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叶金宝

月刊

1000-7326

gzphl@yahoo.com.cn

020-83846163

510050

广东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

学术研究/Journal Academ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科综合类月刊,创刊于1958年1月,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之一。《学术研究》杂志长期致力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理论创新,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该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期刊方阵期刊。1991年至2000年,连续三届获得广东省优秀期刊奖,1996年荣获全国优秀社科期刊提名奖,曾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文章奖,2002年获国家期刊提名奖(银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本地交流平台与全局传播渠道:区域知识创造理论的前沿

    张可云庄宗武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创造和更新是维系区域竞争优势的基础,如何探寻高质量的知识创造源是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作为区域知识创造理论的前沿,本地交流平台与全局传播渠道基于全新的视角阐释了区域知识创造路径.本文系统梳理了本地交流平台与全局传播渠道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从概念内涵、联系与区别、内在逻辑与形成机制、具体量化方法四个方面探讨了二者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地交流平台与全局传播渠道能够揭示知识在区域内与区际流动及共享的实现机制,也有助于解答如何畅通内外部知识联系渠道以促进区域发展推陈出新等问题,后续研究需要对二者各自的发生条件和局限性进行更细致的挖掘,深入分析二者的内在逻辑与形成机制,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地交流平台与全局传播渠道问题研究.

    本地交流平台全局传播渠道邻近性关联性

    贸易壁垒与数字服务出口竞争力:抑制效应及倒逼作用

    李军何烨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权威的数字贸易规则缺失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数字服务贸易壁垒正在给我国数字服务出口带来挑战.基于2014-2021年OECD数字服务贸易限制指数、行业投入产出表和中国数字服务进出口数据,本文从整体、数量、质量三个维度探讨了贸易壁垒对我国数字服务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目的国数字服务贸易壁垒通过增加双边贸易成本,整体上对我国数字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产生了抑制效应.具体来看,贸易成本上升造成我国数字服务出口产品和服务范围缩减,降低数字服务数量,但贸易成本上升引起了资源再配置,倒逼我国数字服务提升质量.我国应积极参与数字服务贸易国际规则制定,持续鼓励数字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贸易强国建设.

    数字服务贸易壁垒数字服务出口竞争力数字贸易

    网络:一个有用的殖民医学史分析范畴

    杨祥银杜明泉
    10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历史学"全球转向"趋势的影响下,网络概念不仅拓宽了帝国史的研究视野,还被应用于帝国全球史视域下的殖民科学史研究,从而对中心—边缘或宗主国—殖民地的二元分析框架提出挑战.作为与帝国史和殖民科学史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殖民医学史同样受益于网络路径.该路径具有以下研究特点:强调帝国网络的多中心特质;关注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共生关系与双向互动;探讨医疗人员、理念、技术、政策等在同一帝国各殖民地间的流转;着眼不同帝国、国家或地区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协调与竞合;将人与事物的流动及流通作为帝国网络的关键要素;突显殖民医学的地方性维度.网络路径的殖民医学史有助于将同质而单一的帝国医学图景复杂化,但也存在对网络定义模糊、泛化网络的流动性与关联性、遮蔽网络内部不平等权力关系、淡化殖民医学霸权色彩以及忽视本土特性和土著声音等局限.近年来勃兴的全球微观史融通历史分析的宏观与微观尺度,从具体行动者之间互动交流的角度发现跨文化背景下地方情境的独特性,能够为弥补上述不足提供行之有效的思路与方法.

    网络"新帝国史"殖民医学史流通地方性

    清末民初广州黄沙鱼栏搬迁与官商关系

    何文平李颖明
    11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因修筑铁路需要在广州西关相邻的黄沙坦地一带筑堤,粤汉铁路公司与地方政府、地方绅商等围绕地权、水陆交通等权益争夺扰攘多年,终由粤海关出面以搬迁黄沙鲜鱼栏,牺牲鲜鱼栏业小商人的利益,达成多方妥协,于1923年出台《广州市迁拆黄沙鱼栏办法》.然而搬迁过程仍一波三折,鲜鱼栏商人不断利用政府与粤汉铁路公司的矛盾寻求维护自身利益的空间,尽力拖延搬迁时间,最终政府以武力迫使黄沙鱼栏完成搬迁.持续20余年的事件涉及地方政府、粤汉铁路公司、鲜鱼栏业商人、地方士绅等团体组织,较为典型地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转型过程中广州政商关系的复杂性.

