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月刊

0439-8041

021-53060399 53069080

200020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

学术月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推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宗旨,倡导学术探索与争鸣。在发扬哲、经、文、史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表海外作者的学术论文及各类学术短文和综述,报道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根源、准则和秩序的象征性符号

    王中江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本作为最小正整数的"一",自从被老子革命性地升格为哲理的概念之后,就以全新的身份在道家的道术学和无形之学中同"道"相互呼应、并行,直观上对应于"多"。就像《说文》释"一"为"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实非本义而是玄学义那样,东周道家的"一",在出土文本《太一生水》《凡物流形》和《黄帝四经》中的"一"同传世文本中的"一"相互印证之下,成为根源、准则和秩序的象征性符号,成为万物的根源、万物统一性和差异性的最高根据,以及建立良好秩序的最普遍原则和法则。

    根源准则秩序

    历史生成中的主体——对20世纪解构主体思潮的回应与批评

    聂敏里
    15-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以来,以精神分析学、结构人类学以及话语理论所代表的解构主体的思潮,所瓦解的仅仅是一切基于先验主体的哲学理论。先验主体诚然是可疑的,主体是历史生成的,并且因此是脆弱的,但这并不能证明主体本身是一种非实在和幻觉,相反,却表明主体并非一个已成之物,而是一个有待完成和尚未确定之物。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体的理论逻辑,实质上是一种历史相对主义。但历史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历史存在也并非虚无。主体作为历史存在,不仅具有存在论的意义,而且具有政治的、道德的意义,它引导人类向着更高的存在方式上升。

    解构主体先验主体历史相对主义历史生成中的主体

    良知、感应与万物一体:论王阳明的道德奠基

    苏晓冰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奠基是道德哲学最为核心的问题,也构成了王阳明哲学的核心关注之点。在阳明那里,良知首先作为一种自发性的道德意识,而区别于以理性计算、安排为主要特征的意向性道德意识,使得主体能够超越理性的计算与反思所带来的功利性,以实现道德意识与行动的直接合一。良知之所以具有自发性,则在于良知作为身体的内在感应机能能够"触机神应",从而主体能够对他者的疾苦、痛痒感同身受。阳明进一步基于"一气"贯通的万物一体论,为不同个体之间的痛痒感应、一体相关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阳明的这一道德奠基工作是基于他对宇宙和存在的理解,已进入形而上学的领域,从而与于连所赞赏的孟子的思路有所不同,展示了中国思想关于道德奠基的另一种可能性。

    王阳明良知自发性感应万物一体道德奠基

    论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双向互动

    任保平
    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变革中出现的新范畴,都是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中的重大理论创新范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之间具有双向互动关系,这种双向互动关系是一种改进的"技术—经济范式",由"技术—经济范式"扩展为"科技—产业—生产力"范式,这一新范式的形成意味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新型工业化的逐步推进。新质生产力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新型工业化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载体。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需要实现两者的双向互动,通过双向互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基础、物质基础和动力支撑。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在条件上通过科技创新,在过程上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结果上通过形成绿色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双向互动。

    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双性互动绿色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质态、测度与支撑体系

    殷德生吴其珊金培振
    4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创新尤其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表现为前沿技术创新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通过选取集成电路行业、电子与通信设备类行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类行业、医药和医疗仪器类行业,在非参数DEA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方法创新,同时采用产出导向的SBM模型和投入导向的EBM模型,对中国代表性地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测度,揭示了其变动特征及趋势。以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为基准,实证检验了新质生产力变动的决定因素为:产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强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体系在于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非参数DEA模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现代化

