盼却难以直接处理时,基层政府有时选择以沉默的方式作为应对策略与回应逻辑,即"沉默式回应".然而,沉默式回应呈现出合理性强弱谱系上的动态调适特征、发现问题与悬置问题交织的博弈过程以及公信力维护与风险并存的悖论效应.从"结构—能动—后果"的三维视角观察,权责不对等和资源不对称的责任超载、话语权辖制和层级性压力的权力差异、公信力风险与形象性损坏的信任困境的共同作用是沉默式回应的内在机理.因此,为推动满足人民群众反映迫切、直接和关键的利益诉求,需要有效处理好沉默式回应的回应困境和发展机理.

    政府回应基层政府沉默式回应责任超载

    宪法自觉及其对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能动作用

    宁凯惠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概念"宪法自觉"和"增强宪法自觉,加强宪法实施"的要求,对于发展宪法理论、推动宪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宪法自觉是对宪法的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是人的主体性在宪法方面的具体体现,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宪法实践过程中的综合展示.宪法自觉的主要特征,在于它既是关于宪法是什么的求真性认知,也是关于宪法应当怎样的价值判断,还是关于宪法如何实施实现的实践活动,是对宪法积极认知、价值判断和主动实施的有机统一.宪法自觉对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宪法自觉对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具有决定性的领导作用,国家机关的宪法自觉对全面贯彻实施宪法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宪法自觉对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具有社会性的基础作用.

    宪法自觉宪法实施能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