    黄沙鱼栏搬迁广州清末民初官商关系

    美国环境史的"混合转向"再评价

    王玉山
    12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环境史研究出现了"混合转向",它从自然观、生态学和环境主义诸方面挑战并深化了第一代环境史的理论基础,宣告了第二代环境史学者的到来,也令这一史学分支走向美国史学的中心.不过,这次"混合转向"也给环境史带来了是非和伦理标准的混乱.借助对"混合转向"的再评价,美国第三代环境史学者提出了新"转向"主张,试图重建与之前两代环境史学的联系.

    美国环境史混合转向二元论自然观环境正义

    新西兰环境史:一个研究领域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王婷婷
    13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2年以来,"新西兰环境史"虽然已经成长为全球南方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但却不为我国学界所熟知.该领域的起源、成就和研究取径与全球环境史的发展脉络紧密相连,同时具有自身的特色和问题.新西兰环境史研究偏爱森林、农业、生态入侵与物种交流等主题,既关注物质层面的生态和经济变迁,也重视文化和社会层面的作用.就研究路径而言,民族认同和生态帝国主义中心—边缘模式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帝国网络叙事、在全球视野下关注地方生态变化或者追踪生态与文化要素的流动成为写作的新趋势.新西兰环境史研究脱胎于移民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与新西兰人追寻自我身份和认同的问题密切相关.大多数研究围绕"新欧洲国家"的学术定位展开,局限于殖民时期白人男性与环境的关系.新的研究开始探索华人和毛利人的故事,从而挑战这种定位和欧洲中心论.

    新西兰环境史生态帝国主义新欧洲国家生态—文化网络

    重写文明史 重塑文明观——曹顺庆教授访谈录

    曹顺庆刘诗诗
    146-152页

    绣像的诞生:明清小说插图中的像与人

    郑子成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小说情节图以标志性的面部特征、特殊服饰区分人物,小说人物形象因此突破时代、地区的限制在不同的"图像环路"中被读者接受.除情节图外,明代小说刊本还有少量人物图,全为静态肖像,大多配有文风庄重的图题.清初醉耕堂《评论出像水浒传》以《水浒叶子》取代情节图的做法改变了小说的图像模式.醉耕堂后出的《四大奇书第一种》延续了《水浒叶子》式的动态造型,但弱化了夸张的表现手法,并配以庄重的图题.醉耕堂两部小说插图的版式、造型、排序、图题等开创了被称为绣像的清代小说人物图的常规模式.尽管减弱个性的艺术表现使小说绣像更易为大众接受,但也使其流于平庸且更易陷入抄袭.晚清小说绣像的复兴体现在技术层面,其形像塑造逻辑及思想内核与前代无异.

    图像环路人物图绣像《水浒叶子》《四大奇书第一种》

    戏剧史视野下的《陵王》曲辞探赜——以日本资料为中心

    张之为
    16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歌舞戏《兰陵王》(日本称《陵王》《罗陵王》)具备故事、扮演、歌舞诸戏剧要素,向为研究者关注.《陵王》曲辞我国文献失载,但见存于日本,是推进唐代歌舞戏演艺形态研究的重要资料.《陵王》曲辞具有明显的代言成分,且歌唱、舞蹈由同一人承担,在表演形式上,已实现语言、动作、妆扮在"人物"身上的聚合,但其话语仍存在完全游离于戏外、不能统辖于人物表演的部分,与成熟形态的戏剧有显著区别.从生成路径切入,可以解释其戏剧要素产生与聚合之原理.

    陵王曲辞戏剧

    "围"与"突":清代京师整饬风俗与禁戏

    彭秋溪
    168-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于对"风俗"的整饬,康熙十年起禁止京师内城设立"戏园",内城成为"区域性禁戏"的典型代表.至乾隆后期,内城突破禁令出现戏园,直到嘉庆四年才被再次禁止.因为内城"茶园"的存在,嘉庆后期偶尔出现"茶园"违禁演戏的现象.除了国服期以外,自嘉庆十二年起,"斋戒日"也被正式纳入"时段性禁戏",并且禁限时间偶尔被延长.此外,京师地区还存在"纲常伦理性禁戏",禁止演唱淫词、斗狠之戏,严禁夜戏、卖女座.道光以后,国势日微,因官商勾结、权力寻租,以及帝王对戏曲演出的默许态度,禁戏令逐渐松弛.总体而言,在"围"与"突"的争衡中,较之外省,京师地区禁限的效果仍旧最为直接、最为有效.

    整饬风俗禁戏京师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