    人工智能大潮下财经学科改革与转型应对

    田国强潘娜
    5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为标志、以通用人工智能(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为高级发展方向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对社会、经济、政治、国家治理、自然和社会科学引发一系列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并带来显著影响。GenAI和AGI目前分别处于爆发和膨胀期,新的行业将批量涌现,传统的行业将逐渐消失,人工智能人才缺口无法估量。由大数据所生成的人工智能GenAI和模拟人类智能广泛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AGI都与财经学科紧密相关。基于GenAI和AGI对财经学科的学理影响、现实影响和学科影响,人工智能时代财经类高校改革转型迫在眉睫。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数智化转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机遇,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财经学科的转型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将顶层设计和底层实践相结合,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与财经学科深度融合,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

    生成式人工智能万物摩尔定律财经学科

    实践政治学:当代中国自主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省思

    张明军李天云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周期不仅是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而且决定着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类型及其价值功能实现程度。基于失败的政治发展实践周期构建的话语体系难以实现预期价值功能,基于成功的非完整政治发展实践周期构建的话语体系能够部分实现并具有趋近全部价值功能的潜力,向着成功的完整政治发展实践周期迈进并据此构建自主性政治学话语体系是一个可欲而可行的目标。当代中国自主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在本质上是关于中国政治实践的思想事业,目的在于充分展现当代中国政治运作的整体图景,科学论证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最优方案,有效护持当代中国政治道路的行稳致远。坚持从实求知,加强科学设计,推动概念生产,解构西方话语,共同构成当代中国自主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路径。

    政治学话语体系政治发展实践周期中国政治实践实践政治学

    政府数字化转型:本质、逻辑与进路

    谭海波郜颍颍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科技革命浪潮蓬勃兴起,新技术、新业态的迭代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化和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人类社会正在加速进入"乌卡时代"。面对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的政策议题,以科层制为组织模式的传统政府管理体系存在工具失灵、结构失灵、规则失灵的现象。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政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政府决策、管理和服务能力,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不断化解复杂系统不确定性的过程。其进路在于构筑端网云一体化、泛在智联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敏捷响应、协同共生的平台生态,建立科学规范、协同演化的规则体系。从技术、组织、制度三个层面全方位加强数字治理能力建设,提升政府适应性、敏捷性,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字化转型政府治理技术升级组织创新制度重构

    理性对待轻罪时代

    姚建龙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我国犯罪数据所呈现的"双降双升"趋势,有学者提出"轻罪时代已经来临"的论断。然而,"轻罪时代"的实际情况是,传统以刑为主的犯罪治理模式依然未有根本性改变,立法者试图以不断增加轻罪罪名的方式来实现社会治理的目的,而司法机关也未能有效地限制刑事处罚范围,这导致我国刑事司法资源面临巨大的压力,进而引发与轻罪犯罪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这说明,轻罪时代只是对我国犯罪结构变化的概括,并非真正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刑罚轻缓化为核心的犯罪治理新阶段。鉴于此,国家应当及时转变犯罪治理理念以适应轻、重罪加速分化的现实,在立法层面上慎重增设轻罪,在司法层面上探索限制刑罚发动的机制,以及加快构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轻罪时代以刑为主刑罚轻缓化犯罪记录封存

    国民性与社会性格:集体表征或群体谬误

    周晓虹
    10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关国民性与社会性格研究的臧否,一直是社会唯实论者和唯名论者争论的焦点。在社会心理学百余年的历史中,产生了诸多以群体心理为主题的卓越研究,其中尤推戴维·理斯曼的《孤独的人群》。理斯曼以18世纪前后的两次大革命和20世纪上半叶开始的消费革命为界碑,将西方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段,其间的人口增长呈现出底部相对平缓、中部陡升、顶部再度平缓的S型曲线,依序为"高增长潜力""过渡型增长"和"初期人口减少"三个阶段。与此相应,人们也呈现出传统导向、内在导向和他人导向三种性格类型,而消费主义宰制了当代美国人他人导向的社会性格。值得关注的是,在略晚开启但更为迅疾的中国社会转型中,人口增长模式和社会性格嬗变之间似乎也呈现出相似的关联趋势。

    集体表征人口增长模式社会转型性格嬗替中国体验