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月刊

0439-8041

021-53060399 53069080

200020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

学术月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推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宗旨,倡导学术探索与争鸣。在发扬哲、经、文、史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表海外作者的学术论文及各类学术短文和综述,报道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施莱尔马赫的伦理学、辩证法与解释学

    何卫平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莱尔马赫是现代解释学之父,然而,他的解释学需要纳入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方能真正把握。除了神学外,就哲学来讲,最主要和关键的是他的伦理学、辩证法与解释学的关系,这在其解释学讲座中有提示,但未展开。他的伦理学是广义的,不同于我们今天的理解,他的辩证法作为认识论的原则具有形而上学和方法论的意义,而他的解释学与伦理学、辩证法相通融,正如他的伦理学是辩证的伦理学,他的解释学也可称作辩证的解释学。所有这些都能与当代伽达默尔的思想相呼应,从而显示出施莱尔马赫作为哲学解释学先驱的重要意义。

    施莱尔马赫伦理学辩证法解释学伽达默尔

    人工意识:从不可能性到可实现性

    魏屹东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人工意识或机器意识成为一个被关注的主题。但人是机器的理念与机器是人的理念并不等同,人有意识而机器没有是基本共识。然而,人工智能的巨大成功激发人们去探讨人工意识和人工生命问题,这其中必然会面临许多挑战和争论,包括哲学的、伦理的以及科学和技术的。具体而言,这些挑战和争论涉及人工意识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它与心智的相关性和组成的无关性,智能体的形态计算性与可实现性以及其内在世界与外在环境的耦合关系,智能体的道德地位的实在论与关系论之争,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知道机器有意识这个认识论难题,该问题可能通过对人工意识进行文化建构和适应性表征来解决。

    人工意识人工智能形态计算可实现性适应性表征

    必然王国中的社会自由与个性——对"劳动"与"自我实现"关系当代争论的回应

    钟晨宁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与个体自我实现之间处于何种关系,这在当代批判资本主义工作制度的浪潮中被重新提出。部分具有分析背景的英美马克思主义学者通过重释自由王国等相关论述,发现马克思似乎并没有一贯地支持"劳动促进自我实现"命题,并给出了"转向""震荡""一致"的三类解读径路。但事实上,自由王国的自由得以成立的条件正是必然王国中的自由存在。后者不仅对于共产主义的社会整体构建而言是基础性的,而且对社会成员的特殊个性实现也是必要的。重新反思马克思对必然王国中自由的论述及其与社会个体自我实现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把握住马克思与当代主流政治哲学的决定性分歧以及解决方案上的特有优势。

    自由劳动自我实现悲观转向经济民主向他性

    新兴产业与收缩城市复兴——基于劳动力市场的研究

    陈钊魏扬赟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持续性的城市收缩是全球面临的挑战,但中国的收缩城市却部分地出现了人口的明显反弹,有必要探究中国收缩城市人口反弹背后的原因。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相比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少受到原有发展条件的制约。对于人口持续流出的收缩城市,新兴产业可能给它们带来新的发展前景,为市场注入新活力。基于中国88个收缩城市,以此讨论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收缩城市人口反弹的作用,研究发现: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收缩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就业的增加与工资的提升,且这些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新兴产业对上下游传统产业的带动,是促进当地劳动力市场繁荣的重要渠道。研究结果为我们理解收缩城市的转型及新兴产业的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力市场收缩城市

    创新体制的异质性与南北创新能力的差距——基于创新体制、创新能力对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拉大的解释

    黄少安李亚飞
    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中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所显示的南北地区2010年代以来经济差距急剧扩大的事实,可以提出一个基于创新体制差异的解释逻辑:南北地区创新体制及其演变决定了南北创新能力及其相对变化,而创新能力及其相对变化又决定了南北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及其变化。统计分析发现,中国总体创新能力从1985-2018年经历了由北强南弱到南强北弱转变的几个重要特征事实;从理论逻辑上揭示南北地区创新体制及其演变的异质性决定南北创新能力及其演变的差异:由于北方偏向于计划推动型创新体制、相对难以适应国家整个经济体制和科技创新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而南方刚好相反,从而决定了南方创新能力的由弱变强。具体提出七个解释创新体制及其演变影响创新能力的理论假说,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北方地区更偏好和更受制于计划推动型创新、而南方更容易接受和更偏好市场引导型创新,以及南北地区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相对变化根源于创新的体制基础及其演变。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分析。

