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月刊

0439-8041

021-53060399 53069080

200020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

学术月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推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宗旨,倡导学术探索与争鸣。在发扬哲、经、文、史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表海外作者的学术论文及各类学术短文和综述,报道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及其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汤吉军
    128-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学分支,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假设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发现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以及与其他制度经济学流派之间的替代与互补关系,从中发现新制度经济学的演变及其融合的发展趋势,对新古典经济学除了修正还有些革命意蕴,亟待加以系统研究。研究表明,作为一门理性选择科学,各大制度经济学流派不过是对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反应情况下的连续体,处于光谱两端的不同位置上,并不是狭义理性选择所能囊括的,更需要考虑广义的理性选择,从而加强了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非主流制度经济学之间的对话,降低它们之间的对抗,避免出现制度理论停滞和重复建设,更好地推动当代制度经济学的创新。因此,基于中国现实经验构建理论诠释实践,对于推动中国特色制度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促使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经济学帝国主义

    社会治理及其对企业合规治理的切入和渗透

    崔永东
    138-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治理的理念强调在法治背景下实现自治与德治的融合,其运作方式是通过包括道德规则在内的社会规则体系完成社会秩序的整合。企业合规治理也是通过建构一套以法治为背景、以商业道德为核心的规则体系,实现德治与自治的融合,以达到内部秩序的整合,并最终通向自治。企业合规治理在全球已经变成一种流行的治理方式和风险防控机制,同时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企业合规治理体系是企业自我监管、自我发展、自我整改的表现,其本质是一种社会自治,在整个治理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社会治理体系的形成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形成,这种文化是以道德为核心、以自治为特色、以法治为背景的。而企业的合规治理也是为了促成一种企业文化的形成,这种企业文化也是以商业道德为核心、以公司 自治为特色、以国家法治为背景的。

    合规自治社会治理

    新时期以来乡土变革叙事演绎中国形象的主题嬗变

    姚晓雷
    148-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变革叙事在讲述"中国故事"过程中,对中国形象的营造异彩纷呈,紧贴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跟进式呈现是其鲜明的特色。宏观上看,它在营造中国形象方面,奏响的是一曲多部曲变奏,先后派生出了改革破冰期生机焕发、朝气蓬勃的"青春中国",瓶颈期问题重重、上下求索的"探寻中国",世纪之交格局异变时激情激荡、忧愤不已的"失衡中国",新时代前后乡村振兴实践与愿景交织的"复兴中国"等一系列审美潮动。尽管也存在不少问题,但无可否认的是,其所建构的中国形象相当成功地起到了为时代精神的嬗变写真的功能。

    新时期乡土变革叙事中国形象审美流变

    论《走出盆地》与历史的互文性及其现实主义品格

    于树军
    159-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大新的长篇小说《走出盆地》通过描绘农村女青年邹艾从逃离家乡到被迫返乡、从创业再到失败的辛酸历程,揭示了当代农民长期遭受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与当代农村社会发展变迁存在互文性的《走出盆地》,可谓当代农民青年苦难、挣扎的心灵史的记录。同时,小说还关注了 1980年代城市青年知识分子的出路难题与生存困境,触及了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性、思想观念的急遽变异及其背景动因。探究小说《走出盆地》与社会历史的互文性及其现实主义品格,有助于重审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复杂境遇与文学史意义。

    《走出盆地》城乡青年两难困境现实主义品格

    无法终结的结尾与当前长篇小说的症候

    徐勇
    168-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来,长篇小说的结尾难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之所以出现固然与20世纪80、90年代之交的先锋小说对结尾的拆解有莫大的关系,但更与当前"轻快的现代性"的时代状况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选择的多样性、方向感的缺失和矛盾的无法解决是困扰当前长篇小说结尾的最主要的原因。对很多作家而言,面对如下问题,即如何让自己的主人公停留在人生的某一个点,这一个点既意味着终点,也意味着开始,既是小说创作的难题,更是现实的选择的难题。社会的"加速"发展之下,现实的阐释和重新理论化或许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所在。

    长篇小说结尾问题现实的重新理论化

    宋明以来许真君信仰的发展与演变

    李平亮
    177-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明以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许真君信仰及其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建构和转换的过程。宋明时期,在以王安石、张位、万恭为代表的士人塑造下,许真君从"净明祖师作"转变为"祀典之神"。至清代,在地方官绅的推崇和阐释下,许真君成为"江西福主",并得到商民阶层的认同和接受,增添了"乡土之神"的色彩。而民间社会中的香会、绅士、商人、移民和家族组织等社会群体的实践,赋予了许真君信仰多元的社会文化意义。许真君从"净明祖师"到"祀典之神",再至"江西福主"和"乡土之神"的形象演变,既是不同历史时期士人群体、官方祀典、地方官绅对许真君信仰的诠释和建构的结果,又是特定乡村社会不同组织利用许真君信仰这一象征的产物,集中反映了王朝礼制、士大夫、商业化与地方文化创造的互动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文化统一多元形成的历史机制。

    文化建构社会实践统一多元许真君信仰

    晚清出洋中国人对西方女性的认知——以同光新政出洋人士日记为中心

    邵建
    187-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外交官为代表的出洋士人,成为那个时代最早一批亲历西方世界的中国人。出洋士人留存日记中,有大量描写、议论甚至评价西方女性的文字,与受到诸多束缚的中国女性相比,除了穿着、打扮、行为举止迥异之外,西方女性的婚恋方式、家庭地位、教育程度、参与社会活动以及从事职业等方面更是与中国女性有天壤之别。这些观点和看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出洋中国人心目中对西方女性形象的认知。对西方女性的认知形成及其变化过程,伴随着晚清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接纳,尽管其中存在相对普遍的认知偏差甚至误读,但却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方之间社会、文化等层面的差别与差距,反映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

    西女形象形成建构

    行业社团与民国政治:1927-1931年间的海关华员联合会研究

    水海刚
    198-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伐军进军上海前夕成立的海关华员联合会,是上海江海关内外班华员联合成立的行业组织,其最大诉求在于借助国内反帝爱国主义浪潮,改变中国近代海关中长期存在的华洋职权不等、待遇不均的现状,进而谋求收回关权。联合会在成立后,以革命组织自视,一方面配合南京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参与各类政治性集会和政治宣传,积极投身于要求关税自主运动,另一方面寄希望通过关税自主,改革海关旧有的人事及行政制度,进而改善群体待遇。然而,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的实现,中国近代海关的"关制改革"也以维持旧有的外籍总税务司制度而告终,海关华员群体的政治诉求被国内外政治演变的浪潮所遮蔽,其组织也以解散而告终。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对社会管控的收紧,北伐前后兴起的以反帝爱国主张为主要诉求的各类社会组织逐步转为注册登记的社团组织,各类自主性政治性活动也趋于式微,海关华员联合会可视为一典型个例。

    海关华员联合会南京国民政府革命外交民国政治

    经济学学科十年发展综述及评价(2009-2018年)——基于人文社科综合指数的分析

    葛扬侯祥鹏魏维嘉
    209-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经济学学科在2009-2018年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就,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实践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经济学研究人才队伍、一批高质量的经济学学术期刊、一群以高校为代表的重量级经济学研究机构,并呈现出偏重中国视角和倾向跨学科融合研究的特点。在学术研究主题上,学者们始终关切和回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持续跟踪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学学科将重点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与安全等研究议题,着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经济学学科综合评价重大成就发展趋势

    书讯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