    南北经济差距计划推动型创新市场引导型创新南北创新能力差距

    乡土中国的城市化——宗族文化如何影响农村流动人口居留意愿

    刘愿吴亚婷魏东霞
    6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费孝通笔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并没有消失,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乡土文化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农村流动人口的迁移决策。匹配各县区宗祠密度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户籍地宗族文化显著降低了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其影响在各出生年代和受教育水平群体均显著,并随着流动范围扩大而增强,表现为农村流动人口更倾向于返乡,其在城市长期居留意愿下降。宗族文化增强农村流动人口与家乡的联系,降低其城市融入意愿,进而抑制其城市居留意愿,这种影响随着首次进城年龄降低而减弱。因此,宗族文化妨碍农村流动人口稳定迁移,但鼓励农民尽早进城可以有效化解乡土中国城市化的文化障碍。

    乡土中国宗族文化城市化早进城

    复数人民的一体化——政治哲学视角下的欧洲整合问题

    段德敏
    7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共同体的建构是政治哲学的关键问题,仍在建构中的欧洲联盟需要面对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的问题,原有的民族国家独立自治如同霍布斯理论中的自然状态,它们希望进入欧洲联盟的"社会状态"。以国家为单位的现代政治共同体通常预设一个单一的"人民",该"人民"构成国家正当性的基础,但目前欧洲存在的仍然是"复数"而非"单一"的人民,泛欧洲认同不能说不存在,但仍然较弱。传统的欧洲一体化研究主要关注制度构建和政策走向,但它其实包含着一个非常严肃的政治哲学问题,即不同的人或人民如何能够生活在一起。

    欧盟欧洲一体化人民欧洲认同政治哲学

    驯服还是被驯服:数字利维坦下人的自主性问题

    陈兰馨沈桂龙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权力和数字更加紧密的"结盟"正催生出一种新的国家权力形态——"数字利维坦"。数字利维坦的出现将个人和国家的平衡关系带到了一个新的拐点。数字利维坦以更为精密的权力运行体系、更为隐秘的权力执行方式、更为彻底的权力控制程度和更为迅速的权力扩张,改变了人的生存状态,极大程度地弱化了人的自主性,个体不仅难于驯服利维坦反而正在被利维坦所驯服。个人在数字利维坦下将有重回丛林的可能,人的自主性的基础要素也面临着被数字重新规定的危险。如何保护人的自主性,逐步在理想的意义上,实现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及其保障机制相互依存的关系,达成二者之间的一种均势格局,考验着理论家和政治家们的智慧。

    数字利维坦国家权力个人自主性

    超越对立:英美契约理论下的身份观

    郑今轶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份"和"契约"中的内在张力长期吸引着法学界对梅因论断的探索。然而,无论是"从身份到契约"还是"从契约回到身份",以往的法律实践和学术叙事中多假设了"身份"和"契约"间的对立关系。通过对英美法契约理论的学术史考证,有助于摆脱对立概念的研究范式,探求"契约"下"身份"的镜像。古典契约法理论以抽象平等的个人为基础,强调合意和形式公平,打造了一套对于资产阶级有激励作用的分配制度。新古典契约法理论修正了古典契约法弊端,强调契约及其主体的多元化。关系型契约论试图推翻已有的传统契约法规则体系,从社会结构的外在视角强调契约团结、社会合作。在此三个理论阶段中,契约观下的身份呈不同的体现形式,也扮演着不同的作用:在古典契约法理论下,身份被虚化还原成同质化的抽象个人,以恪守形式公平;在新古典契约法理论下,对身份的重新认识使得法律得以重拾古典契约法下被忽略的实质公平;在关系型契约论中,身份充当着增强社会合作的功能。

    古典契约法理论新古典契约理论关系型契约论从身份到契约

    "绝地天通"的三重叙事与中华文明祭政关系之初成

    郁喆隽
    11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绝地天通"见诸《国语·楚语下》与《尚书·吕刑》两个传世文本,两者记载既有重叠又存在较大差异,对其解读历来众多纷纭,难成定论。通过对祭政关系以及一般祭祀理论为切入点的梳理,可得出"绝地天通"中包含的三个主导叙事,即史学的、发生学的和后效—功能的叙事,并尝试论证"绝地天通"构成了一种"规范性神话"(normative myth),它在不消解地方祭祀的前提下,起到了"象征分化"(symbolic differentiation)作用,其结果是祭祀权、祭祀对象的非排他垂直布局。这一象征性的转折事件对中华文明祭政关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也同时遗留了垂直圣化—世俗化的张力。

    绝地天通祭政关系规范性神话象征性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